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區城市管理委員會
北京市延慶區將垃圾分類作為增強生態涵養功能、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聚焦決戰決勝冬奧會、建設最美冬奧城,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為牽引,統籌“兩條例一行動”,狠抓貫徹落實。兩年來,全區垃圾分類綜合成績在全市排名前列。

市人大垃圾分類活動 攝影:市城市管理委宣教中心楊倩玥
延慶區把垃圾分類這個“關鍵小事”作為一把手工程,黨建引領層層抓落實,黨員帶頭爭先做示范。
一是健全機制全面抓。確定“5+1”分類模式,組建了區級指揮部,形成“一辦八組”工作體系,18個街(鄉、鎮)、165個居住小區、376個行政村、167家機關事業單位、20家駐延部隊及所有社會單位同部署、同標準、同推進。建立月考核約談工作機制,把垃圾分類納入街(鄉、鎮)、部門月度工作點評會,定期考核、按月通報。
二是以上率下齊心抓。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兩年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通過雙調研、“四不兩直”等形式調研垃圾分類工作30余次,區四套班子領導分別到所聯系街(鄉、鎮)及分管領域開展指導檢查一百余次。各單位黨政一把手親自抓,深入社區、村莊、各行業一線開展宣傳、指導、檢查活動,確保《條例》落實到位。
三是黨員帶頭靠前抓。各級黨組織主動謀劃,依托“黨員引領新時尚,垃圾分類我先行”主題黨日活動,充分發揮黨建協調委員會作用,動員80余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干部通過黨建共建、“雙報到”等形式,爭當垃圾分類宣傳員、指導員、分揀員和監督員,積極參與“桶前值守”“光盤行動”等活動,累計參與桶前值守近十萬人次。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簽訂承諾書12165人,簽訂比例100%。
堅持垃圾分類全鏈條系統建設,切實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
一是“兩網融合”力推源頭減量。聚焦垃圾減量這個關鍵,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街(鄉、鎮)試點建設再生資源自助回收小屋,小區(村)規范設置分類桶站、大件及裝修垃圾投放點、可回收物交投點。《條例》實施以來,延慶區共發放戶分類桶208668個,規范設置分類桶站1567組,設置分類驛站237座、可回收物交投點413處、大件垃圾及裝修垃圾投放點435個。一個覆蓋全區包括前端(社區/行政村)回收站點、中端中轉站、后端再生資源分揀中心的再生資源三級回收體系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7.5%以上。對比2020年4月和2022年2月的數據,全區家庭廚余垃圾日均進廠量由6.25噸增至41.96噸,廚余垃圾分出率始終保持在18%以上;其他垃圾日均進廠量由437.9噸減至181.03噸,減量明顯。
二是全程管理規范收運處各環節。城區由區環衛中心進行直運,鄉鎮則采取入戶收集轉運,其他垃圾和廚余垃圾實現了“日產日清”。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到社區(村)定點定時收運;有害垃圾分為城區和鄉鎮,分別由環衛中心及各街(鄉、鎮)集中收運;大件垃圾及裝修垃圾由物業公司或村委會統一清運。全區各品類垃圾實現了收運100%全覆蓋。延慶區新建大件垃圾拆分中心、有毒有害垃圾中轉站、廢棄油脂中轉站、再生資源臨時分揀中心各1處。探索廚余垃圾就地處理模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廚余垃圾就地協同處理設施4處。2021年7月,區城市管理委與北京金隅集團續簽了有害垃圾處置戰略合作協議。生活垃圾全品類、全鏈條運行體系逐步健全完善。
三是建立完善獎勵機制。完善獎勵積分、文明積分制度。城區結合分類驛站率先開展了“獎勵積分”活動,鼓勵居民自主分類和正確投放,獎勵相應積分,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各鄉鎮積極開展特色獎勵活動。康莊鎮刁千營村用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水費,珍珠泉鄉珍珠泉村可直接用分好的垃圾兌換生活用品,劉斌堡鄉姚官嶺村設立垃圾分類月度評比公示欄,對分類好的家庭給予物質獎勵。通過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有效促進了家庭廚余垃圾分類純度提升和其他垃圾減量。
統籌推進垃圾分類與接訴即辦、文明城區創建、法治建設等工作,構建問題發現處置的常態化機制。
一是與接訴即辦相結合。深化垃圾清運不及時治理工作。緊密對接12345市民服務熱線,定期收集分析市民反映的垃圾分類相關問題,快速分類處置,科學歸納總結,精準確定問題類型和重點區域,在解決市民訴求的同時提高主動治理的針對性。
二是與全國文明城區創建相結合。結合2020年創城攻堅和2021年文明城區建設提升,將垃圾分類納入文明公約,深入開展“光盤行動”,促進源頭減量。運用創城中的“網格化+門前三包”、巡查督查等工作機制,發揮部門屬地、網格員、商戶等群體力量,全時全域、機動快速地發現、解決垃圾分類相關問題。
三是與法治建設相結合。區人大常委會圍繞《條例》落實情況成立執法檢查組,市、區、鄉三級人大代表共同開展工作檢查,區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專題視察、協商議政,形成合力,確保《條例》落實。結合“法治建設年”活動,深入推進執法進社區,制定生活垃圾分類專項執法方案,針對垃圾清運不及時、混裝混運等問題嚴格開展執法。自《條例》實施以來,延慶區城管執法系統共立案查處生活垃圾類違法行為3057起,罰款90.642萬元。其中適用《條例》案件,立案查處2371起,罰款37.1775萬元。建立“不分類、不收運”倒逼機制和月考核工作機制,定期向全區各領域通報監督檢查情況,督促主體責任落實。同時,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以偷倒垃圾等反面案例深化宣傳教育,樹立鮮明的法治導向。
把市民作為垃圾分類主力軍,在發動群眾上下功夫,將“新時尚”轉化為“新日常”。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活動、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和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等工作,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垃圾分類。
一是針對各類不同群體組織開展各種活動。開展“千人大課堂”“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巾幗行動”“‘青小萌宣講”等活動,發揮學生、婦女、青年群體傳帶作用。各社區、村開展“敲門行動”,全區共動員15萬余人次參與宣貫工作,累計發放宣傳材料60余萬份,覆蓋全區13.5萬戶。
二是結合“兩委”換屆、新時代文明實踐、黨史學習教育、疫苗接種、周末衛生大掃除等工作。對轄區內每戶家庭開展入戶回訪,宣傳回訪居民547047人次,確定重點關注家庭1100余戶,收集意見建議2000余條,解決同類共性問題165個。并通過“人盯戶,一對一”手把手教,累計精準指導2315人。
三是制定下發了《關于動員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倡議書》,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宣傳指導工作。延慶區社工聯合會、社會組織服務協會等38家社會組織響應參與,全區普遍形成了垃圾分類人人知曉、人人參與、人人分類的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