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芳倫
摘要:我國現代農業扶持力度不斷增大,開展各類農業生產與服務的新型農業運營組織不斷壯大,積極推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綠色是農村的底色,要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走綠色發展道路。文章主要對綠色發展視域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推鄉村振興意義和對策進行闡述,希望對農村農業經濟的全面深化改革起到積極參照作用。
關鍵詞:綠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運營組織培育及高質量發展,需注重與綠色發展主題整合,以加速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進程。但實際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三者聯系并不密切,仍處于摸索性前進階段,有較大的完善空間,還需在人才保障、制度保障及思想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促使各項政策方針落地,為新一輪經濟發展釋放新空間。
一、鄉村振興戰略概述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指導“三農”工作、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對現代農業發展意義重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順應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趨勢。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雖然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但城鄉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普遍存在,社會發展矛盾更加突出。同時,農村是各地區現代化發展的短板,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契機,在鄉村的環境與文化等建設方面下功夫,加強新農村建設,積極釋放經濟發展的新能量和新空間。二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鄉村振興戰略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包括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機制;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及城鎮化、信息化同步發展;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置于“一帶一路”建設等戰略布局中,讓農民共享開放經濟發展成果。三是工農城鄉關系發展方向的重大轉變。城市現代化發展直接受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制約,而建立工農互促和城鄉互補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是解決農業農村發展問題的重要前提。農業農村發展明顯滯后于城市在快速發展,要想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還需將城鄉與農工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通過城鄉協調發展,賦予鄉村發展活力,促使融合發展與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盡快成型。四是助推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農村基層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分支,全面施行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與推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鄉村治理與農村建設發展要求明顯脫節,在治理手段和方式等方面明顯不匹配。還需加強實踐經驗總結,完善黨建領導下自治、法治和德治協同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促使治理能力逐步強化。
二、農業綠色發展工程現狀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綠色農業的成效
新時代農業運營組織在綠色農業發展方面成績突出,農業運營組織對綠色農業發展的認知度提高,如在秸稈處理方面,從經濟價值與生態發展方面入手,通過規?;蚶投逊蔬€田等措施進行高效處理。如在農用化學品使用方面,利用有機肥取代傳統化肥,使用生物農藥生產綠色農產品,回收利用農膜及農藥包裝品。積極采用病蟲害生物防治和測土配方施肥等綠色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綠色科學化管理水平。
新時代的農業運營組織綠色發展農業時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并做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努力:一是政府糾正新時代農業運營組織的思想觀念,使其及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強化綠色農業發展和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意識,確保綠色農產品的質量與有效供給,不斷提高其市場占有率。二是政府相對于農產品的產量,更注重綠色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專業化農業運營組織積極利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和理念及手段,不斷調整綠色種植結構體系,發展綠色環保型農業。三是政府加大投入的力度,利用綠色專項資金與補貼提高其生產積極性,保障農業的綠色發展。
專業化農業運營組織發展綠色農業的模式多樣化,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產業園區模式,專業化農業運營組織依托環保的理念和科學管理及綠色科技,搭建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園區。二是單一產業發展模式,專業化農業運營組織根據當地的地理和氣候等環境,選擇單一的綠色農產品進行發展,應對該農產品進入進行深入研究,不僅進行生產研究,還需要根據該產品的特性進行記錄,促使其在生產過程中能夠符合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發展理念。三是打造生態農莊模式,通過生態農莊實現綠色農產品基地的建造,進一步讓我國綠色農業與旅游業發展相吻合,促使兩者共同進步。
2.綠色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新時代農業運營組織以小農經營模式為主,對綠色農業技術的利用率低,受收入的影響,在綠色農業技術方面投入少,促使粗放的生產經營及環境污染等問題普及。在綠色資金投入方面,投資農業存在風險大與回報期長等特點,綠色農業技術對投資吸引力不足。綠色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缺乏專業人才支撐。二是農業綠色發展的認知度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綠色環保意識不足,知識文化與專業素養參差不齊,對綠色農產品帶來的效益認識片面。對接式宣傳教育推廣工作不到位,促使專業化農業運營組織發展綠色農業缺乏思想保障。三是資金的投入使用方面,專業化農業運營組織在綠色生產的各環節,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綠色農業發展的投資長且見效慢,生產經營風險系數大,對市場資金的吸引力不足。專業化農業運營組織處于金融市場的末端,加上農村金融市場不健全,財政支出儼然不能滿足綠色農業的持續發展。四是農產品的銷售環境問題。綠色農產品營銷渠道狹窄,網絡建設不完善,綠色農產品相關的管理不規范,市場亂象問題普及。
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推鄉村振興的對策
1.集聚現代生產要素
根據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做好幾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積極提升各類產業要素的配置效率,集聚人才和信息、資金與土地、市場等現代生產要素。二是調整農業經營主體的方向和目標,加速土地流轉,維護農民利益。三是發揮農科教、產學研的關聯效應,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應用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機械設備及農藝理念,促使高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盡快成型。四是加大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促使農業運營組織的管理和技術水平穩步提升。六是加強財政扶持,夯實農業經營發展的資金保障基礎。
2.完善小農戶利益共享機制
政府加大對農業生產的關注、投入及扶持的力度,推動小農戶和農業運營組織同步發展,促使小農戶共享農業發展利益的新機制盡快成型。頒布對小農戶和合作社的量化及折股政策,建立小農戶與企業、社會組織及合作社的利益關聯機制。
3.建立新型城鄉關系
做好城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的統籌工作,在農村勞動力的養老和醫療等方面下功夫,加速改革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向農村地區提供更多優質的資源。完善城鄉一體化社保機制,逐漸縮小城鄉差距,激活主體要素市場,促使農業支持政策與農業保護制度更加優化,以此建立新型的城鄉關系。
4.引導規模經營
農民承包地通過土地流轉與托管和入股等方式,引導新時代農業運營組織規模化經營土地資源,解決生產松散化與土地碎片化等問題。培育各類服務主體,提高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與生產性社會化服務業的匹配度,促使農產品整個生產鏈各環節社會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5.培育人才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和培育力度,積極培育農村實用型人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拓展培育形式和途徑,積極培育具備管理和技術專業知識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村專業人才,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盡快建立專家人才庫。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做好農村人才的回流和引流工作,利用土地和技術及資金等手段,吸引與留住各領域的人才。不斷完善管理服務體系和激勵機制等,使人才能夠真正扎根。
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農業綠色發展工程的建議
1.更新綠色農業技術
在各方面運用綠色農業技術,全面提升農業投入與產出方面的綠色化,改進農膜與節水等農業生產環節的技術手段。大部分農民為了增加農產品的產量,會使用大量的化肥與農藥等化學產品,因其難降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巨大。加大對水資源的保護力度。推廣和優化旱作農業技術,確保綠色農業發展的穩定性。依托現代科技手段搭建精準的技術控制平臺,促使信息技術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推廣使用生物節水技術,提高其抗旱性。
2.加強綠色發展隊伍建設
綠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專業化農業運營組織的支撐,需不斷提高現代化農業運營組織對綠色發展的認知度和專業素質。積極完善農業綠色發展帶頭人選拔機制,在大學生中選出有返回農村創業想法和具備豐富管理經驗及知識文化的人才。完善新時代農業運營組織發展綠色農業的培訓機制,組織農業運營組織學習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綠色農產品市場銷售及農業綠色技術管理經驗等方面的知識。不斷完善已有的管理機制,堅持明確人才流動對發展帶來的正面影響,加強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以及農業科技創新團隊之間的聯系,構建全新的、現代化的溝通平臺,提高溝通質量,確保信息交流不受到阻礙。完善人農業人才市場則需要利用市場機制,使得農業人才市場,增強運營組織、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3.綠色資本供給
在綠色發展視域下,為了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且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需要不斷完善綠色指導服務,提高其政策的整體應用效果,并且能夠實現有效指導,更加重視綠色經濟體系的建設,為農村地區的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提供良好的環境?;谵r業生產服務角度進行分析,地方政策為了進一步推行綠色資本,需要做好相關政策的宣傳管理工作,明確優惠政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其能夠為新型農業主體在發展過程中體給予用電補貼、財政補貼以及農業保險等,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在綠色發展視域這一角度下,開展新型農業經主體試點工作中,各地方部門也需要履行自身的職責,積極做好綠色資本的宣傳管理工作,明確其中涉及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制度策略、優惠策略。通過綠色資本增強經營主體的發展活力,為后期發展做好準備。對現代化農業運營組織加大資本的供給與激勵力度,滿足其在基礎種植和經營管理及科技培訓等方面的資金需求。定期培訓工作人員,讓其了解綠色資本的實際價值,優化人才儲備的同時讓綠色資本的宣傳效率進一步提升。在財政供給方面,需要給所有的農產品專業運營組織提供更多、更實用的綠色優惠政策,其目的是實現對整對各主體發展的各階段開展針對性的獎勵和補貼。例如,在購置農機以及化肥方面需要設定補貼,并且落實相關優惠政策,目的是減輕在工作中所需要承擔的賦稅,充分發揮出金融支農這一效應,優化農村地區的貸款。選擇綠色擔保形式,創新金融服務產品,拓展能抵押物品的范圍。需要在農村地區形成農戶聯合基地,或者是由該地區的龍頭企業開展新型綠色貸款擔保模式,既可以提高經營管理的規模,與此同時,也能夠滿足在經營過程中的資金需求,不斷帶動周邊小農戶進行生產和發展,滿足生產發展的實際需求,加速農業與時俱進建設的進程。
4.優化綠色農產品銷售環境
依托農產品的重點銷區和產區,搭建符合跨區域流通需求與輻射能力強的綠色化農產品骨干批發市場,促使我國綠色農產品能夠與冷鏈物流體系形成一體化發展。搭建農貿市場或是菜市場等場所,既實現便民服務,同時也能夠優化消費環境。拓展電商渠道展開線上銷售,加強與大型電商平臺的合作,真正實現產銷銜接。利用智能云倉和供應鏈平臺及網紅直播與電商服務等一站式服務,打造本地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激發現代化農業運營組織的綠色生產潛能和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步發展。
總結
實施鄉村全面振興戰略與綠色發展工程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深化意義重大,需建立完善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各種規模經營形式,積極培育農業企業和家庭農場及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在專業化農業運營組織發展綠色農業方面,提供人才和資金等方面的保障,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1]郭蕾.鄉村振興視域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化發展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 2021(22):3.
[2] 任慧玲,左坤鋒,滕翔宇,等.江蘇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11):3.
[3] 黃玉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推鄉村經濟振興[J].農業科技通訊,2021(09):3.
(作者單位:莒南縣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