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城市管理委員會
北京市海淀區聚焦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堅持打好持久戰和整體戰,形成了有海淀特色的垃圾分類實踐模式。
海淀區堅持黨建引領,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垃圾分類多元共治格局。
(一)區、街、社區三級黨組織上下聯動
以“居住區、非居住區”兩個維度,融合45個委辦局成立十個工作組1構建“兩橫十縱”2工作格局。各街(鎮)建立“垃圾分類工作專班”,黨委書記和鎮長任組長,強化居住區垃圾分類主體責任落實。針對地區黨政機關、大院大所多的特點,采取“條塊結合”方式,發揮地區黨建聯席會議作用,動員黨員干部帶頭示范,黨政機關率先實施,推動垃圾分類成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實踐。把垃圾分類納入社區治理,發揮社區(村)黨組織優勢,促進形成社區、物業、居民、志愿組織、行業等多元參與的垃圾分類“合伙人”團隊,努力踐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理念。
(二)典型示范引領,實現“點、線、面”擴展
著力挖掘和塑造垃圾分類的典型經驗。中關村街道建立桶站投放點整改臺賬,聚焦薄弱桶站,倒查薄弱行為。督促各社區以周為單位上報點位治理情況,聚焦桶站建設維護情況,實時更新重點點位工作實效,集中整治問題點位,打好“殲滅戰”。萬壽路街道高標準組織驛站建設,積極利用社區的閑散空地,依據園區常住人口數量,設計定制各個驛站的外形尺寸、投遞口數量,實現驛站的“量身定做”。東升鎮發揮轄區科技企業優勢,對所轄小區開展桶站智能監管改造,提升了社區監管能力。甘家口住建部社區、清河怡美家園、安寧華庭等37個小區推進“一袋式”上門回收,實現可回收物的應收盡收,促進生活垃圾減量。蘇州橋西社區持續發揮黨建引領、全員參與、多元共治長效機制,構建了一整套措施體系,將垃圾治理與社區治理密切綁定,有效促進了社區活力與凝聚力的提升。
(三)宣傳引導,實現“立體式”營造
持續開展黨員在線分類答題、“我分類、我承諾”“垃圾分類我報到、桶前值守我先行”等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組織黨員、工青婦群團參與垃圾分類值守。簽訂個人承諾書5.8萬余份,黨員簽訂率達到100%,居民簽訂率達82%以上。舉辦“高校垃圾分類短視頻”大賽,大件垃圾回收進校園等特色活動。策劃視頻直播,依托抖音、快手等平臺,舉辦直播活動,總觀看量1380余萬人次。“探訪垃圾分類中的黑科技”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北下關、海淀街道,觀看量累計達295萬人次。
(一)落實“三桶”工作法,打造標準分類環境
堅持“服務導向”,落實“四有三選配”桶站建設標準,抓住“設桶、看桶、管桶”工作細節。統籌垃圾桶站布局的規范性和群眾投放的便利性,把每個規范的桶站打造成居民身邊的宣傳陣地。目前,全區2080個小區(村)規范設置桶站投放點7600余個,建成分類驛站329座、大件垃圾中轉站28個,規范再生資源回收點400余個,分類環境得到明顯提升。
(二)構建“四分”鏈條,實現運輸能力提升
目前,全區四品類垃圾的收運鏈條均已實現有效運行。圍繞商品類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以街(鎮)為單位布局再生資源回收車,設置規范點位410余處。對大件、低值垃圾及有害垃圾的收集,率先建成以街(鎮)為單位的回收中轉站網絡,投入運行站點27個,實現了全區覆蓋。同時,在六里屯選址建設全區有害垃圾暫存點,并與終端處置單位的運輸對接,實現了鏈條完整。
廚余垃圾收運采取“桶車對接”直運終端運輸模式,全區現有廚余垃圾對接點約2000個,日收運廚余垃圾8000桶。全區目前投入運行的廚余垃圾車120輛,每天到各對接點對廚余垃圾進行“打卡式”收運。日均廚余垃圾收運量在450噸左右。
區內其他垃圾的收運以密閉式清潔站和五路居轉運站為支撐。目前,區市政集團運行管理的密閉式清潔站共262座,五路居轉運能力1500噸/日,其他垃圾日均收運量穩定在1700噸左右。
(三)深挖自主處置能力,擴展協同處置渠道
以“自處理為主、協同分流為輔”,積極謀劃處理體系,提升處置保障能力。一是對大工村餐廚廚余垃圾處理廠進行技術改造升級,通過優化卸料分選線、增設應急處理線,調整垃圾物流、分時段分類型卸料等方式,進一步挖掘現有設施潛力,提升廚余垃圾總體處理能力。二是積極協調市級分流,采取“其他垃圾分流魯家山垃圾焚燒廠、懷柔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和“廚余垃圾分流阿蘇衛垃圾綜合處理廠、南宮垃圾堆肥廠”等分流路徑,多渠道保障垃圾妥善處理。三是針對大型終端不足現狀,組織各街鎮、各部門在源頭上想辦法,積極開展廚余垃圾源頭減量,去水控雜。率先建成投運兩個試點項目,日均處理廚余垃圾約6噸。開展“一袋式”試點,促進可回收物應收盡收,實現多元化減量。
發揮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優勢,率先將城市大腦應用于垃圾治理場景。聚焦突破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管理的信息系統難點問題,探索實施“城市大腦+垃圾治理”的信息化支撐工程,建立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不斷提高科技化、制度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一)構建基礎環境,實現數據平臺化運行
整合垃圾分類系統的人、車、地、事、物等基礎數據資源,對接區屬部門及社會單位的相關業務平臺數據,構建立體化、可視化、標準化的垃圾綜合分類處理信息展現體系,優化完善垃圾分類處理監管體系,加強垃圾分類數據分析,強化垃圾分類各主體的作業監控、分析、預測和調度。
(二)建設“一網一庫四平臺”,實現數據交互應用
垃圾分類信息化體系,主要包括垃圾分類信息感知網、垃圾分類專題數據庫、垃圾分類三級監管平臺、垃圾分類社會單位信息服務平臺、垃圾分類物聯網服務平臺和市民服務平臺。
垃圾分類專題數據庫,主要包括基礎數據庫、業務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和共享數據庫。
垃圾分類三級監管平臺,主要實現區級垃圾分類監管、街鎮級垃圾分類監管、社區級垃圾分類監管,以及與市級垃圾分類監管信息系統的信息互通。
垃圾分類社會單位信息服務平臺,主要提供具體業務管理和垃圾分類信息服務,包括住宅小區服務系統、社會單位服務系統、可回收物服務系統、廚余垃圾服務系統、有害垃圾服務系統、其他垃圾服務系統、大件垃圾服務系統、建筑垃圾服務系統等。
物聯網平臺,主要實現前端感知設備數據的采集、管理、共享及通信模塊管理等功能。數據在各平臺有效交互,為科學決策提供有效支撐。
(三)運用“三融五跨”、AI賦能的方法論
積極實踐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跨層級、跨街鎮、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城市大腦建設方法論。開展業務數據與基礎數據分析,深入挖掘有效信息,優化垃圾處理決策支持。利用北斗導航、無線通訊和地理信息技術,實現業務運行的智能化調度和作業過程監控。
作為城市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垃圾分類全過程管理平臺實現與北京垃圾分類監管信息系統的信息互通。充分利用城市大腦的大數據分析、AI計算處理中心、時空一張圖、區塊鏈等基礎能力,為平臺的智能化、智慧化提供服務,不斷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1.十個工作組:綜合協調組、垃圾減量組、宣傳動員組、黨政機關社會單位工作組、居住區工作組、農村地區工作組、信息化組、執法保障組、黨建群團發動組、監督執紀組。
2.兩橫:居住區、非居住區;十縱:十個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