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眾所周知,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光看字形是沒法知道讀音的。因此,從古至今,為漢字注音就成了一個重要內容。
最早出現的,是漢代的“直音”。顧名思義,就是用一個比較容易認識的字來標注跟它同音的字,比如“畢,音必”。但這種辦法用起來也有局限,像普通話里的“日”沒有同音字,就用不了“直音”。還有像“然”,其同音字只有“燃、蚺、髯”3個字??伤鼈兌急取叭弧弊指В脕頌椤叭弧弊肿⒁舨贿^聊勝于無。為了彌補“直音”的缺陷,東漢末年又出現了“反切法”。
所謂“反切”,是用2個字來為另一個字注音。反切里的“上字”與所切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比如“南”,在《廣韻》里頭是“那含切”,就是用“那”的聲母,與“含”的韻母和聲調拼成“南”的讀音?!胺辞蟹ā辈幌瘛爸币簟蹦菢邮艿较拗?,它在理論上可以拼出所有漢字的讀音,比如《廣韻》里收字超過2.5萬個,字字都標注了反切。比起“直音”,“反切法”當然是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大進步。在東漢之后的整個封建時期,它都是漢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反切法”的缺憾,主要在于反切用字多而雜。不過,在封建時代后期的一些通俗韻書里,反切用字大大減省。比如傳說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編撰的《戚林八音》里,出現了“呼音法”。其中代表聲母的反切上字只有15個,反切下字(韻母)也只有36個字,再加上表示聲調的8個漢字,只要諳熟這不到60個漢字,就能查出每一個漢字的讀音。這種“呼音法”實際上是“反切”的最高階段,已經有一些類似于日本的“萬葉假名”,距離真正的注音字母只有一步之遙了。
“大航海時代”后,東來的歐洲人為了解決漢字讀音這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并且音譯中國的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稱,則很自然地想到了利用自己的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后,200多年里類似的嘗試一直沒有停止。到了1867年,英國駐華外交官威妥瑪出版一部《語言自邇集》,用作使館人員學習漢語的注音工具。后來,他的注音方案一度成為音譯中國地名、人名和事物名稱的通用標準。早期進入英語的一些漢語詞匯,比如“功夫(Kungfu)”、“太極(Taichi)”,用的都是這套“威妥瑪拼音”。
不過,“威妥瑪拼音”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于是,稍后又出現了一個“郵政式拼音”。光緒年間,中國開始辦理郵政和電報業務。為了適合打電報的需要,“郵政式拼音”摒棄了“威妥瑪拼音”里的所有附加符號與音調符號,而只使用26個拉丁字母。20世紀上半葉,它是西方國家拼寫中國專有名詞時最常用的系統,比如“青島啤酒(Tsingtao Beer)”、“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使用的都是“郵政式拼音”。從現在的眼光看,這些西方人制定的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的方案已經為后來的漢語拼音方案埋下了伏筆。但直到清末,中國人仍在使用古老的“反切法”為漢字注音,這些拉丁字母注音方案,只有在人名地名的翻譯領域才有一席之地。
到了19世紀末期,西方列強的侵略與甲午戰爭的失敗,讓中國許多知識分子產生了民族危機感。錢玄同后來就說:“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痹谥袊鴼v史上,璀璨已極的漢字文學與低下的民眾識字率并行不悖是一個突出的現象。與其他國家相比,當時中國的文盲率過高。1891年,宋恕在《六齋卑議》里指出:“今之識字者,男約百之一,女約四萬得一,去印度尚遠,況白種與日本乎?”
漢字難識可謂痼疾,“反切”讀字,畢竟仍要建立在掌握漢字的基礎之上,無法做到如同歐美各國一樣“切音為字,字話一律,字畫簡易”。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切音字”運動便應運而生了。
所謂“切音字”,本質上就是漢語注音方案(“切音”就是拼音的意思)。從19世紀90年代算起,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全國各地提出的切音字個人方案將近30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王照(1859—1933)的“官話合聲字母”。
王照曾經積極參加過康有為、梁啟超主持的“戊戌變法”。變法失敗以后,他被迫潛逃日本。旅居東瀛期間,王照受到日文的啟發,創造出了“假名”式漢語拼音方案。這個方案與“片假名”一樣,采用漢字中的某一部分作為字母(譬如以“撲”字的偏旁“扌”表示“p”),共有50個字母(聲母)、12個喉音(韻母)。
王照為了推行他的“官話合聲字母”,實在是費盡心力。1903年,他就以被“奉旨嚴拿”的欽犯身份,冒險在北京設立“官話字母義塾”,由他的學生王璞當教員,他在屏風后面傾聽。第二年,為了能以公開身份推廣官話字母,王照不惜自首入獄,3個月后獲釋。他先去保定辦“拼音官話書報社”,隨后終于回到北京,開辦“官話字母第一號義塾”。這種“官話合聲字母”推行將近10年之久,最后卻因王照所辦《拼音官話報》不慎觸犯了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的忌諱而毀于一旦,不但報社被封,官話字母也遭嚴禁傳習。王照為此痛心疾首,哀嘆“十年苦心,付之東流”。
但是,“切音字”運動在當時畢竟已經成為一種得到廣泛支持的社會事業,因為許多人認定它可以“開民智而救大局”。1913年2月15日至5月22日,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議決改“切音”為“注音”,采定注音字母,審定漢字的法定國音。當時提出的方案很多,主要有偏旁派、符號派、拉丁字母派,各派爭論相當激烈,最后通過了周樹人(魯迅)等人提議采用的注音字母。這套字母源自筆畫簡單的古文字的楷化寫法。比如“ㄅ(b)”的字形取自“包”的古字,發音則取“包”字的聲母,“ㄤ(ang)”的字形取自“尪”的古字,發音則取“尪”字的韻母。兩者拼合在一起(ㄅㄤ),則成為“bang”。
這套字母直到1918年才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成為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拼音字母。由于它只給漢字注音,不算正式文字,也不像日本的“假名”可以夾在漢字中運用,因此,國民黨政府在1930年下令,改“注音字母”為“注音符號”。在民國年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注音字母(符號)”取代了傳統的“反切法”,成為國人為漢字注音的主要工具。今天雖然已經不再使用,但在《現代漢語詞典》或《新華字典》里,仍然可以尋到它的蹤跡。
“注音字母(符號)”雖然是一種國人獨創的字母體系,但也正是因其獨一無二,應用受到了不少限制。錢玄同就說:“它的形式不甚簡便,也不大美觀,印刷和書寫都不如羅馬字?!惫识?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組織了“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1928年國民政府正式公布,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它的優點是完全用現成的26個拉丁字母,不用新字母,不加符號;缺點是用拼寫變化表示聲調,規則異常復雜繁瑣,如:“貓”是“mhau”,“毛”是“mau”,“卯”是“mao”,“帽”則是“maw”。
雖然“名分”上不如“注音字母(符號)”,但“國語羅馬字”的設計目的卻顯得“野心”很大。它并不止是為了給漢字注音,而是要取漢字而代之。五四運動前后中國內憂外患的嚴酷現實,使得一些知識分子“恨烏及屋”,將難記難寫的漢字與國勢衰落掛鉤。魯迅在《關于新文字》一文里就斷言:“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里面,倘不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而錢玄同在《漢字革命》一文里則進一步指出:“漢字革命,改用拼音(即羅馬字),是絕對可能的事?!?/p>
1922年出版的《國語月刊》漢字改革專號的封面形象地反映了當時鼓吹拉丁化的輿論思潮:一群揮刀持槍、乘勝追擊的革命軍(注音字母),刀上槍上都沾滿了鮮血,將青面獠牙、嚇得倉惶逃命的牛鬼蛇神(漢字)殺得東躲西藏,一敗涂地。不僅如此,站在革命軍之后的還有身著洋服的后援軍——“國語羅馬字”。
不過,“國語羅馬字”問世之后,始終沒有走出知識分子的圈子。在社會上,它沒有走到廣大人民群眾中間;在教育部門,連小學也進不去。它除了在1932年出版的《國語常用字匯》中與注音字母對照應用外,在其他工具書的注音上很少見到,在小學教育和掃盲教育上也沒得到一席之地。1934年以后,“國語羅馬字”的推行轉入低潮,代之而起的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首先倡議和設計拉丁化新文字的是瞿秋白。1929年他起草了《中國拉丁字母方案》。在這個草案的基礎上,吳玉章等人進一步制定了中國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其中影響最大的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同日后的漢語拼音方案已經很相似了,用“z、c、s”與“zh、ch、sh”表示平、翹舌兩組聲母就是其首創。
相比“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文字”顯得易學易寫,受到歡迎。1933年至1937年,全國各地共出版有關拉丁化新文字的書籍60多種、期刊30多種。甚至法國里昂華工子弟學校、泰國曼谷華僑學校都開設了新文字課。在以延安為中心的解放區,學習新文字更是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文化革命運動。它成為掃盲識字的利器,許多農民夜校乃至一些師范學校的課程都用新文字教授。

趙元任先生《施氏食獅史》一文九十多字,從頭到尾倘若只用拉丁字母表示,便是一個讀音——shi,他以此向世界闡述中國文字獨有的音韻調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表意形式。

1922年初,錢玄同與黎錦熙決定,將他們主編的《國語月刊》第一卷第七期刊發為《漢字改革號》。
不過,無論是“國語羅馬字”還是“拉丁化新文字”,終究無法實現取代漢字的初衷。這是因為,所謂“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只是特定歷史時期的過激思潮,相比之下,作為“官話合聲字母”的發明者,王照的看法就比較客觀。他一方面認為字母是“為貧人及婦女不能讀書者而設”,另一方面則提出“有力讀書、有暇讀書者,仍以十年讀漢文書為佳,勿因有捷法而輕視漢文”。拼音文字并不排斥漢文,更不能代替漢文,而是并行并用,互為補充。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漢語拼音方案,則成為繁多漢字注音方案的集大成者。正如周恩來總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1958年)里所言:“從采用拉丁字母來說,它的歷史淵源遠則可以一直推溯到350多年以前,近則可以說是總結了60年來我國人民創制漢語拼音方案的經驗,這個方案,比起歷史上存在過的以及目前還在沿用的各種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來,的確更加完善?!?/p>
(責編:栗月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