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管理規定》(簡稱《規定》)的出臺引發關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告訴記者:“相比以往,新規更為精準,規范化程度相對較高,而且抓住了重點人群,即決策層領導。”那么,從中央到地方是如何一步步扎緊“柵欄”,進一步規范領導干部親屬經商辦企業的行為?
三令五申:擋不住權力變現
1984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嚴禁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經商、辦企業的決定》,明確指出,鄉(含鄉)以上黨政機關在職干部(包括退居二線的干部),一律不得以獨資或合股、兼職取酬、搭干股分紅等方式經商、辦企業;也不允許利用職權為其家屬、親友所辦的企業謀取利益。第二年,《關于禁止領導干部的子女、配偶經商的決定》出臺,規定凡縣、團級以上領導干部的子女、配偶,除在國營、集體、中外合資企業,以及在為解決職工子女就業而興辦的勞動服務性行業工作外,一律不準經商。所有干部子女特別是在經濟部門工作的干部子女,都不得憑借家庭關系和影響,參與或受人指派,非法倒買倒賣,牟取暴利。
這一時期,一些領導干部開始讓配偶子女“布局”海外,成為裸官。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張曙光落馬后被曝光,其妻王興早就帶孩子移居美國,于20世紀末在美國買房、開公司。世紀之交,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一段高速發展時期;同時期,官商勾結、家族式腐敗的案例也甚于以往。
2000年7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克杰以受賄罪被判處死刑。據媒體報道,其原配是“廣西高速公路修建指揮部”負責人,兩個兒子均為建筑公司老板,形成老父批核、母親監察、兒子承建的“一條龍”服務。
2001年2月,中共中央出臺《關于省、地兩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個人經商辦企業的具體規定(試行)》,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兩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在該領導干部任職地區個人不得從事房地產、廣告、律師、娛樂業及其他可能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的經商辦企業活動。
不過,仍有人頂風作案。貴州省委原書記劉方仁幫下海經商的兒媳易某“打招呼”,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取好處費500萬元。2004年,劉方仁被判處無期徒刑。
隨著這一領域的違紀違法案件越來越多,2010年2月,中共中央頒布《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規定,不準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親屬經商、辦企業提供便利條件,或者黨員領導干部之間利用職權相互為對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親屬經商、辦企業提供便利條件。
但從客觀上看,上述政策法規收效不明顯,不少國家工作人員,尤其是部分領導干部家人成為經商辦企的貪腐“影子”。江蘇省委原常委、秘書長趙少麟兒子趙晉曾是多家房地產公司實際控制人。趙少麟為給趙晉實際控制的企業謀取不正當利益,向他人行賄400余萬元。趙晉還在其父幫助下騙取有關機關審批文件,購買外匯并匯往境外,共計美元4170余萬元。
地方探索:權力越大、要求越嚴
2015年,中央組織部成立中央規范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針對省區市和中央單位規范工作制訂相關規定,出臺配套實施方案和操作規程,制訂禁業范圍參考意見。
2015年起,中央先后在上海、北京、廣東、重慶、新疆五個省區市開展試點。
上海率先拿出《關于進一步規范本市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的規定(試行)》,其中,一是明確省部級領導干部配偶不得經商辦企業,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在本市經商辦企業;二是明確市委、市政府委辦局正職、區縣黨政正職、市管企業正職等重點管理崗位的領導干部,其配偶不得經商辦企業,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在領導干部管轄的地區或業務范圍內經商辦企業,不得在本市從事可能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的經商辦企業活動。“上海針對市管干部配偶、子女不準在本市經商辦企業等規定非常嚴厲,這次新規也明顯吸收了這些試點的成果。”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說。
2016年,北京市委出臺了相關規定,正局職或相當于正局職領導干部的配偶不得經商辦企業。對省部級領導干部要求嚴于局級領導干部,對正職領導干部要求嚴于副職領導干部,對公權力比較集中的部門領導干部要求嚴于其他部門領導干部。由于外國駐華機構較多,北京市還明確將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子女配偶“擔任外國企業駐華代表機構首席代表、代表等情況”納入被規范對象。
廣東省針對廳級副職及以上領導干部,將經商辦企業行為界定為三種投資行為和兩種從業行為。其中,從業行為有領導干部配偶受聘擔任私營企業的高級職務,在外商投資企業擔任由外方委派、聘任的高級職務等情況。
重慶市為防止出現“名退實不退”等問題,把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工作納入巡視工作、述責述廉和民主生活會內容,并按照每年20%的比例進行抽查,并嚴格實施“一方‘退出”,即存在不符合規定要求的,領導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退出經商辦企業活動;拒不退出的,領導干部辭去現任職務或者由組織予以調整職務。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出臺的規定新增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委托他人代持或者隱名投資等形式經商辦企業”等情形,防止領導干部以隱蔽手段獲取不正當利益。
在地方積極試點的同時,各部委也在進行制度探索,出臺相應措施。比如,國家能源局印發《國家能源局工作人員廉政守則》和《國家能源局處級以上干部配偶、子女從業規范》兩項規定,對處級以上干部配偶、子女從業,特別是從事個體經營、投標活動等方面提出“六不準”。
上述試點中的突出經驗都在此次出臺的新規中得以體現。
新規出臺:對新型腐敗收緊“卡口”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管理規定》。《規定》對不同層級、不同類別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分別提出了禁業要求,領導干部職務層次越高要求越嚴,綜合部門嚴于其他部門。
此番出臺的新規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把當前案件查處過程中發現的諸如利用中介機構惡意訴訟、利用私募基金利益輸送等新型違紀違規違法行為納入監管范圍。
從中央規范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到新規出臺,前后歷時近7年,集中規范工作按照“先試點再推廣,先地方再中央單位”的路徑一步步走下來。
同時,新規兼顧到之前的一些規定,比如,把領導干部個人報告有關事項的要求、查核處理的方式都融入進來。“它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很強,體現了我們現在‘雙管齊下的基本策略,既管好領導干部,也要管好其身邊的人。”莊德水認為。
制度重在執行。莊德水提出,除了常規性的制度創新外,下一步還可以繼續創新監督方式,比如,進一步利用大數據方式,對中高級領導干部的配偶、子女等親屬進行實時監督和制約,避免監管盲區,讓處在監督空白處撈錢的“影子”們無處遁形。
(摘自《廉政瞭望》曾那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