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芳
摘要:牛結節性皮膚病又稱疙瘩病或牛疙瘩皮膚病,最初發生于非洲,隨后在埃及地區蔓延,目前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大。雖然牛結節性皮膚病造成的死亡率相對較低,但病毒快速傳播,導致牛皮質量顯著下降,影響牛群正常生長發育,還會繼發感染其他細菌性或病毒性疾病,表現出復雜的臨床癥狀,給疾病診斷防控工作帶來很大難題。該文分析了牛結節性皮膚病的鑒別診斷,提出有效處理措施,確保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
關鍵詞:牛結節性皮膚病;鑒別診斷;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3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02.042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ovine Nodular Skin Disease and Common Bovine Skin Disease
GAO Xuefang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of Weining County,Bijie City,Weining Guizhou 553100,China)
Abstract:Bovine nodular skin disease,also known as pimple disease or bovine pimple skin disease,is an acute,subacute,and chronic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nodular skin virus infection. The disease eventually occurred in Africa and then in Egypt All regions have spread,and are currently expanding worldwide. Although the death rate caused by bovine nodular skin diseases is relatively low,it will cause the rapid spread of the virus and slow down the quality of the cowhide,which will affect the nor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ttle herd,and will also be secondary to other bacterial diseases and viral diseases. Showing complex clinical symptoms,which brings great difficulties to disease diagnosis,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ovine nodular skin disease,and then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it to ensure that the disease is controlled in a short time.
Keywords:Bovine Nodular Skin Disease,Differential Diagnosis,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0引言
牛結節性皮膚病又稱為牛疙瘩皮膚病,是由牛結節性皮膚病毒感染引發的一種急慢性傳染性疾病,會造成牛全身性感染異變,需及時鑒別和診斷,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臨床上,患病牛主要表現為體表皮膚出現類似腫瘤的結節組織,發病率通常在2%~45%,致死率在10%以下。2019年8月,牛結節性皮膚病首次在新疆伊犁報告,隨后向各個省份快速傳播蔓延,目前很多省份已有牛結節性皮膚疫病的報告病例。為切實提高牛結節性皮膚病的防控質量和防控意識,需加強該病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特征的有效宣傳,并做好常見皮膚性疾病的鑒別診斷,確保早發現早處理,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避免損失進一步加大。
1流行病學
牛結節性皮膚病毒屬于雙鏈DNA病毒,有囊膜,屬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屬成員。該病毒55 ℃環境下能存活2 h,60 ℃環境下能存活30 min,對強酸、強堿和紫外線十分敏感,常見消毒劑短時間能將其殺死。牛結節性皮膚病毒可以威脅任何年齡、品種的牛,受到病毒侵染后,患病牛成為主要傳播源頭。病毒主要經吸血,昆蟲叮咬,或相互舔食等,造成傳播蔓延,患病公牛可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垂直傳播[1]。牛結節性皮膚病往往發生在吸血昆蟲活躍的季節,一般在6—8月發病流行率最高。
2臨床癥狀
自然條件下,牛結節性皮膚病的潛伏期通常為2~4 周,人工感染的潛伏期通常為4~12 d,患病牛主要表現為高熱癥狀,體溫最高可升至42 ℃,呈現稽留熱。大多數患病牛表現為采食欲望下降,不愿活動,精神萎靡不振,沮喪,鼻腔和眼眶中流出很多清澈內容物,不斷流眼淚,流口水。長期流淚,患病牛會出現結膜炎,甚至失明。患病牛淺表淋巴會顯著增大,結節數量隨病情進展呈逐漸增加態勢,甚至會蔓延全身。有些患病牛體表結節數量相對較少,僅分布在會陰、頭部、頸部、四肢、乳房等,直徑通常在5 mm左右。有的小結節會自然消退,不會留下任何痕跡,而有的結節會逐漸擴大形成潰瘍,主要發生在鼻孔、口角、結膜、食道等。如果結節較大,發病時間較長,會影響牛群生長發育。
3病理變化
解剖病死牛后,可發現呼吸道、消化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結節病變。全身體表淋巴結和脾臟組織充血嚴重,脾臟腫大,為原來的1~2倍,膽囊為原來的2~3 倍,胃腸道和小腸黏膜均存在充血出血現象,氣管蓄積很多黏液。
4鑒別診斷
臨床上牛結節性皮膚病和疥螨病、牛皮蠅蛆病的癥狀十分相似,需要做好上述幾種疾病的鑒別診斷工作。牛結節皮膚病的自然宿主是牛,任何年齡品種的牛都可以受到病毒的感染,最長潛伏期28 d,患病牛市最主要的傳染源,病原主要通過吸血昆蟲叮咬傳播,也可通過相互舔舐或者接觸被污染的飼料,或者自然交配、人工授精傳播病毒,發病率通常在2%~45%,病死率通常在10%左右。牛疥螨病會威脅到任何年齡品種的牛,可通過污染的圈舍墊草、用具實現間接傳播,主要發生在冬春季節和秋末冬初。夏秋季節陽光照射,體表毛發相對較少,體表溫度較高,不適合螨蟲的繁殖生長。牛皮蠅蛆病一般發生在6—8月,在體表會出現腫瘤狀的凸起,且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腫瘤狀的凸起中央存在一個小孔,輕輕擠壓,從中能夠擠出成蟲。上述3種疾病的臨床癥狀也存在很大差異性,牛結節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體溫顯著升高,體表皮膚會出現廣泛性的結節組織,體表淋巴結顯著腫大,體表皮膚水腫。局部會形成僵硬的結節或者潰瘍病灶,妊娠母牛出現流產,產下死胎不孕不育,產奶量顯著下降[2]。
5疫情處理
當牛確診結節性皮膚病后,養殖人員應該按照外來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防疫要求,進行有效撲殺,并劃定受威脅地區和疫區,加強整個地區的全面清理和衛生消毒,并做好未發病牛群的針對性監測,必要時進行群體性緊急免疫。應全面調查疫病發生前1個月輸入疫點的各種牛群,做好疫情溯源和風險評估,及時明確疫情主要來源,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切斷疫病的傳播源頭。
6綜合防控
從當前疫病流行情況來看,加強免疫接種是控制該重大傳染性疾病發生流行的最主要方式。選擇國家批準的羊痘疫苗進行免疫接種能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對于受到牛結節性皮膚病威脅的地區,相關部門應注重疫病防控,加強對養殖戶的培訓教育,加大養殖環節的監管,推廣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加強疫情的有效排查,及時發現并處置患病動物。最為重要的是,相關部門應引導養殖戶加強牛管理,構建嚴格的管理方案,提升養殖管理水平,保證牛群獲得全面的營養,滿足機體生長發育,增強抵抗能力[3]。養殖場需堅持封閉化養殖管理,新引進的牛應單獨隔離30 d以上,確定健康后才能混合養殖。在牛養殖業發展中,應注重做好專業培訓工作,要積極地組織各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和動物疫病病防控機構的工作人員認真學習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關于牛結節性皮膚病防治技術規范和相關防控知識,通過向從業工作人員發放結節性皮膚病防控明白紙,發放宣傳材料,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全面增強疫病防控人員和養殖從業人員的防控意識,增強牛結節性皮膚病的防控水平。同時嚴格控制好車輛人員物品及易感動物進入到養殖場中,避免和牛群頻繁接觸,對進出入養殖場的人員物品,一定要嚴格落實衛生消毒制度,要不斷加強蟲媒調查和蟲媒防治技術的研究,切實做好吸血昆蟲的有效防控,通過在養殖場設置防蟲網殺蟲劑等多種措施,殺滅養殖場當中的吸血昆蟲和幼蟲。
7結束語
牛結節性皮膚病是一種嚴重的病毒性傳染疾病,該病傳播速度相對較快,可威脅任何年齡、品種的牛,對牛皮質量和牛生長發育構成嚴重威脅。該病屬外來傳染性疾病,需從種牛引進、養殖管理、疫病防范、流行病學調查等方面入手,切實掌握本地區乃至周邊省份的發生流行動態,結合受危險程度,提前采取措施進行防控,將該病控制在萌芽階段,避免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薛文,蘇曉慧,李舵,等.牛結節性皮膚病樣品采集和保存方法[J].農家致富顧問,2019(20):113.
[2]劉平,李金明,陳榮貴,等.我國首例牛結節性皮膚病的緊急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動物檢疫,2020,37(1):1-5.
[3]金喜新,李杰如,張栓玲,等.牛結節性皮膚病的研究進展[J].河南畜牧獸醫:綜合版,2019,40 (1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