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延玲
摘要:豬梭菌性腸炎是由產氣莢膜梭菌感染引發的一種以劇烈腹瀉為主要特征的細菌性傳染性疾病,其中仔豬對產氣莢膜梭菌的易感性最強,感染該病原后,發病過程最短,死亡率最高,帶來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該文探討了豬梭菌性腸炎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綜合防治措施,希望降低該病發生率,促進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豬梭菌性腸炎;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02.038
Prevalence,Symptoms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lostridium Enteritis of Swine TAO Yanling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tation of Zhongling Township,Ledu District,Haidong City,Haidong Qinghai 810799,China)
Abstract:Porcine clostridium enteritis is a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infection with severe diarrhea as the main feature. Among them,piglets have the strongest susceptibility to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After infection with this pathogen,the shortest pathogenesis,the highest mortality,and the most serious economic loss.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clinical symptoms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lostridium porcine industry,hoping to better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his diseas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ig breeding industry.
Keywords:clostridium enteritis,popular characteristics,clinical symptoms,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0引言
生豬養殖業發展迅速,但在養殖管理中,仔豬很容易受到多種傳染性疾病的威脅,表現出復雜的臨床癥狀,給疾病診斷和防控帶來極大的困難。梭菌性腸炎是仔豬階段發生流行率較高的一類細菌性傳染性疾病,發病急,發病過程短,死亡率相對較高,一旦出現梭菌性腸炎,如沒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有效的疾病診斷,不能短時間內控制病情,會造成仔豬全部發病,帶來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飼養管理人員應從梭菌性腸炎的流行特點入手,掌握病原特征,根據臨床癥狀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控,確保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避免病原向其他群體傳播蔓延,有效控制梭菌性腸炎的傳播流行,保證養殖效益。
1流行特點
豬梭菌性腸炎是由產氣莢膜梭菌感染引發的一種細菌性傳染性疾病,該致病原革蘭氏染色陽性,在厭氧條件下繁殖,不能移動,但會產生大量芽抱。產氣莢膜梭菌本身對環境的抵抗能力相對較差,常用消毒劑短時間內能將其殺死,但芽抱在自然環境當中廣泛存在,并且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對常用消毒劑抵抗能力相對較強,消毒效果相對較差。根據產毒能力,產氣莢膜梭菌可劃分為A型、B型、C型、D型、E型、F型等幾種血清型。A型產生的制毒素為α毒素,C型產生的為α毒素和β毒素[1]。通常情況下,7日齡以內的新生仔豬腹瀉,主要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感染引起。產氣莢膜梭菌繁殖所產生的β毒素與仔豬腸道細胞上的受體結合,進入體內造成腸道細胞大量破壞,使得腸道出現炎癥病變,當毒素進入血液,仔豬會出現嚴重的毒血癥。梭菌性腸炎主要經糞便口腔感染,C型產氣莢膜梭菌產生的芽抱廣泛存在于母豬腸道中,隨糞便排出體外會污染周邊環境,仔豬在吮吸乳汁或接觸墊料時,很容易將芽抱吞到消化道中。致病性芽抱進入空腸會損害腸黏膜組織上皮細胞的完整性,并在基膜中持續增殖產生大量外毒素,使得組織嚴重充血壞死,影響豬群對乳汁和飼料的正常消化利用。該病在新生仔豬群體中的發病率高達100%,死亡率高達50%以上,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流行。
2臨床表現
豬年齡不同,抵抗能力也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發病周期也存在很大差異,臨床上主要包括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等幾種。最急性型發病速度較快,大多數患病豬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仔豬瀕臨死亡前,后軀肢體被鮮血樣糞便完全沾滿,有些患病豬甚至沒有出現任何腹瀉癥狀,突然倒地死亡[2]。急性型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患病豬身體逐漸消瘦,短時間內出現嚴重的腹瀉癥狀,先是排出灰白色或黃白色的粥樣稀便,然后糞便顏色逐漸加深呈鮮紅色,并且糞便中會夾雜大量的腸黏膜組織碎片,往往在發病2~3 d 后衰竭死亡。亞急性型相較于急性型,發病周期相對較長,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逐漸不正常,后軀肢體被糞便嚴重污染,并出現持續性的腹瀉,身體極度消瘦,糞便由黃色轉變成清澈水樣糞便,且夾雜有大量的組織碎片,一般在發病5~7 d后衰竭死亡[3]。慢性型往往發生在年齡相對較大或抵抗能力相對較強的豬群中,患病豬表現為持續性或間歇性腹瀉,腹瀉物大多呈灰黃色或灰白色,帶有大量黏液,并且在患病豬尾部附著大量結痂組織,患病豬身體逐漸消瘦,精神萎靡不振,生長發育停滯,發病周期相對較長,即便恢復健康,也會表現為生長發育不良,停止生產,使得養殖場的淘汰率顯著升高。
3病理解剖
感染了產氣莢膜梭菌的病死豬,大多表現為腸道病變和腹腔病變,其中小腸病變最為明顯,病死豬腹膜出現炎癥病變,腸道出現出血性腸炎癥狀。病死豬胃部存在大量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胃部出現炎性變化水腫,胃壁顯著增厚,腹腔積液明顯。產氣莢膜梭菌侵入到仔豬小腸后造成嚴重的出血和炎癥反應,解剖可發現腸黏膜組織存在大小不一的潰瘍病灶或壞死病灶。病死豬的心臟功能不完全,心包積液明顯,心肌嚴重受損,存在散在出血點。深淋巴結出現炎性病變,病死豬的血液聚集,常常從天然孔中流出大量紫紅色血液,呈海綿狀,有時還能看到大量氣泡存在。結合上述多種臨床特征及典型的病理變化,能對病情做出進一步診斷,要想確診還需做進一步的實驗室檢測。實驗室檢測發現革蘭氏陽性染色的粗大桿菌,并且桿菌中央發現芽抱存在,能使牛乳異常發酵產酸產氣,生化鑒定符合產氣莢膜梭菌,由此可判定為產氣莢膜梭菌感染引發的豬梭菌性腸炎。同時,獸醫要積極篩選出敏感藥物進行對癥治療,確保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
4防控措施
臨床上,豬梭菌性腸炎具有發病急、發病過程短的特點,很多患病豬往往來不及治療就會死亡,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應做好有效的分群處理,將癥狀較為嚴重,沒有治療價值的豬立即淘汰處理。發病較為緩慢或處于發病初期的患病豬,應選擇敏感藥物進行對癥治療,首次用藥加倍。在飼料中添加阿莫西林粉劑,按照30 g/kg飼料的比例添加,分兩次給藥,連續使用5 d。同窩患病豬口服阿莫西林,按照15 mg/kg體重劑量給藥,每天服用兩次,連續使用3 d。對于癥狀較為嚴重的患病豬可肌肉注射頭孢噻吠鈉,使用劑量為5 mg/kg體重,每天使用1次,連續使用3 d。為加速腸道功能恢復,避免出現嚴重的腹瀉癥狀,讓患病豬口服次硝酸鉍和鹽酸環丙沙星水溶液,每次服用劑量分別為0.3 g/kg體重和100 mg/kg 體重,每天給藥兩次,連續使用3 d。如果患病豬存在嚴重的脫水現象,還需做好補液,讓患病豬口服補液鹽,可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確保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在日常養殖期間,一定要加強對豬舍和周圍環境的衛生管理,經常清掃圈舍和消毒。重點加強產房的衛生消毒,做好豬舍內母豬糞便的清理,選擇火焰消毒方式對金屬用具進行全面消毒。養殖場也需堅持全進全出封閉化的養殖管理模式,每個批次仔豬出生后都需進行全面的清理消毒,并至少間隔兩周以上。另外,仔豬出生后應引導其及時吃上初乳,吃足初乳,同時在母豬產前免疫接種兩次產氣莢膜梭菌類毒素,這樣能增加乳汁中的抗體水平,使仔豬獲得母源抗體,有效預防哺乳階段產氣莢膜梭菌的感染。
5結束語
梭菌性腸炎是仔豬階段發生流行率相對較高的一種劇烈傳染性疾病,應做好該病的預防,關鍵是要加強養殖管理,構建綜合性的防控方案,才能為仔豬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生長環境,有效切斷產氣莢膜梭菌在養殖場中的傳播流行途徑,減少環境中致病原的數量,推動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姚德田.豬梭菌性腸炎的診斷及預防[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6(8):97.
[2]覃敬東,吳漢.豬梭菌性腸炎的診斷及防治[J].養豬,2007(1):38.
[3]林永麗.豬梭菌性腸炎的診斷及防治[J].養殖技術顧問,201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