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市運行局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斷改革創新,建立完善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機制。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區生活垃圾分類居民知曉率100%,小區參與率100%,居民參與率達96%以上,居民自主分類投放準確率達89.4%以上,生活垃圾減量率為34.85%,14個小區獲評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示范小區覆蓋率達43.75%,形成了“亦莊特色”。
加強統籌調度,成立垃圾分類領導小組,把垃圾分類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以“吹哨報到”為抓手,高規格推動建立區級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協調機制。制定出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活垃圾分類推進聯席會議及工作專班組建方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可回收物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形成區級垃圾分類任務科學分解和層層落實機制,通過周例會、巡查檢查等方式,嚴格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為了實現居民自覺自愿源頭分類,博興街道亦城茗苑社區采取“黨建引領+居民自治”模式、“4+4+3”的工作方法,讓居民進行源頭分類,逐漸養成定時定點投放的意識和習慣。以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為平臺,召開垃圾分類工作專題議事協商會,動員各單位共駐、共商、共建、共治,推動產權單位、物業公司和承租企業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社區黨支部動員物業工作人員、志愿者、黨員和團員,成立社區“紅色引領綠色黨員服務隊”和“垃圾分類勸導隊”2支隊伍,300余人參與垃圾分類桶前值守,在桶前宣傳、引導和監督居民自主分類。
大力推進“互聯網+”垃圾分類建設,以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分類為切入點,與京東合作設計“兩桶一袋”,在榮華街道試點“互聯網+源頭分類”模式。從一個試點小區做起,全面覆蓋榮華街道19個小區,打造社區垃圾分類數字化平臺。通過“分類空間站”微信小程序,連接社區、居民、后端回收系統,以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垃圾分類效果。微信小程序內設立積分激勵機制,將可回收物投放至“分類空間站”后,系統會根據物品價值給予積分,并可在京東商城、小區周邊店鋪進行商品兌換,充分調動居民持續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目前,試點已覆蓋榮華街道的16個小區,約1.9萬戶居民。在廚余垃圾分類方面,居民自主投放準確率從30%提升至90%以上;在可回收物方面,累計發放積分價值20.71萬元,包裝物、低值可回收物實現“應收盡收”。
博興街道中芯花園社區定期召開社區居民議事會,構建促進共同締造、群策群力的常態化協同機制。由社區黨員帶頭,50余名居民自發組成“紅芯管家”志愿文明勸導隊,在空余時間進行桶邊值守,對部分不按規投放及其他不文明行為進行勸阻。同時,勸導隊積極配合社區開展“敲門行動”,進行垃圾分類集中入戶宣傳,發放垃圾分類一封信、四分類宣傳折頁并簽署垃圾分類承諾書。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發動和行為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普遍增強,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社區的環境品質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