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川兒

1991年5月1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
“倫敦橋塌了。”北京時間9月8日夜晚,制訂并預演已超過半個世紀的“倫敦橋計劃”迅速投入實施。
由于當事人伊麗莎白二世是在位于蘇格蘭的行宮—巴爾莫勒爾城堡去世,代號為“獨角獸”的相關治喪事宜稍顯復雜:載有女王靈柩的車隊從該城堡出發,首站前往愛丁堡的蘇格蘭官邸;接著,車隊將棺材運往圣吉爾斯大教堂過夜;次日,她的遺體將以空運的方式,抵達白金漢宮。
作為英國憲法意義上的象征性君主,在70年的漫長任期里,伊麗莎白二世出訪海外300多次,是有史以來出訪次數最多的英國君主。隨著其時代的結束,英國在世界政治中的影響力再度受損,英聯邦的未來又將黯淡幾分,甚至可能引發新一波清算殖民主義浪潮的到來。

2022年9月12日,登基后國王查爾斯三世首次向英議會發表講話
像一枚石子被投入平靜的水面,一圈圈波紋隨之向外擴散:伊麗莎白二世去世的當日下午,消息傳出時,是新西蘭當地時間凌晨5時多。尚在睡夢中的新西蘭總理阿德恩,被進入臥室的警衛用手電筒照醒,得知了女王的死訊。
包括新西蘭在內,50余個英聯邦成員國當即對女王的去世表示哀悼。與此同時,英國史上等待時間最長的王儲查爾斯,成為了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15個英聯邦王國的國家元首—英聯邦領導人在2018年倫敦的一次會議上,同意了他的繼任。
9月10日,在毗鄰白金漢宮的圣詹姆士宮,查爾斯三世正式宣誓登基。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當天宣布查爾斯為加拿大國家元首,并以禮炮21響及軍樂隊演奏“天佑吾王”表示歡迎。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則在次日透過儀式,正式宣布查爾斯三世成為各自國家的元首。
盡管如此,英聯邦內部一些小國的離心力持續增強,為英國國內去王室化的運動,增添了新的催化劑。甚至有美國媒體打出了這樣的悼文標題:女王見證了大英帝國的終結,查爾斯可能會見證君主制的終結。
在英國國內,反君主制的團體藉著英女王登基每十周年紀念日等節點,都會在線上與線下,發起呼吁結束君主制的宣傳。共和派的聲音,針對溫莎王室大肆揮霍納稅人金錢等,而伊麗莎白二世身故,未必不會喚起英國民眾對王室的懷舊感念。從近年英國的民調數據來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英國的君主制會維持下去。
可放在更大的范圍來看,在英聯邦內部,來自昔日宗主國的“國家常數”從現實中淡出,將會是不少成員國推動自己與君主制及過往的殖民歷史加速割裂的契機。往后,英國所苦心經營的英聯邦,不能僅依賴聯邦元首查爾斯三世與其他溫莎王室成員的個人魅力演繹,還要在現實政治和現實利益上有所作為。否則,英聯邦可能先于英國君主制走向終結。
如無意外,牙買加將步著巴巴多斯的后塵,邁入共和制國家行列。
就純粹的政治意義而言,英聯邦既非一個完整獨立的共和國,也不存在中央政府這樣的統一管轄機構,英女王只是英聯邦名義上的元首,不具備任何實質的權力。在英聯邦內部,也沒有設置權力機構—一般來說,英國與其他成員國的常規操作是互派高級專員,以代表大使級外交關系來進行交流。
但在實質的發展沿革過程中,英國與英聯邦各成員國早已形成了多層次、多方面的聯系網絡。這不僅涉及政經與防務機制等領域,更在情感觀念和文化歷史傳統上,為凝聚英聯邦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而在2020年英美“推倒雕像”風潮之后,即便是英女王的紐帶作用也遭到了質疑。
在今年6月女王登基70周年的紀念時刻,英國國內連放了4天假期,從官方到民間,各地舉行了閱兵式、飛行表演及音樂會等盛大的慶祝活動,但在其他一些英聯邦國家里,這樣的盛典遭到了冷落。
在英聯邦成員國之一格林納達的首都圣喬治,當地居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除了有人自發點燃燈火慶祝之外,官方沒有任何的相關活動。

2022年4月25日,愛德華王子夫婦出訪中美洲島國安提瓜和巴布達

2022年3月23日,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訪問牙買加
對于加勒比海那些曾經的殖民地國家—包括牙買加、巴哈馬和已經率先一步改制為共和制的巴巴多斯來說,伊麗莎白二世作為大英帝國的“歷史錨點”,其所象征的破壞性影響長久并深遠地存在著。隨著國家歷史的向前推進,民族主義的浪潮在加勒比海的沿岸翻騰涌現,毫無疑問,這會讓這些英聯邦國家們,更為警覺地與殖民歷史保持距離。
2022年恰好也是牙買加脫離英國殖民并取得獨立的60周年。今年3月下旬,當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到訪時,牙買加總理霍爾尼斯在公開場合出人意料地宣布,該國計劃擺脫君主制—略帶黑色幽默的是,外界有分析認為,威廉夫婦的此次出行,是為了說服該地區國家不要跟隨巴巴多斯解除英女王作為國家元首的職務,卻得到了這樣事與愿違的結果。
在總理當著英國王子的面這樣表態后,牙買加就成立了憲法改革委員會,定于2025年舉行公民公投。如無意外,牙買加將步著巴巴多斯的后塵,邁入共和制國家行列,成為擺脫英聯邦王國身份的又一員。
今年4月,當愛德華王子(女王幺子)夫婦出訪中美洲島國安提瓜和巴布達時,在這個英聯邦成員國,迎接他們的除了紅地毯和儀仗隊,還有不少來自當地人的冷眼甚至抗議。從英國獨立40年后,該國民眾向愛德華王子發出了一封公開信,要求英國賠償自己國家遭受的“傷害、不公正和種族主義”。
畢竟,對這些加勒比地區國家來說,如何應對國內關于販奴歷史賠償的訴求,是更為現實的問題。伊麗莎白二世去世數天后,俄羅斯媒體就報道稱,安提瓜和巴布達總理表示,該國將在3年內舉行公投,以脫離英聯邦王國,成為共和國。
即位之后,伊麗莎白二世就和丈夫菲利普親王開始了長達6個月的環球訪問。

1954年,新西蘭皇家之旅,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菲利普親王向人群揮手
上個世紀中期,非洲大陸和南亞的獨立運動日漸壯大。在自祖上承襲而來的龐大帝國日益分崩離析之際,伊麗莎白二世從26歲登基的第一天開始,就毫不猶豫地投入對英聯邦的黏合修補之中,以致有歷史學家評價稱,自1952年以來,伊麗莎白二世基本是通過其個人力量,拼湊了英聯邦。
就在1952年2月5日這天,以肯尼亞野生動物園里的一棵無花果樹為界,樹下,她尚且是伊麗莎白公主、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女兒,當第二天,她與丈夫菲利普從樹上的木屋下來時,她是新即位的君主了。
在她初登上王位的時候,英國擁有70多個海外領土,這幾乎等同于地球上1/4的土地。盡管當時的日不落帝國仍不想放棄自己寶貴的殖民地,但她繼承的溫莎王朝,對全球勢力范圍的控制不斷減弱,是無法逆轉的歷史潮流。如何優雅且堅定地守護好英聯邦的體面和完整,成為了伊麗莎白二世此后數十年里,在英聯邦內部和外交活動方面最為著力的議題。
即位之后,伊麗莎白二世就和丈夫菲利普親王開始了長達6個月的環球訪問。從輪船到火車,從汽車到飛機,伊麗莎白二世至今訪問過六大洲的110個國家,總里程超過了7萬公里。在她的努力下,許多獨立或改制的國家仍然愿意留在英聯邦里。
站在1707年第一大英帝國的歷史開端往后望,有這樣一句頗為精辟的論述,或許能概括伊麗莎白二世作為“管家”,為現代英聯邦貢獻畢生所起到的紐帶作用:“如果說大英帝國時期代表著君主們對開疆辟土的追逐,伊麗莎白二世即位后則見證著這一過程的逆轉……女王無須這些國家效忠她,她在意的是,能否維系平等、多元的聯合。”
然而,這樣的意識轉變也經歷了一段不短的時間。早在1947年,伊麗莎白二世年僅21歲的時候,父母帶著她與妹妹瑪格麗特公主,進行了其首次海外出訪—這成為了她作為王室成員,早期最重要的亮相時刻之一—在她4月21日生日這天,伊麗莎白二世在南非開普敦,通過廣播發表了一段可以說預告了自己一生的演講。
在這篇生日演說的結尾,她對所有“英聯邦和帝國的公民”宣誓稱:“我向你們所有人發誓,我這一生無論是長是短,都將為你們服務,為我們偉大的帝國大家庭服務。”
如今到了蓋棺論定的時候,她幾乎做到了誓言中的全部—除了“帝國”二字,越來越不與現實相符。主體為61根金矛所組成英文字母“C”的英聯邦會旗,正飄得離我們越來越遠。
責任編輯謝奕秋 xyq@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