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街道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對標總要求,制定任務書,畫好路線圖,掐準時間表,全力推進源頭分類,全速補齊設施短板,全面規范收運管理,加快構建基層垃圾分類治理體系,被評為北京市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優秀等級。
東四街道充分運用“大走訪”“新三包”等黨建創新成果,全面構建“1+6”垃圾分類力量體系,引領時代新風尚。
“1”,就是黨建統領。把垃圾分類作為年度工作任務的重中之重,始終緊盯不松、緊抓不放,成立街道垃圾分類領導小組,每周一次主要領導專題調度。設立垃圾分類工作專班,調配優勢、集中辦公,每日碰頭、統一指揮。針對東片樓房區、西片平房區兩種不同的居民區特點,推行垃圾分類“一個街道、兩種模式”,即東片區實行垃圾桶站“定點限時+值守”,西片區創造性推行“垃圾不落地+巡回收運”。不同模式,相同標準,共同發力。
“6”,就是6支中堅力量。制定《黨建引領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領導班子齊上陣,黨工青婦全參與。6名黨委委員分別帶1名社區專員,結對包干一個社區,每周一次下沉到小區點位,面對面指導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一個黨員帶一家、一個支部包一片”活動,2000多名黨員干部帶動身邊人做好身邊事,一幫一做好垃圾分類工作。120余名社區工作者積極踐行“東城社工”精神,每人負責一個網格,點對點組織垃圾分類投放。每個樓門院長包干一幢樓房院落,對每戶居民進行上門宣傳,手把手教會居民分類投放。每名志愿者巡視一個片區,人對人檢查垃圾分類純度并進行臺帳登記。每名垃圾分類指導員盯守1~2個垃圾桶站,桶對桶做好垃圾破袋和分類工作。
創新拓展動員發動的渠道和途徑,激發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的內生動力。
一是宣傳發動。“線下”宣傳鋪天蓋地,“線上”宣傳輻射全員。建立垃圾分類網絡教育基地,邀請行業專家、科學教師、金牌小巷管家和居民積極分子,在抖音直播平臺上進行系列現場教學,參與人員達10000余人次。“搭車”疫情防控入戶排查和胡同卡口,延伸宣傳陣地,做到了動員發動全覆蓋、不斷線、無死角。
二是典型帶動。組織開展“三個一百”活動:即在平房院落中,評選100個“垃圾分類示范院”,掛牌表彰;在居民中,評選100名“垃圾分類達人”,給與獎勵;賦予“周末衛生大掃除”新的內容,組織100場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群眾性活動,樹立“我分類、我光榮”的鮮明導向。
三是機制驅動。專班協調辦理機制,涉及垃圾分類的工作均由專班統一協調、歸口辦理,提升工作效率。每日檢查整改機制,每天派3組6人次覆蓋檢查66個桶站,檢查結果在微信群發布并立即整改。專題會商解決機制,分別召集14家物業單位、160家臨街商戶、36家黨政機關的負責人,學條例、知義務,亮問題、明責任。
四是執法推動。依法嚴厲查處前端和中端關鍵環節的違法行為,特別是聚焦混投混扔、混堆混放、混裝混運等“六混”問題。同時,把敲門入戶動員和執法進社區結合起來,大張旗鼓進社區宣法、講法、執法,警告處罰54人次,以法律約束促進自我約束,起到了較好的警示效果。
37個小區和胡同,房屋性質不同,居民想法不同,再加上有的沒有物業、有的物業管理弱,老人群體多,場地受限大,志愿者發動難,存在種種不同困難。街道社區集中力量,瞄準標靶,精準發力。
一是創新“接地氣”的招法。率先推行平房區“垃圾不落地”。社區和物業反復入戶宣傳解釋,逐段測算胡同距離,形成了“主胡同兩車兩頭同向走、支胡同定人定車巡回收、志愿者分段到人隨車盯”的運行方式。居民普遍比較滿意,老胡同煥發了新面貌。
二是發揮“議事廳”的作用。撤桶前,通過小院議事廳、居民議事會、現場辦公會,普遍征求居民意見。撤桶中,召集居民代表和第三方公司,逐一點位論證,共同選址認定,重新確定垃圾桶站66處,比原來減少49處。撤桶后,把每個新桶站打造成規范整潔的“小院景觀”,居民看著“順眼”、用著“順手”。
三是培育敢擔當的“達人”。采取“公開招募一批、志愿發動一批、活動組織一批”的方式,充實完善垃圾分類普法宣傳員和志愿者隊伍。推行垃圾分類指導員資格認證、持證上崗制度,確保桶站有人清整、投放有人指導、檢查有人在位。130名居民志愿者風雨無阻指導居民分類投放,成為一支懂常識、能宣傳、會指導的桶前值守“主力軍”。
四是壓實“馬上辦”的責任。建立“垃圾分類微信群”,及時反映問題;每天召開碰頭會,研究解決辦法;每周下發《工作簡報》,交流經驗做法,有效解決了分類不夠精細、破袋不夠自覺、盯桶不夠及時等問題。及時“吹哨”區城管委、環衛中心協調調度,增加環衛垃圾擠壓車,實現了桶、車精準對接和廚余垃圾“日產日清”。
有效整合區域黨建、專業力量和駐區單位的組織優勢,共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質增效。
一是形成區域黨建合力。利用“兩代表一委員”下社區調研等時機,邀請委員們到垃圾分類一線檢查指導,聽取意見,接受監督。區、街道兩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積極參加“周末衛生大掃除”活動,拿起簸箕掃把、推起保潔車輛,帶頭參與垃圾分類工作。充分發揮在職、在冊黨員的作用,讓他們報告、報到,擔任垃圾分類志愿者、宣傳員、監督員,形成了區域黨建聚焦分類、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是引入專業市場力量。在平房區推行“三網融合、一體運行”管理模式,一站式實現了垃圾分類、清潔服務和胡同清運。在樓房區購買社會化服務,引進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采取“桶車對接”的方式,實現了廚余垃圾的“打卡”式收運。推行智能化廚余垃圾分類,安裝智能排放系統,做到投放收運、分類稱重、系統記錄。召集物業和第三方公司,講清責任義務,督促他們認真履行職責義務,加強垃圾分類監管。
三是加強駐區單位協作。主動走訪轄區內的36家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上門溝通垃圾分類相關要求,配發宣傳資料。針對工作推進中出現的參與不自覺、投放不分類等問題,及時召集單位負責人,現場辦公,立行立改,建立了良好的誠信溝通渠道,加大了大事要事協作交流力度,為做好基層社會治理“大文章”釋放了強大動能,取得了明顯成效。

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一周年宣傳活動 攝影:市城市管理委宣教中心楊倩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