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2020年5月1日,北京修訂實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新條例”),迅速形成如火如荼的垃圾分類“北京實踐”。兩年來,北京市居民垃圾分類習慣初步養成。“十四五”時期,如何鞏固和發展好來之不易的成效?筆者認為,應繼續聚焦居民小區這個主戰場,以“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恒抓好居民自主分類,進一步引領垃圾分類形成全社會追崇的文明新風尚。
“新條例”首次明確了“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應引導居民落實垃圾分類主體責任,自覺學習分類知識,掌握分類路徑,切實增強思想和行動自覺。
(一)提高思想認識,“拎清”垃圾分類的技術路線
“新條例”規定,生活垃圾主要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四類,為居民準確實施垃圾分類提供了“大類區分”遵循。居民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北京市政府印發的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行動計劃明確了“干濕分開”的技術路線,倡導社會單位和居民把剩菜剩飯、菜湯泔水等濕垃圾(廚余垃圾)單獨分出來,與干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開投放和收集,以免影響垃圾分類的實際效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防疫進入新階段,垃圾分類一起來;先粗分、再細揀,干濕分開是關鍵。
(二)認清混投危害,“拎清”濕垃圾的投放要求
與“新條例”配套的《北京市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實施辦法》中明確,廚余垃圾是指家庭中產生的菜幫菜葉、瓜果皮核、剩菜剩飯、廢棄食物等易腐性垃圾。
廚余垃圾主要源自日常生活飲食之中,如下廚房摘菜洗菜時,廢棄的菜幫菜葉、蛋殼、骨頭;吃飯時的剩飯剩菜,存放過期的熟食、食品;喝茶時喝剩余的茶葉殘渣;品賞水果干果時,剝下來的果皮果核等等。廚余垃圾再細分,還可以分為熟廚余垃圾和生廚余垃圾兩種。熟廚余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飯、菜幫菜葉等;生廚余垃圾主要包括果皮果核、蛋殼、骨頭、扇貝、茶渣等。
光“拎清”廚余垃圾的品類還不夠,還要了解掌握廚余垃圾的分類和投放要求。因為這些垃圾都含有極高的水分和有機物,很容易腐爛變質,尤其到了夏天,極易產生惡臭,影響市容環境,污染周邊空氣,妨礙居民生活。因此,從產生時就要重視起來,與其他品類的垃圾分開收集,存放在專門的容器中,投放前要瀝干水分,確保不漏湯灑水。特別是對有包裝的過期食品,應該將包裝去除后再分類投放,做到無塑料橡膠、無玻璃陶瓷、無金屬雜物,切實提高廚余垃圾的分出質量。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濕垃圾,叫廚余,每家每人分仔細;湯湯水水要瀝去,混裝混投不可取。
(三)區分品種分類,“拎清”干垃圾的收集方法
對于干垃圾,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干垃圾,要分開,有害垃圾單獨擺,其他垃圾好分辨,資源回收能換錢。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廢紙類、塑料類、玻璃類、金屬類、電子廢棄物類、織物類等。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些可回收物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會產生,不能隨手就扔,它們都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有害垃圾的品種比較多,主要包括廢電池(鎘鎳電池、氧化汞電池、鉛蓄電池等),廢熒光燈管(日光燈管、節能燈等),廢溫度計,廢血壓計,廢藥品及其包裝物,廢油漆、溶劑及其包裝物,廢殺蟲劑、消毒劑及其包裝物,廢膠片及廢相紙等。這些雖然生活中產生的量比較少,但分類和投放比較麻煩,要格外認真仔細、小心謹慎。
剩下來的既不是廚余垃圾,也不是有害垃圾,更不是可回收物的垃圾,就是其他垃圾,主要包括衛生紙、餐巾紙、污染紙張、灰土、陶瓷碎片等。這部分垃圾是家庭的“常客”,客廳、廁所都有垃圾桶專門存放,定期清理投放即可。
“拎清”了干垃圾的品類,只是做到垃圾準確分類的第一步。掌握各類垃圾的收集和投放方式方法至關重要,既關系到分類習慣的養成,身邊環境的改善,也關系到資源節約利用,貼補家庭零用,是一件利國利民利家庭的好事。投放有害垃圾時,要特別注意確保器物完整,防止發生二次污染。可回收物要清潔干凈、避免污染,廢紙要平整,空瓶空罐要壓扁,玻璃制品要包裹尖角、輕投輕放。
垃圾分類的關鍵在“分”,重點在“戶”,效果在“桶”。推進垃圾分類走深走實,應組織各級領導干部、社區報到在職黨員等積極參與,主動示范引領,及時監督糾偏,帶動全民投身垃圾分類,養成自覺分類新習慣。
(一)領導干部帶頭分
大雁南飛跟頭雁,垃圾分類看干部。實施“新條例”,發揮好各級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帶頭作用,就等于抓住了垃圾分類的領跑“引擎”,就能帶動居民“絕大多數”,自覺把垃圾分類制度落實到位。領導干部應從自己家庭做起,帶動家人熟悉垃圾品類,自覺進行分類,養成良好習慣。同時,還要帶領家庭以實際成效,影響和帶動本單元、本樓座、本小區其他家庭廣泛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使垃圾分類制度真正在每戶家庭落地生根,成為每位居民的積極行動。
(二)黨員親手帶動分
挽起袖子站桶旁,帶領群眾分類忙。發揮好在職黨員“雙報到”制度優勢,組織黨員利用節假日、雙休日和休息時間,主動到社區參與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撲下身子,分頭走到居民群眾身邊,宣傳垃圾管理條例,講解垃圾分類常識,啟發群眾分類自覺。挽起袖子,幫助群眾分揀垃圾,指導群眾區分品類,教會群眾如何分類。耐著性子,不厭其煩傳播分類知識,糾正分類舊弊,對一時不懂不會分類的群眾,做好細致入微的勸說引導,教會他們盡快掌握分類方法;對孤老殘疾、行動不便的群眾,主動提供服務幫助,方便他們投身垃圾分類,以一人苦、一人臟換來全社區對垃圾分類的思想重視和行動自覺。
(三)個人家中主動分
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分開收集、分類投放是制約垃圾分類的瓶頸。每個家庭是廚余垃圾的主產地,能不能做到廚余垃圾應分盡分、分類投放,要落實到個人頭上。各級工會、團委、婦聯應發揮組織優勢,聯合倡議投身垃圾分類“陣地戰”,立足家庭主戰場,一方面自己認真學習垃圾分類知識,掌握垃圾分類方法,準確分出垃圾類別,準確投入廚余桶內,當好垃圾分類的家庭排頭兵。另一方面,要帶動和監督家庭其他成員自覺踐行垃圾分類制度,自覺向一次性杯具、一次性用品等說不,自覺把可回收可利用的廢品作為再生資源分出來,自覺按社區要求投放到指定地點、標識桶內,從而使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成為垃圾分類的忠實粉絲和模范踐行者。
(四)小手拉著大手分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開展“小手拉大手”等知識普及和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明智之舉,也是長遠之策。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就要發揮好中小學生這只“小手”的輻射帶動效應,利用在家中得天獨厚的“寵愛”身份,把學到的垃圾分類知識,掌握的垃圾分類技能,傳授給身邊親人和年老長輩,小手拉著大手一起學,小手握著大手一起分,小手伴著大手一起投,以小督大養成好習慣,久久為功形成新實踐。
俗話說:“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當人們在接受某一種新生事物的過程中,如果有一股外力促使推動,就會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烙下揮之不去的記憶,付諸自覺自愿的行動。當前,“新條例”實施到了“爬坡”階段,不妨采取反向刺激的“倒逼”措施,著力解決好不會分、不想分、不愿分問題,促進居民養成按規分類、按規投放的好習慣。
(一)強化現場指導,解決“不會分”的問題
“新條例”實施兩年來,居民小區負責垃圾桶站值守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全員上崗、全天候執勤,忙得不亦樂乎。但在很多時候,由于垃圾桶站設置過密,導致既有指導員人手緊張,影響了分類指導效果。推廣“撤桶并站”做法,既減輕了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壓力,又提高了分類指導的效率,還改善了社區生活環境。這樣雖然一定程度上會給居民投放帶來些不便,但可以增加桶站值守力量,延長上崗指導時間,讓指導員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監督居民分類投放,手把手指導居民開展垃圾分類,幫助居民丟棄“不會分”的陋習,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準確投放率。
(二)落實處罰規定,解決“不想分”的問題
“新條例”修訂時,作出了對居民不分類行為進行處罰的特別規定,標志著垃圾分類步入了法治時代。“新條例”實施兩年來,執法部門先禮后兵,從起初的教育提醒轉入執法處罰,并逐步加大執法力度,先后對飯店、農家樂等餐飲企業,以及社區居民開具罰單警示,收到一定效果。但相比較餐飲單位而言,居住小區的垃圾分類,特別是廚余垃圾的分出和投放,還有居民分類習慣的養成,更需要法律手段的外部推力,來給居民增加一定的內在動力,通過感受執法處罰的剛性,摒棄“不想分”的懶惰心理,提升自覺分類的主動性。
(三)多用媒體曝光,解決“不愿分”的問題
生活垃圾分類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前端、中端、末端三個環節。從以往實踐看,中端運輸和末端處理的效果不佳,會直接傷害居民的分類積極性,導致參與熱情普遍不高,分類成效始終不佳。2021年,北京市將“垃圾不落地”納入“接訴即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要發揮好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以居民小區末端的分類效果,來檢驗各級對垃圾分類的重視程度和組織力度。對一些小區存在的宣傳普及不到位、桶站設置不合理、指導糾偏不及時、混投混裝不禁止等現象,多在媒體曝光。必要時,對有關部門約談誡勉,切實強化組織引領驅動,調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要久久為功、堅持不懈,落實好垃圾強制分類制度,養成自覺分類的好習慣,建設更加整潔干凈的家園環境,增添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走進愛分類科普教育基地 攝影:市城市管理委宣教中心楊倩玥
堵錫忠(1963—),江蘇江陰人,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二級巡視員、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城市治理、綜合管理、基層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