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淑賢

“我每年就是住院那幾天不抽煙,平時還是控制不住。”今年53歲的劉先生是一位有近30年吸煙史的“老煙民”,他坦言每天抽兩三包煙,這讓他十余年前就患上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但他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痛”,認為自己身體底子好,不會有大礙。
今年4月他再次因呼吸困難、氣促等問題入住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大坦沙院區的呼吸科病區接受治療。主管醫生洪城副主任醫師在給他做詳細檢查后發現,除肺部的問題外,他身體上還潛在更嚴重的危險因素——腹主動脈與雙髂動脈嚴重閉塞,且合并多發血栓,一旦脫落會導致相應的器官壞死及遠端肢體栓塞,可危及生命!于是,呼吸科立即聯系該院血管外科王海洋教授團隊會診。
王海洋為劉先生做了詳細檢查和評估,發現由于長期吸煙,他已出現了嚴重的脈管炎。“要么戒煙,要么截肢,只能選擇一樣!”王海洋說,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很多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有長期、大量的吸煙史。很多脈管炎患者到了后期下肢變黑、潰爛、痛得鉆心,甚至產生嚴重并發癥如心力衰竭、腎衰竭、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
“如果繼續惡化下去,不出半年他的雙下肢就可能變黑、潰爛,再嚴重可就要截肢了。”王海洋建議劉先生盡快手術取出血栓,重新開通血運,避免進一步惡化導致截肢的風險。
血管“搭橋”另辟蹊徑除險情
醫院多學科團隊經過討論,建議利用開腹“搭橋”方式繞過堵塞的血管另辟蹊徑解決問題,患者和家人都贊成。
王海洋坦言,這種方式相對于介入的創傷會大一些,但劉先生身體基礎狀況良好,而且有強大的醫護團隊做后盾,術后康復有保障。
術后,劉先生順利渡過了關鍵的圍手術期,很快便從重癥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并能下地行走。經復查,他體內的人工血管通暢,雙下肢血流正常。
這類人應定期做血管篩查
王海洋提醒,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好發于男性,特別是長期吸煙及有“三高”癥狀的人群。建議長期吸煙的人定期到醫院做血管篩查,早發現、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如果確診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首先要戒煙,因為這類患者病情的預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戒煙;其次要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寒冷、潮濕、外傷等,但不建議自行對患肢進行局部熱敷,更不要自行處理破潰處,以免因處理不當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