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漢
很多人在做胃鏡檢查時發現胃黏膜腸化,這是一種癌前病變。由于擔心癌變而過度焦慮,甚至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其實這是缺乏對腸化的正確認識,被“癌前”兩個字給嚇倒了。
腸化是腸上皮化生的簡稱,是一個病理學名詞,指胃黏膜的一部分細胞被腸細胞替代了。打個比方,胃黏膜就是一片草坪,由于種種原因,有的地方草枯萎(萎縮)了,在這些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蒿子,這些蒿子就是腸化。實際上這是人體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反應。若年紀大了胃黏膜有腸化,也可以認為是退行性的病變。
胃癌是一個多因素共同作用、長時間演化的結果,腸化不可能短時間一躍而成胃癌。胃癌除了少數未分化癌與遺傳因素相關外,大多數是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基礎上發生的腸型腺癌。
根據傳統胃癌的發展模式,腸化是在慢性萎縮性胃炎基礎上發生的,下一步是朝惡性方向發展的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階段,然后才會是胃癌。
這個過程給胃黏膜腸化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其實,胃黏膜腸化在臨床很常見,原因多種、類型多樣、本身也不會引起任何不適感,與萎縮仍然同屬一個生物學階段,多數黏膜腸化停滯不前,僅極個別最終發展成胃癌。根據胃鏡檢查、活檢病理檢查結果統計,腸化檢出率10%~23.6%,中老年人檢出率更高,60歲以上人群超過半數有不同程度的腸化。盡管它的發生率很高,但癌變的概率非常低,因此,沒必要過于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