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今年68歲的裴大爺陪同老伴前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大坦沙院區參加血管疾病免費篩查活動,原本擔心老伴走路腿痛的問題,卻沒想到這次“陪檢”讓他發現了自己體內更加危險的問題——腹主動脈瘤、雙髂總動脈瘤及右髂內動脈瘤。
負責此次免費篩查項目的姚野醫生給大媽免費做了全套三項的血管疾病篩查項目后,發現大爺有點不太對勁,“大爺說自己感覺到腳發涼,兩周前有不明原因的腹痛,我們就順便給他做了腹部彩超,發現有腹主動脈瘤。”姚野醫生通過彩超看到,裴大爺不僅有腹主動脈瘤,而且雙髂動脈也有瘤樣擴張,有著豐富臨床經驗的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即建議裴大爺進一步做動脈造影檢查,并推來輪椅,由專科醫護人員一同前往,以免發生意外。
結果證實了姚野醫生的判斷,裴大爺腹主動脈瘤、右髂內動脈瘤最大直徑分別超過了6.5厘米及7.5厘米,而且出現了先兆破裂,“可以明顯看到血管壁造影劑外滲,結構不完整,提示動脈瘤已經臨近破裂的狀態”。此外,血管壁已經形成了一層厚厚的腹壁血栓,說明問題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幸運的是血栓沒有脫落而引起栓塞。
腹主動脈瘤發病比較隱匿,破裂前可能沒有任何癥狀,而一旦破裂,患者會因大出血休克而死亡,致死率高達80%,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因此,早期診斷、緊急手術控制出血至關重要。
血管外科主任王海洋教授得知此事后,與裴大爺家屬進行了詳細的溝通,并建議盡快手術。
由于裴大爺不只是單純的腹主動脈瘤,而且合并左右髂總動脈瘤,這使得手術過程變得復雜,增加了手術的難度。
傳統的處理方式是手術,這樣不僅創傷大,而且稍有不慎會導致動脈瘤破裂而引發大出血。王海洋教授提出,可以應用最先進的髂動脈分支型覆膜血管內支架系統,在覆蓋髂動脈瘤的同時保留髂內動脈血液供應,“這樣可以避免盆腔臟器缺血和臀部肌肉萎縮而影響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利用小小的穿刺孔,將提前評估后準備好的支架按照從大到小“堆積木”似的精準置入,同步完成腹主動脈及雙側髂總動脈瘤腔內隔絕術,這就需要手術醫生快、準、穩的熟練操作,既要保證術后瘤體的完全隔絕,又要為血液循環重建一條通路,還要至少保留一側髂內動脈,可以說要達到“三管齊下”的目標。
在介入科、麻醉科的通力協助下,王海洋教授團隊僅用一個多小時便完成了這臺復雜的血管介入手術,術后裴大爺在重癥監護室經過一夜的密切監護,平穩度過了圍手術期,第二天便轉回普通病房進行后期的康復。
如今,裴大爺已經康復出院回家,體內的“不定時炸彈”被拆除,他的女兒表示非常后怕,“以前每年都會給父母體檢,彩超也是年年做,但是沒有往腹主動脈的問題去想,幸好這次發現及時,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設想。”
很多腹主動脈瘤是在做其他檢查時發現的,吸煙、衰老、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家族史等都是腹主動脈瘤的高發因素。值得警惕的是,多數腹主動脈瘤患者前期沒有明顯癥狀,少數患者會有突發性劇烈腹痛、臍部或心窩部有異常搏動感、胃腸道壓迫等癥狀。
“想遠離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潛在的風險,早發現、早干預是關鍵。”王海洋教授建議,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吸煙史、家族史、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特別是65歲以上有吸煙史或家族史的男性,每年應定期做一次血管疾病的篩查。一旦發現主動脈擴張,應及時到血管外科就診,進一步排查診斷。
目前篩查的手段有很多,也很方便,通常做個腹部彩超,有經驗的醫生就可以看出腹主動脈有沒有問題,這是非常簡單又可以救命的一項篩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