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陽煜
今年9月,在廣州南沙,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如約迎來了它的首個開學季。
開學典禮上,從香港清水灣畔,到南沙慶盛的新校園廣場前,在虛擬形象構成的“元宇宙”里,港科大的創校校長吳家瑋與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完成了歷史性的火炬交接。
更令我感慨的是,港科大廣州校區的廣場中心,一座無比熟悉的“紅鳥日晷”雕塑,再度被樹立了起來。這座常被學生稱為“火鳥”的日晷地標,從港科大建校的1991 年起,就堅守在西貢的清水灣半島,陪伴著這所年輕的大學一同成長。
作為港科大的校友,3 年來,從粵港兩地計劃攜手共建“港科大2.0”的消息傳出后,我一直收到港科大校方關于新學校項目落實進程的介紹郵件。從校園建設到遴選新校長,再到啟動招生工作,可以說,港科大(廣州)得以順利落成、敲響校鐘的第一聲,固然有賴于地區一體化的宏觀發展戰略,但學校本身希望把握機遇的決心、在高等教育領域勇于開拓和創新的魄力,同樣需要被看到。
像這樣具有創新性的樞紐學域模式,更值得我們期待。
當初,港科大在成立元年的1991 年,就是實踐著“一流帶一流”的理念,寄希望于通過聘請一流人才來招攬一流的師生。而今,延續著這樣的辦學理念,港科大(廣州)開校時就擁有了100 多位創校教員,兩校并行相同的國際學術標準和評價價值。從這個角度看,在共享同樣的“火鳥”地標之外,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聯合辦學更大的價值在于:穗港兩地一校兩園,為兩座城市在規則銜接、創新就業和培育復合型高端人才方面的合作,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國外,類似的高等學府投入跨區域合作辦學,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1971 年獨立時,面積和中國一個直轄市相當的卡塔爾,國內僅擁有一所公立大學。而現在你來到多哈的教育城,會發現這里開設著8 所來自境外的高等學府分校,如卡內基梅隆大學、喬治城大學、倫敦大學學院(UCL)等美、英知名高校。從這些分校畢業的學生,直接獲得上述英美高校頒發的學位。
卡塔爾教育城在創建期間,也許最不需要考慮的就是成本問題。直到現在,官方也沒有具體的數字來公開說明,負責教育城落成事務的卡塔爾基金會,在這座面積達14 平方公里的微型城市里投資了多少。而卡塔爾基金會也采取了高校自治的模式,基本信任各所高校,一般不干預它們的管理和教學,由此讓卡塔爾教育城的學術聲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除卡塔爾外,2007 年起,阿聯酋也通過迪拜的“國際學術城”開始發力,采用捐款的方式來吸引國外高校建立分校,和卡塔爾教育城形成一定競爭。像這樣具有創新性的樞紐學域模式,更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