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街道堅持把垃圾專項治理與基層綜合治理相結合,堅持黨建引領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紅、黃、綠、藍、橙“五色”志愿服務體系。
其中,紅色代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特色品牌“小紅帽”志愿者,黃色代表公共文明引導員“小黃帽”文明引導員,綠色代表社區居干、小區居民自發組成的“綠袖標”垃圾分類減量宣傳指導員,藍色代表物業公司+垃圾分類第三方服務單位組成的“藍馬甲”專業服務隊伍,橙色代表“城”管辦+“城”管執法隊組成的督導檢查隊伍。
這支“五色”志愿服務隊伍,始終把居民滿意“擺首位”,把宣傳引導“做到位”,用設施建設“補空位”,鍥而不舍“守崗位”,持之以恒“盯點位”,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五位”工作法,為垃圾分類注入新的活力。
酒仙橋街道層層壓實管理主體責任,對接轄區內各物業,細化工作措施,把居民對環境的需求擺在首位。進一步督促物業依法履行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義務,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由街道和社區兜底。關鍵抓好“設桶、盯桶、管桶”三個環節。社區“綠袖標”牽頭,組織小區居民代表召開座談會,征求意見確定桶站位置,落實撤桶并站。“小紅帽”志愿者、“小黃帽”文明引導員、“藍馬甲”專業服務隊開展桶前值守,指引居民正確分類,勸導不分類行為。社區居干“綠袖標”和物業單位整合信息、篩查薄弱人群,掛賬督辦、精準入戶,聯合“城”管執法隊,開展城管執法進社區、垃圾分類專項治理行動。
以電子球場社區、南路社區為試點,建立垃圾分類網格工作群。社區居干“綠袖標”巡查發現問題后,拍攝照片發送至微信工作群,物業單位和垃圾分類第三方“藍馬甲”專業服務隊看到信息后,及時趕赴現場對問題進行整改,并將整改后照片上傳至垃圾分類網格工作群。“城”管辦檢查整改效果、總結經驗。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檢視成果、總結經驗的閉環管理模式。有效改善轄區環境秩序,不斷提升居民對垃圾分類工作的滿意度。
通過“紅色直播間”“抖起的紅色酒仙橋”等線上宣傳途徑,以及積分獎勵兌換、“垃圾分類小講堂”“小手拉大手”、桶站值守指導和入戶宣傳指導等線下活動,使垃圾分類深入人心。以怡思苑小區為例,實行“21天習慣養成計劃”(針對垃圾投放準確的居民,發放小貼紙,集滿21個以上可兌換紙巾、雞蛋等生活物品)、“垃圾分類重點關注人群清單”“紅黑榜”等新形式、新方法,不僅提升居民榮譽感,還對居民自主分類準確率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
同時,建立由社區黨委牽頭,社區居委會為主體,物業企業、物管會參與的共建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黨群共建共促垃圾分類工作體系。提升居民環保意識,樹立節約資源、杜絕浪費的觀念。街道廚余垃圾分出率19.6%,達到市級18%以上的要求。
對于沒有物業管理、設施相對薄弱的“舊改區”,居民反映在垃圾投放過程中存在不便利性等問題的,補足基礎設施建設空位。按照桶站規范化建設標準(符合“四有”標準),加大規范化建設速度。目前已改造合格、符合“四有”規范設置桶站415組,實現所有桶站100%合格。為提升地區居民自主投放意識,營造桶站及周邊良好環境氛圍,滿足各類投放需求,街道還開展轄區內投放點位“便民設施更新”工作,主要是新增小區投放收集點夜晚投放照明設施、語音提示、手消及濕巾等凈手設施。
為全力保障冬奧、冬殘奧期間轄區內環境秩序整潔,街道、社區充分發揮“五色”志愿體系優勢,帶動機關干部、黨員及普法監督員自覺堅守崗位,同時加快完善社區黨組織在統籌人員、物資和力量等方面的機制和手段,組織動員垃圾分類指導員、黨員干部、在校學生、社會組織、居民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進行桶前值守。利用召開酒仙橋街道垃圾分類普法監督員工作部署會暨工作培訓會的機會,為地區普法監督員配備相關裝備。通過組織法律法規培訓等方式,充實“五位一體”垃圾分類服務體系。目前,全街道共有普法監督員200名,做到小區普法監督員全覆蓋。
為保證垃圾分類準確率和居民自主分類投放率有所提高,酒仙橋街道緊盯商超、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區等垃圾準確投放率較差的重點點位。結合這些點位實際情況,協調社區居干“綠袖標”、物業和垃圾分類第三方服務單位“藍馬甲”,現場走訪,組織現場會議,分析投放者不能準確投放的原因,了解投放者需求,現場整改存在的問題,突破轄區內存在的垃圾分類堵點、難點。截至目前,共有效解決重點點位垃圾亂投亂放問題8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