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臨河里街道針對流動人口多、垃圾產量大的實際,堅持以黨建引領為主線,將精細化管理作為重要手段,初步探索出推動居民家庭垃圾分類“兩高兩低”(高效能、高品質,低成本、低投訴)的長效機制。
堅持黨建引領,將垃圾分類融入街道各項工作之中,并作為述職、評價、點評工作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黨員、志愿者、樓門長的帶頭作用,引領帶動廣大居民積極參與。2021年5月起,每周末組織黨員、志愿者、機關干部,參與桶前值守活動,在投放高峰期為居民普及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講解四分類是什么、怎么分、哪些垃圾容易錯投等實用分類知識,讓居民學會垃圾分類。同時,結合疫情防控、換屆選舉、節日慰問,持續開展“敲門行動”,由社工、樓門長、物業人員“上門”指導垃圾分類,發放兩品類垃圾桶、垃圾袋,讓居民在家分類更方便。
(一)處級領導干部包小區
把垃圾分類列為“一把手”工程,每位黨工委成員至少包一個社區,定期聯系并指導工作,以多部門協同的方式推進垃圾分類。城市管理辦公室負責形成專報,列出各小區近期重點問題、具體整改措施、排名變化、相關問題整改情況等內容,包片領導則結合各自分管工作,有方向、有重點、有力度地督促物業整改,杜絕問題頻發。
(二)增設末位約談制度
以小區為單位,對社區推動、黨建引領、信息報送等3項基礎管理內容,分類設施、桶前值守、管理責任、分類效果等4項運行管理內容進行考核。每兩周召開1次考核例會,傳達最新工作要求、通報考核排名情況、點評檢查問題、提出整改措施,不斷加強垃圾分類的現場管理和宣傳發動。同時,對考核排名末兩位的社區和物業進行約談,用“危機感”提高其工作的主動性,用“責任共同體”提高物業和社區的工作聯動性,在街道一對一、點對點的指導下提高自治水平。
(三)表彰、懲罰同步上“線”
一方面,通過設置小區垃圾分類紅榜,挖掘垃圾分類先進個人、優秀經驗集體等方式,發揮激勵表彰作用,用榮譽感激發群眾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從桶前值守、公區監控、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多渠道收集錯投信息,通過建立薄弱居民臺賬、設置小區黑榜、城管執法進社區等方式,發揮警示教育作用,督促居民改正錯誤投放行為,自覺增強分類意識。
(一)以低值回收物為突破,增強居民分類體驗感
綜合考慮小區人流量、出行習慣、居民意見等因素進行選址,在出入口、全時桶站邊等便于回收的位置建設分類驛站,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賣廢品。同時,盤活廢舊廠區,建立通州區唯一街道級可回收物中轉站,為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暫存,解決了“后顧之憂”。此外,現金結算和超出市場價的價格優勢吸引了眾多居民對低值可回收物的注意,這使得泡沫、織物、玻璃瓶這些原本“不值錢”的廢品變成“寶貝”,被一點點地從其他垃圾中分出來,既減少了物業的清運壓力、改善了桶站周邊環境,也讓居民得到實惠,從而實現源頭減量。目前,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20余噸,其中泡沫、玻璃瓶、大件垃圾等低值可回收物占比1/5,2021年第四季度其他垃圾環比減量率約為37%。
(二)技防推動無人值守,精準區分目標群體
《條例》實施后,裕馨家園小區因為廚余垃圾分類不純凈,收運車多次拒絕收運,裝滿垃圾的垃圾桶只能堆積在小區門口。街道痛定思痛,下定決心從裕馨家園小區著手,攻克這項難題。2021年6月,臨河里街道建立“雙長制”試點,即桶站長和樓門長共同合作,借助技防手段識別錯誤投放信息,并進行精準入戶動員和紅黑榜公示。居民王先生表示,自己之前就是因為沒有把紙巾從廚余垃圾里分出來,上了小區的黑榜。經過社工上門宣傳后,自己已經知道了該怎么分,前幾天還上了一次紅榜。王先生表示,以后不僅要自己分,還要督促周圍的人分。
“雙長制”不僅打通了宣傳工作末梢,而且降低了值守人員成本投入,有助于實現無人值守。試點工作后,居民投放行為正確率提高了13%,下一步將在其他示范小區推廣實施,逐步促進居民分類準確率提高。
垃圾分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一項常抓不怠、久久為功的事業。臨河里街道創新工作思路,探索出“兩高兩低”工作模式,即建立實施考核制度,高效能提升現場管理;嚴格執行“分時投放、自主分類”原則,高品質提高自主分類合格率;落實物業責任、整合志愿力量開展值守,低成本促進全民參與;堅持問題“未訴先辦”,低投訴贏得居民支持。堅持黨建引領,深化多機制、多部門、多主體協同,建立社區專人專管和問題整改機制,對小區分類施策、實施分級管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推動長效機制,提高精細化治理水平。
欒曉旭(1995—),女,山東淄博人,北京市通州區臨河里街道辦事處四級主任科員,研究方向: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