張麗娟

本土作家夏龍河的長篇小說《四通鼓》2022年春天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筆者得以先睹為快。
《四通鼓》是一部描寫從民國初期到新中國成立前,膠東盲人和當地士紳百姓的生存狀態的小說。作品以盲人紀大鼓和他的徒弟換樣的生存軌跡為主線,穿插了碼頭巨富侯正廷和張永祿的明爭暗斗、來自安徽的捻軍后人與當地人的糾葛紛爭,他們在面對外敵入侵時表現出的人性幽暗與光芒,描繪出一幅幅或壯麗或凄絕、或殘酷或溫馨的歷史畫面。
閱讀全程,耳畔始終回響著“四通鼓”的蒼涼以及奔波在謀生路上的盲人們竹杖敲擊大地發出的篤篤聲響。古老的紀家村與紀哀候的傳說及遠古巫術的描繪,給這部小說籠罩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沒有對帝王將相、達官巨富的歌功頌德,作者將關注點更多地給了底層的窮苦百姓,寫他們在大時代的洪流中輾轉求生的命運。無論是商賈巨富、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說書的盲人,他們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他們是親人、是鄰居、是朋友、是貿易伙伴和競爭對手。沒有非黑即白的對立,不渲染仇恨與戰爭,在作者眼中,遍是小人物的掙扎。
但也是這般小人物們,上演了一幕幕的底層互害故事,人性的復雜由此可窺一斑,這也是作者對人世的認識和人性的警醒。
戰亂年代,他們或主動或迫不得已加入不同的隊伍,刀槍無情而人有情,即便為敵,也斷不了千絲萬縷的關聯。利益當前,或許爾虞我詐,你方唱罷我登場。外敵入侵,又能舍棄個人的是非恩怨,聯手御敵。書中,作者借助金口巨富、捻軍后人張永祿之口,說“天下沒有天生的壞人,也沒有天生的好人”。對他們在戰亂年代為了生存所作出的無奈抉擇,作者沒有極盡口誅筆伐之能事,而是嘆世道之艱難,哀世人之不幸,論人性之復雜。
如果你是了解膠東歷史的讀者,你會欣喜地發現,書中用一個個精彩故事串聯起從民國初期到新中國成立前這一時期膠東腹地的厚重歷史。不了解這段歷史的讀者,通過閱讀這部小說,也能捕捉到膠東腹地的風云變幻。
他們似乎活在世外,卻躲不開人世的風云變幻。騰廟辦學,名剎被毀,港口沒落,人去寺空,興旺成敗,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只不過是轉瞬間的事情。
人在書中走,不時感慨故事的精彩,并時時感受到作者懷揣著的巨大的人性悲憫。寫下《四通鼓》這般厚重蒼涼文字的夏龍河,其自身的經歷也堪稱一部精彩著作。他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長篇小說《美國大訂單》,于2012年在網上甫一發表,立刻吸引了出版方的注意,成為他人生的第一部簽約出版小說。
夏龍河生活在萊陽市團旺鎮李家白廟村,這是他自出生伊始便不曾離開的家園,也是一座有歷史的村莊,建村歷史可追溯至唐朝。據傳白馬將軍跟隨唐王東征,戰死沙場并葬身于此。唐王下令在將軍的殞身地修建了白馬將軍廟,當地人簡稱為“白廟”,至民國被毀。
疲于創作的時候,夏龍河通常一個人去白廟的遺址附近散步,他走在曾經香火旺盛的白廟土地上,思緒翻涌不休。偶爾撿拾起一塊雕刻著花紋的殘磚,這是白廟存在過的唯一見證,這也是他深愛著的家鄉。
我們圈內的一位朋友時常感慨:生活在偏僻的鄉下,還能創作出這么多部反響很大的作品,夏龍河不容易啊。在這位朋友的認知中,鄉下意味著逼仄、閉塞、落后、辛苦等等,總之生存環境不利于創作。我卻覺得正是因為他遠離塵世喧囂,融進歷史,也融進故鄉的泥土,才能寫出《四通鼓》這樣優秀的長篇著作。他仰望星空,從幽微閃爍的光芒中尋找生存的智慧;他俯身土地,從戰亂不休、千瘡百孔的鄉土中感受人世的蒼涼。
白廟鄉下,有著夏龍河與生俱來的熟稔與靜僻。與支持他創作的父母、愛人、子女共同生活在哺育他成長的土地上,過著簡單而質樸的生活。如此,長在他身體里的文學枝椏才能向上,長得更高,向下,扎根更深,向內,滲入骨血,汲取他細胞中醇厚的文學滋養。
老村,書籍,豐富的人生閱歷,成就了夏龍河的厚度、廣度和高度。相信這樣的他,在創作的路上還會更行更遠。
Four Rounds of Drums , a full-length novel written by a local writer named Xia Longhe, was published in spring in 2022 b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Press. I am happy to be among the first to read it.
Four Rounds of Drums wrote about the life of the blind, local gentries and the populace in Jiaodong from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ith the living trajectory of a blind man called Drum Ji and his disciple called Huanyang as the principal line, the work was interspersed with overt contentions and covert struggles between Hou Zhengting and Zhang Yonglu, two rich men in the wharf, and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 descendants of the Nian Army from Anhui and lo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