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摘要:豬養殖業發展前景廣闊,規模化養豬場生豬養殖數量較多,疾病發生率也更高,一旦出現疫病,若未能及時進行預防處置,將會導致在短時間內出現大范圍蔓延,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導致大量豬死亡,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為了防止生豬感染疫病,需要運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完善疫病防控機制,提高生豬的免疫抵抗力,為高效養殖工作提供保障。該文主要從規模生豬養殖疾病的預防及控制措施方面入手就相關工作重點及要點進行介紹。
關鍵詞:生豬;飼養管理方法;疾病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8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02.070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Pig Diseases in Pig Farm
LI Kai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f Sheyang County,Yanchen Jiangsu 224300,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broad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ig farming industry. The number of pigs raised in large-scale pig farms is more,and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s is higher. Once an epidemic disease appears,if it is not prevented and disposed in time,it will lead to a large-scale spread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in severe cases,even lead to a large number of pigs died,resulting in greater economic losses. In order to prevent pigs from infecting epidemic diseases,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scientific feeding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epidem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and improve the immune resistance of pigs,so as to provide guarantee for high-efficient breeding.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scale pig breeding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work on key points and introduced.
Keywords:pig,feeding and management methods,disease control measures
0引言
伴隨生豬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生豬養殖形成了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模式。生豬養殖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因此在生豬的現代化養殖過程中,需要積極創新生豬養殖技術,運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提高生豬的供應量和企業的養殖效益。
1分析生豬飼養管理的技術要點
1.1對生豬品種進行有效擇取
在實際的生豬規模化養殖中,企業為了對生豬的實際產量與品質進行有效保證,需要做到科學選取生豬品種。國內具有多樣化的生豬品種,主要劃分為本地生豬、引進生豬及改良生豬等。在選取生豬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選擇繁殖能力強、身體健康、出欄期較短、適應能力強的種豬品種,假如本地的生豬品種具有良好的生產性能,則可把本地生豬作為主要的養殖品種,但是當本地的生豬品種出現基因退化現象時,需要引進品質優良的種豬進行品種改良。此外,在有效選擇生豬品種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其品種的特殊性與實際生長周期,雜交品種通常具備生長速度快、飼養周期較短、飼料利用率高等特點,符合市場發展需求,適應規模化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1]。
1.2創造適宜的養殖環境
在發展生豬養殖產業過程中,需綜合生豬不同生長階段的實際需求,營造適宜的養殖環境,通常需選取地勢較高、通風優良、排水便利、交通方便的地點進行養殖,積極構建動物疫病的防治場地,確保各個生產區間的合理劃分,保證豬舍的清潔衛生。在建造豬舍的過程中,需配備完善的養殖管理設備,保證豬舍在夏天具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冬天具有防寒保暖的作用。需要將養殖場的生活區、生產區、及養殖區等保持一定距離,并且修建相應的消毒池,糞便發酵池等,防止養殖場滋生各種病菌,保證對豬舍進行定期的消毒清理。
1.3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
在生豬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選取營養價值豐富的飼料,同時根據生豬不同生長階段的實際需求,選取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微量元素的飼料,部分養殖場為減少經濟成本,自行采購飼料原料進行自主搭配,在飼料配置過程中需保證營養物質的合理分配,確保飼料中富含微量元素、維生素等,對生豬進行科學飼養,防止飼料投入過多或過少對生豬的生長狀態造成影響,為了增強生豬的采食量,可以為生豬提供新鮮的青草飼料,有利于為生豬補充維生素,增加生豬飼料的消化利用率。
2生豬疾病的生物安全預防防控措施
2.1對養殖場進行嚴格管理
首先,對于進出養殖場的工作人員和車輛等都需要進行消毒管理。養殖場的工作人員在進入養殖場前需更換衣物,同時運輸車輛需進行登記,避免外來車輛隨意進出養殖場,將病菌帶入到養殖場中,致使生豬感染疾病,除此之外,需要對出口處加強監督管理,假如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出現流行性疾病,飼養人員需做好隔離防護工作,把病豬和正常豬進行隔離飼養,并且上報有關部門,制定科學的防治方案,對疫病進行有效防控,對已確診的生豬需要立即進行無害化處理。
2.2營造優良的飼養環境
適宜的養殖環境有助于生豬疾病的有效防治,飼養人員在建設養殖場前,首先需要選取優良的飼養環境,選擇地勢較高、有利于建設通風和排水系統的地點,養殖場需要和居民住宅區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需要遠離重工業污染區域,構建基礎設備,嚴格管控養殖密度確保生豬的養殖質量,依據生豬品種和生長周期,制定科學的養殖方案,在日常養殖工作中,需做好消毒殺菌的防護工作,確保豬舍具有清潔的環境,防止生豬感染疾病,提升養殖效益。
2.3完善免疫防治工作制度
在生豬養殖場的管理過程中,飼養人員需依照當地疫病流行特點,制定科學的免疫流程,并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免疫接種。同時對接種狀況、接種次數等進行有效記錄,并制定科學的疫病監測計劃,一旦發現疫病,需及時向當地的動物防疫部門報告,并依照防疫部門的要求撲殺處理,避免疫情擴散。
3增強生豬疫病的管理手段
3.1選取藥物治療法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會出現諸多的疫病,且對疫病的原因不盡明確,要想對疫病進行有效的防控,就需要根據生豬的具體臨床狀態,選擇適合的藥物進行有效治療,且針對疫病及時注射相應疫苗。
3.2有效完善豬疫病監測工作
生豬養殖場的飼養人員需要采用科學的養殖方法,并依照相關的管理系統及免疫接種機制,不斷完善生豬養殖場的疫病監測機制,且需對疫病監測的管理內容進行有效控制,從而使生豬可接種到相應疫苗,最終獲得疫病的有效防控。此外,在生豬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相應養殖人員需定期對生豬的日常生長情況進行記錄與分析,及時察覺生豬的異常現象,并對其進行隔離治療,避免疫病擴散增加損失,從而保證生豬質量,實際降低養殖場的經濟損失[2]。
3.3增強飼養管理
飼養人員需要對生豬采取科學的飼養管理手段,增強日常管理力度,首先要對生豬飼料加強管理,保證飼料配比的科學性,購買高質量,營養價值豐富的精飼料,輔助粗飼料和青草飼料,滿足生豬在不同階段的生長需求,嚴禁給生豬使用過期變質的飼料,禁止給生豬喂食剩菜。在喂食飼料的過程中,需要采取分階段逐步替換的方式,避免生豬出現應激反應。
3.4依據季節變化調整養殖方式
大部分生豬疫病都有自身的特性,且存在季節變化。因此,在養殖生豬的具體過程中,養殖人員需依據季節氣候的變化,優化調整養殖策略。例如,在春夏交接時節,會出現很多的病蟲,此時是生豬配種的關鍵時期,所以飼養人員需要對夏季高發疾病進行科學預防,增強豬舍的監督管理,噴灑專用的藥物進行蟲害預防,保證生豬配種環節的有效開展。
3.5科學選取生豬養殖地點
養殖人員通過采取科學的防控手段,可有效降低生豬發生疫病的概率。首先,要對生豬的養殖場所進行實地選取,需選在背風區且海拔地勢較高的地方設立養殖場,確保養殖場周圍的空曠性,有助于排水。同時,需要引進新型的技術設備,提高污水處理效率,確保養殖場的交通便利,以便增強銷售運輸效率,并且要與居民區存在一定的規范距離。同時,還可構建科學的結構布局,保證養殖場具有足夠大的面積,避免生豬養殖數目過多造成疾病頻發[3]。
4結束語
在生豬養殖規模化發展的同時,生豬疾病問題也引起高度關注,生豬疾病有著傳播迅速、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征,一旦生豬發病,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做好豬場生豬疾病的預防與控制格外重要。在生豬養殖管理過程中,需運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制定合理化的管理體制,做好生豬的疫病防治工作,避免疫病向外擴散,影響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侍忠明.生豬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19(10):128-129.
[2]李盛.生豬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措施探討[J]農家參謀,2018(20):125.
[3]張金秀.試論豬場生豬疾病的預防與控制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9(1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