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區濱河街道堅持以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開拓思路、創新模式,多措并舉、持續發力,廣泛動員各方積極參與,促進垃圾分類文明習慣養成,進一步推動垃圾分類各項工作落實落細。2021年,全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90%,居民自主分類投放準確率85%,家庭廚余垃圾分出率20%,分類設施達標率基本達到100%。
承平園社區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怡馨家園小區為試點,聚焦引導居民源頭減量、準確分類,探索出“三分法+輪值臺賬+電子打卡”桶前值守模式,創新“家家分類、戶戶輪值”守桶模式,動員每家每戶積極參與,提升居民參與感和自覺性,促進自主分類意識養成。
推行“三分法”,提高桶站值守積極性。試點推行“三分法”,即分群體、分站點、分時段,通過精準動員、優化布局、合理安排,促進全民參與,提高桶站值守積極性。
“輪值臺賬”制度,實現值守全程管理不斷檔。包樓社工首先建立所包樓門桶前值守總臺賬,按照值守人員居住樓棟與投放站點距離遠近就近安排,依次排班,最后統計每戶每月值守次數,建立輪值匯總臺賬。
“電子打卡”,實現全時監督增實效性。引進科技設備,在站點安裝電子打卡機,社區居委會指導參與桶前值守的居民錄入個人信息后,通過刷臉打卡系統完成在崗簽到,確保值守真實性。社工通過打卡系統監督值守人員在崗時長、查詢值守次數,進行數據匯總,既方便值守人員簽到,又減輕社工的工作量,數據更具有科學性。
通過“三分法+輪值臺賬+電子打卡”桶前值守模式的實施,實現了垃圾分類社區黨總支帶動支部、支部帶動黨員、黨員帶動群眾、群眾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
金谷東園社區采取“一統領三帶動”模式,即強化黨建統領作用,圍繞試點帶動、示范帶動、自治帶動,試點推出垃圾分類全流程智能化模式。在紫貴莊園小區安裝攝像頭和智能AI監管平臺,強化垃圾全流程智能監管,解放盯桶人力,實現24小時在線監管。
三級微網格,責任落實到人。社區以樓棟區域劃分界線為基礎,依據樓棟、單元、戶數、桶站,劃分成7個微網格。將社區人員、物業人員、分類督導員落實到每個網格,負責前期入戶宣傳、現場講解、整改落實、問題再督導和協助執法進社區等工作。
三級智能平臺,健全分類體系。一是社區“居民”投放垃圾時,能通過攝像頭,“看”到人來,會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提醒“不破袋”“混投”等行為。同時,“看”見垃圾桶滿冒、混投時,系統會第一時間提示反饋社區平臺。二是“社區”當日值守社工通過系統提示,立即聯系物業公司做出整改指令,包樓人員通過人形識別,改變原有“大水漫灌”的宣傳模式,定向上門宣傳,提高針對性。三是“物業”通知巡查人員立即整改,形成閉環式管理。
一站式投遞,實現“精準綁定”。在紫貴莊園4號樓建智能垃圾分類桶站,在細化垃圾投放選擇的同時,還增加了不少智能化功能。居民可通過刷卡、掃碼、人體感應等方式進行全品類垃圾的一站式投遞,實現垃圾分類質量與居民身份的“精準綁定”。
濱河社區通過黨建帶領、黨員帶動,實施精分定投,促進居民垃圾分類文明習慣養成,實現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動員參與的生活垃圾分類新格局。
宣傳統籌無縫隙。社區黨總支建立垃圾分類工作早巡查制度,通過社工網格化管理、黨員發揮模范帶頭,利用廣播、微信、活動等方式,向居民宣傳、推廣垃圾分類技巧,通過視頻演示和會議培訓等方式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同時,為家庭配發小型餐廚垃圾桶,引導居民廚余垃圾便捷投放。
精分定投重自律。濱河小區共設有12個垃圾投放站,積極引導居民精分定投,定投時間段為早9點之前和晚6點之后,其他時間段撤桶禁投。逐步改變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開啟社區垃圾分類從被動化向自律轉化轉變。
流程管理全監督。社區抓家庭源頭分類、宣傳指導定時投放,在固定時段由監督員分片區監督、無桶時段保潔員巡視,全時段社工巡查,實現垃圾分類定投。同時,社區還設立單元垃圾分類獎懲機制,實現精分定投的全流程監管。
濱河街道將以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兩周年為契機,進一步倡導“家家分類、戶戶輪值”模式,持續做好轄區居民垃圾分類知識、精準分類投放宣傳,發揮垃圾分類普法監督員監督實效,推動城管進社區常態化。將垃圾分類列入社區居民議事廳必選議題,深化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自我認同感和主動參與率,引導家庭成員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真正做到垃圾分類齊參與、優化環境共行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