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南

如果不是9月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估計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撒馬爾罕這座城市。這是一座千年古城,這里被列為世界遺產,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但千年時間,這顆明珠光芒不再,提起這里,大多數人也只會覺得它是中亞幾個“斯坦”中一個名字很難念的城市而已。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和上合峰會的召開,這座城市又重新走進了人們的眼中,人們不但驚艷于撒馬爾罕的美麗,通過了解其歷史,也重新認識了這座千年古城。
撒馬爾罕所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對國人來講似乎存在感并不高,不過從地理上來說,烏茲別克斯坦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它是世界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中的一個,也就是說它所接壤的國家也都是內陸國(另一個雙重內陸國是歐洲小國列支敦士登)。來到這里之前,我對撒馬爾罕的認知還停留在對中亞地區的刻板印象中: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風沙肆虐,飽受風沙摧殘的黃色土墻,城市中松松散散的石板路……
當真的來到這座城市時,這里的美麗著實讓我震驚了很久:富麗堂皇的廣場,金碧輝煌的清真寺,老城區的石板路平坦寬闊,帥氣的小伙和美麗的姑娘總是一臉笑容地面對著外來的游客,笑容中充滿了安逸和自豪,也許這就是千年古城留下的底蘊。雷吉斯坦廣場是撒馬爾罕的中心,也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形象名片,以廣場為中心的老城區也是游覽這里的一個主要目的地。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保存最好的3座神學院分布在廣場的周圍,而沿著筆直的石板路向西北方行走,就是擁有美麗傳說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和夏依辛達陵墓群,廣場的西南方則是古爾·艾米爾陵墓,也就是帖木兒家族的陵墓。這座曾經被稱為古絲綢之路的“心臟”的城市,有著2700年輝煌的歷史,而細讀這段歷史才發現,原來撒馬爾罕和中國的聯系,居然如此悠久又如此親密。
撒馬爾罕在古代就是一塊肥沃富饒的土地。阿姆河和錫爾河將這塊土地夾在中間,清冽豐沛的河水滋養著這片土地,所以在古代,阿拉伯人稱這里為“馬法蘭納哈兒”,意思是兩河之間。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讓這里逐漸吸引了眾多游牧部落遷移至此,從最早的安營扎寨、修整隊伍,到后來開始在此繁衍生息,逐漸這里形成了游牧民族的聚集地。在當地語言中,“撒馬爾罕”就是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真實寫照——肥沃之地。早在公元前700年,粟特人在這里修建城池,于是,這座名叫“撒馬爾罕”的城市誕生了,并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之旅。
撒馬爾罕作為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充足的食物,還有一項得天獨厚的的優勢——地理位置。這里東臨中國,西接波斯,南近印度,這樣的地理位置,讓撒馬爾罕成為了幾大古文明的交匯之處,也成了無數商隊的必經之地。燦爛的文化在這里交融,而發達的貿易也為這里帶來了無盡的財富。當時,撒馬爾罕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不過在古代,文化與財富不光能帶來繁榮,也會令征服者垂涎。公元前329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這里,被后世稱為“征服王”的亞歷山大大帝一生征服過無數的城邦,但撒爾馬罕依然令他震驚不已,他感嘆:“我所聽說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只是撒馬爾罕比我想象中更加美麗壯觀!”能讓這樣一位“征服王”發出如此的感嘆,可見當時撒馬爾罕有多么繁榮。隨著馬其頓王國的消亡,撒馬爾罕重新回到了當地人的手中,而這里也有了一個讓中國人熟知的名字——康居。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他費盡千辛萬苦來到大宛后,請求大宛國王派人護送,大宛國王就派了向導和譯員將張騫送到了康居(有學者認為,撒馬爾罕就是康居國的都城),隨后,絲綢之路的開通讓撒馬爾罕重現輝煌。
張騫通西域時并沒有像亞歷山大大帝一樣寫下對撒馬爾罕的“評價”,不過這個工作后來由唐朝的一位西行僧侶補上了,他就是取經的玄奘。《大唐西域記》中就有關于撒馬爾罕的記載:“颯秣建國,周千六七百里,東西長南北狹,國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極險固多居人,異方寶貨多聚此國,土地沃壤稼穡備植,林樹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馬,機巧之技特工諸國,氣序和暢風俗猛烈。”玄奘大師雖見過大唐的盛景,但從他的記述當中可以看出,撒馬爾罕的繁榮躍然紙上。玄奘還記錄道,這里的國王和百姓都不信佛教,而信“拜火教”,也就是當時中國人所說的“祆教”,從文化上來說當時的撒馬爾罕還是受中亞和波斯的影響更深一些。那時候撒馬爾罕和唐朝已經有了頻繁的往來,美國漢學家薛愛華還寫過一本名叫《撒馬爾罕的金桃》的書,書中寫到公元635年冬天,撒馬爾罕使者向李世民進獻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幾個很漂亮的大桃子,這幾個桃子被形容成“大如鵝卵,色似黃金”,據說生長極其不易,需要法術加持才可以長為仙品,吃一顆就能長生不老。別說李世民沒見過,估計孫猴子在蟠桃園都沒見過這種桃子。李世民龍心大悅,不但重賞了撒馬爾罕的使者,還派出商隊分批前往撒馬爾罕尋找更多的金桃。雖然有人說“金桃”實際上就是后來的黃桃,并不稀奇,但不管怎樣,撒馬爾罕人的經商天分卻顯現出來,而憑借著這種天分和與唐朝的良好關系,撒馬爾罕成為了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貿易樞紐,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心臟”。唐高宗年間,康居都護府就設立在了撒馬爾罕。

“雷吉斯坦”在波斯語中意為“沙塵之地”,這座廣場也被稱作“撒馬爾罕之心”。
繁榮又富饒的城市總是被無數人垂涎,隨著唐朝的衰弱,西域地區又陷入了“群雄并立”的局面,而這座千年古城自然成為了爭奪的焦點,波斯、貴霜、阿拉伯等國家都曾經統治過這里。直到13世紀,花剌子模將這里設為都城,但好景不長,花剌子模很快就被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軍隊大舉入侵,作為都城,撒馬爾罕也經歷了史上最為慘烈的屠城,這座城市幾乎化為廢墟,歷史上粟特人修建的各種美輪美奐的建筑蕩然無存,無一幸免,人們只能在文獻中感受這座城市當年的震撼。這段殘忍的故事被人們所熟知并不是通過歷史書本,而是通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在書中,郭靖跟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一路上勢如破竹,但到了一座兵精糧足、城墻堅固的都城面前卻吃了敗仗,十萬人連攻數日都未能攻下,后來還是郭靖用奇襲的方式才攻破了城門,這座城市就是撒馬爾罕。雖然小說中善良的郭靖用自己的軍功換了全城百姓的性命,但現實中卻比小說慘烈得多,在殊死抵抗后,“城中常十余萬戶,國破以來,存者四之一。”
撒馬爾罕就像一塊畫布,歐亞大陸的許多征服者都在這里留下過自己的圖畫,給這里留下最濃墨重彩一筆的,莫過于大名鼎鼎的帖木兒帝國。如今這里留存下的建筑大多數都是帖木兒帝國時期的產物。歷史上,很多被蒙古帝國夷為平地的古代名城都已煙消云散,但撒馬爾罕是個例外,僅僅過去了一個世紀,帖木兒帝國就將這里定為都城并進行了重建。帖木兒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幾十年的時間里,他先后征服了察合臺汗國、波斯、花剌子模等中亞地區的多個國家,隨后又橫掃印度、高加索地區,最終帖木兒擊敗了奧斯曼帝國,創建了屬于自己的龐大帝國——帖木兒帝國。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最具標志性的建筑就是帖木兒在馬背上手指遠方的雕像。1370年,帖木兒將都城定在撒馬爾罕,他深知自己人民的心理,相比起空洞的口號和宣傳,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宏偉建筑更能讓民眾擺脫自卑和懦弱。于是他下令在這片土地上重建都城,重現撒馬爾罕的輝煌。在帖木兒的心中,自己的帝國是一個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的伊斯蘭大帝國,在征服的過程中,帖木兒就特意征集和保留了一些能工巧匠,并讓他們重建都城。西班牙人卡拉維霍所著的《卡拉維霍東使記》里便記載:“帖木兒于所征服各城市中,選拔最良善、最有才干以及有巧藝之工匠,送來此間。他在大馬士革時即將該處之珠寶商、絲織工匠、弓矢匠、戰車制造家以及制琉璃及瓷器的陶工一律送至此城。經選送來此之工匠,皆為世界上最富于技巧之技術家。”撒馬爾罕從來沒有云集過這么多能工巧匠:伊拉克的工匠、波斯的雕刻家甚至是歐洲的著名建筑師,都來到了撒馬爾罕,在撒馬爾罕修建了一座又一座嘆為觀止的建筑。這些建筑中,就包括帖木兒家族的墓地——古爾·艾米爾陵墓。

古爾·艾米爾陵墓精美的大門。

600年歷史的古爾·艾米爾陵墓內的瓷磚。

首都塔什干,帖木兒在馬背上手指遠方的雕像,已成為城市最具標志性的建筑。

帖木兒家族的石棺。
古爾·艾米爾陵墓的廣場上,也有一尊帖木兒的雕像,不過與塔什干戎裝躍馬的雕像不同,這座雕像中的帖木兒沉靜地坐在自己的王座上,目視遠方,不知道是不是意味著他在這里完成了從征服者到君主的轉型。從雕像處就能看到古爾·艾米爾陵墓藍綠色的圓形屋頂。走近陵墓,外面的一圈圍墻已經坍塌,剩下的殘垣斷壁好像在訴說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不過除了外壁,陵墓的其他地方都進行過一些修繕。陵墓正面是一個巨大的長方形門墻,內部凹鑿成富有伊斯蘭特色的尖頭拱形,門墻的正面貼滿了藍綠色的釉面磚,色彩淡雅卻又光彩奪目。在門墻凹進去的地方同樣貼滿了藍綠色的帶花瓷磚,抬頭望去,門墻的頂部別有新意:復雜的線條組成了許多的多邊形,7個凹進去的空洞非常有設計感,多邊形非但不顯雜亂,反而有非常強烈的規則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進入院內,通往陵墓主體的是與外面同樣的門墻,只不過規模要小了一些。而整個陵墓最有特點的莫過于圓形的穹頂和兩邊巨大的宣禮塔。
古爾·艾米爾陵墓的圓頂是世界著名的中亞建筑瑰寶。說是圓頂,但其實是由64道圓楞組成,圓楞上也貼滿了釉面的瓷磚,在太陽的照射下閃耀著光芒。兩邊的宣禮塔比穹頂略低,瓷磚沿螺旋形爬滿柱身,雖然柱形的宣禮塔顯得有些樸實,但做工卻非常細致,一看就是精心打磨而成。進入陵墓,首先是一座微型的博物館,展出了帖木兒的一生征戰的地圖,這是帖木兒帝國全盛時期的疆域,也是這個短暫帝國的輝煌時刻。進入陵墓內部,才知道什么叫金碧輝煌,陵墓內部呈十字形,墻壁的下部全用大理石砌成,上部則布滿了彩磚砌成的青綠色的阿拉伯式圖案和金質的阿拉伯字母,陵墓的墻壁不知道是不是使用了鍍金的材料,在燈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仿佛是一座用黃金打造的宮殿。而彩磚和金飾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華麗威嚴。
從一條窄梯拾階而下就來到了地下墓室。地下墓室用優質的磚石砌成,下面還有4米深的地基。墓室的中心設有靈室,安放著帖木兒與其家人的9座棺槨。正中間墨綠色的石棺就是帖木兒長眠的地方,上面有一段用阿拉伯文篆刻的銘文:古爾阿米爾帖木兒,成吉思汗的子孫,廣闊地域的偉大領袖,長眠于此。據說,這個石棺還附著帖木兒的詛咒,墓志銘上還留著一句話:“無論誰打開這個墓,都會被比我更可怕的人打敗。”當然,帖木兒的詛咒和埃及法老的詛咒一樣帶有強烈的傳奇色彩,不足為信。1941年,蘇聯歷史學家對帖木兒的墓葬進行挖掘和考古活動,這次考古有重大發現:通過對帖木兒遺體的掃描,歷史學家發現帖木兒的右腿曾經受過嚴重的傷,這也使史書中記載的帖木兒在一次受傷之后變成“跛子”得到了印證。另外8座石棺中分別是帖木兒的兒孫和國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帖木兒的孫子兀魯伯,他與祖父一樣,給撒馬爾罕留下了珍貴的遺產。
從雷吉斯坦廣場向東北方,有一條筆直的步行街修得非常漂亮,兩邊都是旅游紀念品商店。走過幾百米長的步行街,就能看到一個巨大的清真寺,這就是著名的比比·哈內姆清真寺,在帖木兒時代被稱為東方最雄偉的建筑物。它曾經是伊斯蘭世界最大的清真寺,巨大的門廊將近40米高。宏偉是宗教建筑的普遍特點之一,寓意是在天國面前,人類是多么渺小。從大門進入清真寺的院落,一眼就能看到巨大的清真寺主體,在將近千年之前能夠完成如此宏偉的建筑,可見當時帖木兒帝國的強盛。在通往主寺的路中間有一個圓形的石桌,上面是兩個三角形的石塊擺放成書架一樣的形狀,但現在這個石桌已經被圍欄圍住了。寺門建筑上的小圓頂格外漂亮,這些建筑都是磚砌而成,這是很考驗設計的結構性的,因為大量的磚自重很大,而單皮磚抗壓性并不好,如果不懂得在結構中負重,將近40米的高度磚砌結構很有可能會坍塌。建筑師很巧妙地在建筑中構筑了若干個穹頂的空間,降低了建筑整體的重量,又通過層疊的方式增強了結構穩定性。后面的清真寺也采用了半個穹頂的結構,繁復的磚砌更是考驗了工匠們的手藝。清真寺的正中間有個大理石經臺,許多本地游客繞著經臺轉圈,手摸著經臺上的大理石,口中默默禱告。
雖然比比·哈內姆異常宏偉,但在1897年的地震中損毀,之后的修繕工作似乎并不順利,如今這座擁有輝煌歷史的清真寺外墻斑駁,不少地方的瓷磚都已經脫落,只剩下里面破碎的磚墻。清真寺的內部更是慘不忍睹,超高的穹頂年久失修,不但瓷磚早已脫落,巨大的裂縫總給人一種危樓的感覺,窗子也早已損壞,不時會有鳥兒順著窗口飛到清真寺里面。清真寺的建筑雖已破敗不堪,但關于它的傳說卻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這座清真寺之所以名叫比比·哈內姆,是因為這是帖木兒妻子的名字。據說她長得非常美麗,如同仙女下凡一般,在帖木兒遠征德里的時候,比比·哈內姆為了給帖木兒一個驚喜,就下令修建了這座清真寺。但是修建清真寺的工頭卻瘋狂愛上了比比·哈內姆,他提出如果不親吻她一下,清真寺就無法完工。為了給遠征的帖木兒驚喜,她只好讓工頭親了一下,但親吻的痕跡被回來的帖木兒發現了,帖木兒大發雷霆,處決了所有工人,并下令女人從此必須戴面紗,這樣就不能再引誘其他男人了。這個傳說還有一個版本:帖木兒讓工頭和比比·哈內姆都從清真寺上跳下來,如果能生還就放過他們。聰明的比比·哈內姆穿了厚厚的衣服,而厚厚的面紗充當了降落傘的作用,讓她得以生還。當然,不管是哪個版本的傳說,聽起來似乎都不太靠譜。根據史料記載,這座清真寺還是由帖木兒下令修建的,至于是不是像印度泰姬陵一樣為了表達愛意,就不得而知了。
在撒馬爾罕,除了帖木兒,還有一個人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輝煌的遺產,他就是帖木兒的孫子——著名的天文學家、學者、詩人、哲學家,同時也是撒馬爾罕的統治者兀魯伯。

夏依辛達陵墓群。這兒的每座陵墓裝飾風格各不相同,外墻是數不清的藍色瓷磚,內部穹頂是精美絕倫的拼圖。

比比·哈內姆清真寺,在帖木兒時代(1399—1404年)被公認為東方最雄偉的建筑物,是帖木兒出征印度并征服德里后建成的。
一直說雷吉斯坦廣場是撒馬爾罕的名片,那是因為這里有一組宏大的神學院建筑群,分別是兀魯伯神學院、吉利亞·科里神學院和舍爾·多爾神學院。這3座神學院建立在15世紀到17世紀,雖然建筑時間不同,但這3座學院大小相當,結構也類似,學院中都有金碧輝煌的清真寺,是帖木兒帝國時期最杰出建筑的典范。巨大的門廊與拱門,高聳的宣禮塔,藍色的圓形穹頂,繁復細密的墻體花紋,極富想象力的造型與色彩,可以說這3座神學院不光是撒馬爾罕的代表,也給整個伊斯蘭文化添加了濃重的注腳。
3座神學院中,最早建造的是兀魯伯神學院,這座學院是兀魯伯親自下令建造的,而建成后身為君主的兀魯伯也曾親自在此授課。兀魯伯神學院是15世紀最好的伊斯蘭學府之一,這里不光有神學課程,還有大量的天文學、哲學等課程,據說在當時,還有女學生在此聽課,可想而知在兀魯伯統治時期撒馬爾罕是一個充斥著世俗科學思想的地方。與撒馬爾罕其他地方的穹頂相比,兀魯伯神學院西側大廳的穹頂獨具特色,這個穹頂是一個深藍色的穹頂,象征著宇宙,而穹頂上用白色描繪了許多星座,這顯示著在當時學院對宇宙的認知和探索,同時也嘗試用科學的角度來描繪這個世界。只不過,這個穹頂是后來修補的,原本的學院正門和穹頂都遭到了地震的破壞。舍爾·多爾神學院又被稱為“獅子”神學院,是因為學院入口的大門上有兩只大型貓科動物塑像而得名的,雖然樣子真的很像老虎,但當地書籍上說是“獅子”,它們的背上還有人臉太陽的圖樣,很有中東地區的特色。在伊斯蘭的建筑中,很少會有動物的形象出現,所以這所神學院的“獅子”就顯得十分獨特。最晚建成的是位于雷吉廣場中間的吉利亞·科里神學院,學院名字的意思是“金頂”,這所學院最具特色的就是學院內清真寺的金色屋頂,屋頂通體金色,金碧輝煌,而金葉與各種線條的雕刻格外繁復,可見修建這個清真寺的時候撒馬爾罕是多么富庶。
雖然3座神學院各具特色,但有一點是它們共有的,那就是隨處可見的馬賽克瓷磚。對于馬賽克愛好者來說,這里簡直是“天堂”,而對于密集恐懼癥患者來說,這里又是避而遠之的“地獄”。對于建筑來說,如此多的幾何圖形和馬賽克絕對是額外的負擔,尤其是對于大量采用橢圓和曲面的拱門和穹頂,這種多圖案的拼接就顯得非常困難,一旦處理不好視覺效果會受很大影響,尤其是還要考慮施工時工人的視覺感受,近距離和遠距離視覺是有差異的,如何避免這種差異也是一門學問。還好,當年帖木兒召集來的能工巧匠擁有超高的水準,將這種手藝留在了撒馬爾罕,也讓這里擁有了如此精美絕倫的3座神學院。



兀魯伯神學院、 吉利亞·科里神學院和舍爾·多爾神學院。這3座建筑高大壯觀、氣勢宏偉,是中世紀中亞建筑領域的杰作。
除了神學院,兀魯伯留給撒馬爾罕的另一個遺產就是天文臺。兀魯伯天文臺位于撒馬爾罕城的東北郊,是中世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天文臺之一。兀魯伯天文臺是一個3層圓形建筑物,有獨特的40米大理石六分儀和水平度盤。當時,在此測出的一年時間與現代科學計算的結果差距極小。在這座天文臺,當時的天文學家曾對1018顆恒星進行了長時間的位置觀測,據此編成《新古拉干歷數書》,這是托勒密以后第一種獨立的星表,達到了16世紀以前的最高水平。可惜的是,這座天文臺在1449年被毀了,如今只剩下大理石制成的巨大六分儀,孤零零地插在11米深的地下,向人們訴說著這里的輝煌往事。
兀魯伯是一位偉大的學者,但不幸卻生在了帝王家。醉心于學問的兀魯伯并沒有將過多的心思放在朝政上,而他費盡心思推行的科學也觸及了保守教會和封建勢力的利益,最終,兀魯伯被一名近臣謀害身亡,從此帖木兒王朝也走上了由盛轉衰的道路。
千年的時間,撒馬爾罕這座城市歷經了無數災難,但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座城市總是能重新興盛。而最近的一次衰落,撒馬爾罕并不是敗給了某個強盛的帝國,而是敗給了大航海時代。由于大航海時代的興起,海運逐漸興盛,絲綢之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失去了往昔的輝煌。而今天,隨著“一帶一路”的共建,原本的古絲綢之路又重新找回了生機,撒馬爾罕也將重新煥發容光。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