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遠
2022年5月9日,德國Veltins啤酒廠生產線。該啤酒廠正面臨原料和運輸成本上漲的問題
在德國新政府正式執政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聯邦總理朔爾茨口中屢次提及“轉折點”,不僅體現在外交和國防領域,也是針對默克爾執政年代進入黃金時期的出口導向型經濟。
2022年第二季度,德國只錄得0.1%的經濟增長。7月,德國錄得了自1991年以來的首次對外貿易逆差。德國聯邦統計局警告,如果俄烏戰爭觸發的能源危機持續下去,德國的經濟衰退將不可避免。長期以來靠出口驅動的德國經濟巨輪,開始進入危機四伏的“未知水域”。
俄烏戰爭爆發前,德國“經濟引擎”轉速就開始減慢。科隆馬克斯—普朗克社會研究所教授沃爾夫岡·斯特勒克認為,德國經濟模式在默克爾執政時期包含了三個成功要素:德國制造所需的零件和原材料享有穩定的供應鏈;冷戰結束后加入歐盟的中東歐國家被納入德國的經濟軌道;中國等亞太國家為德國制造品提供了廣闊的出口市場。
如今,德國模式的“三要素”同時出現問題。
從2005年默克爾上臺到2021年,德國經濟總量增加了34%,遠高于同一時期的法國(15%)、英國(7%)、西班牙(11%)和意大利(2%)。默克爾在德國國內長期享有不低于50%甚至高達82%的支持率,也歸功于默克爾及其背后的基民盟吃準了全球化年代的“黃金窗口期”,并把這個窗口期從4—5年拖長到15年之久。
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報告,德國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具開放程度”的經濟體:進出口貿易相當于德國經濟總量的88%,遠高于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值56%。
進入默克爾執政末期,多國擎起保護主義大旗。從2018年開始,多國針對德國產品實施的保護主義政策逐漸加碼:在2017年,全球范圍內多國主要針對德國產品的保護主義措施有92項,到了2018年則激增到195項,進入2020年又再增加到222項。
對德國汽車產品“入侵”美國市場不滿的美國“銹帶”選民眾多,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考慮對歐洲汽車產品加征20%的進口關稅,其中德國汽車制造業可能面臨最嚴重的打擊。盡管隨后拜登政府對德國相對友好,但德國經濟決策層還是從此惴惴不安,畢竟要是特朗普重返白宮二度執政的話,德國制造業也還是要面臨沖擊的。
在這個大背景下,德國面對中國市場也擺出矛盾的態度:一方面,德國政壇跟隨美國步伐,以“價值觀指引貿易”為由,對中國發出更加強硬的聲音,并且聲稱要“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但另一方面,德國在2022年上半年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卻進一步加深:從1月到6月,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達到100億歐元,打破了過往62億歐元的紀錄。
從2018年開始,多國針對德國產品實施的保護主義政策逐漸加碼。
來自德國南部汽車業重鎮的巴伐利亞工業聯盟估計,如果德國與中國“在經濟上脫鉤”,德國經濟遭到的打擊,將會比英國脫歐帶來的沖擊還要嚴重6倍。該組織估計,要是德國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完全中斷的話,德國的汽車行業產值將馬上萎縮8.47%,器械生產行業則萎縮4.34%。
隨著德國經濟模式乘著全球化順風起飛的“黃金時期”結束,用貿易作為地緣政治籌碼,將會讓德國制造業付出慘重代價。
如果說,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德國經濟模式面臨的主要還是市場抉擇問題的話,那么在2月24日后,德國則跟歐洲一樣,陷入一場難以擺脫的能源短缺危機。
德意志廣播電臺在一檔節目中認為,歐洲目前能源價格高企的唯一原因,就是俄羅斯的“能源勒索”。自從“北溪1號”天然氣時斷時續,德國的天然氣價格就快速上升,拉動通脹率8月達到7.9%。俄羅斯8月底停止供應“北溪1號”天然氣,更是雪上加霜。
整個夏季,德國媒體上頻現“天然氣囤積”—為了讓冬季供暖期間所需的天然氣不至于嚴重短缺,截至9月1日,德國政府的天然氣儲備已經存到75%,到11月估計能存到80%。
德國的能源供應鏈的死穴在于,全國上下幾乎沒有用于天然氣船運的LNG進口設施。
盡管德國居民也許熬得過今年的冬天,但德國企業恐怕承受不了制造業成本的飆升。相比起民用天然氣,德國的制造業才是天然氣的消費大戶。根據德國中小企業聯盟在8月的調查數據,有73%的受訪德國中小企業表示,自己的生產能力受天然氣價格影響而遭受打擊,并且考慮減產。
其中,德國化工產業的生產有90%份額離不開天然氣的參與。一些化工廠在俄烏戰爭爆發前早已計劃好修建天然氣加熱系統,為的是在“北溪2號”開通后更加方便地使用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到了俄烏戰爭爆發后,這些設施卻一直用不上,造成重大的投資損失。德國化工協會主席克里斯蒂安·庫爾曼形容,要是真的徹底“斷氣”,德國化工行業乃至整個德國經濟將會遭受“心臟病一樣的致命打擊”。
不同于對俄能源依賴程度差不多的意大利,德國的能源供應鏈的死穴在于,全國上下幾乎沒有用于天然氣船運的LNG進口設施。意大利目前有3個LNG港口設施,正加緊擴建新的LNG設施,而德國則在多年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后,不得不“從零開始”選址修建LNG設施。
英國媒體在1990年代曾以“歐洲病人”,稱呼為了消化合并東德而變得停滯的德國。如今,德國又有了新的外號:“歐洲冰人”—德國也許是歐盟國家中今年冬天過得最狼狽的一個。相比之下,歐盟的另一“引擎”法國則應對得比較好:坐擁56座核電站的法國,是繼美國之后世界第二大核能發電國,再加上法國早前把該國最大電氣公司EDF國有化,國家調控能源價格的力度較大,能源價格上漲的壓力比在德國要小。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法國GDP增速(達到7%)就開始跑贏德國。有一種聲音認為,松綁勞動政策并且進行市場改革的法國,即將開始取代德國成為歐洲新的經濟中心,經濟增長率跑贏德國將會成為常態。
2022年9月5日,德國柏林,煙囪清潔工正在維護公寓樓屋頂上的煙囪。由于天然氣價格升高,當地居民嘗試使用煤炭或木材供暖
德國經濟模式從上游到下游遭遇“雙重夾擊”,民生受通脹問題困擾,政府支持率與默克爾時代不可同日而語。根據德國調查機構INSA的一份問卷,2/3受訪的德國人對總理朔爾茨的施政表示不滿,只有25%的受訪者認為他稱職。以“繼承默克爾風格”著稱的朔爾茨,在德國新的危機時期成為明日黃花。
德國“紅黃綠”執政聯盟中,以“紅色”為標志的社民黨民意低迷,但綠黨支持率卻不降反升。目前最受歡迎的內閣成員,是綠黨雙領袖之一的羅伯特·哈貝特。作為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特是能源危機中德國公眾能夠看到的最熟悉面孔,且由于德國預存天然氣的速度比計劃要快,這位“能源司令”似乎比總理朔爾茨展現出更多的溝通技巧和執行能力。
事實上,哈貝特背后的綠黨,對今天的德國能源短缺問題負有一定責任。綠黨自從1998年與社民黨首次籌組聯合政府之初,就一直推進德國廢除核電站的計劃。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后,德國的“去核”進程加速。從2011年到2021年,德國國內核電站數量從雙位數下降到只剩下6個,按照原計劃是在今年年底再關停3個。
德國“去核”后轉向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供應,在今天被認為是犯下了德國自二戰后最嚴重的戰略錯誤。那個首次與綠黨組成執政聯盟的社民黨領袖施羅德,正是“北溪2號”的最大推手。
面對能源短缺問題,哈貝特一反過去立場,支持重啟煤炭發電并且延長剩下的6個核電站的工作年限。一直打“去核”旗號的綠黨,民意支持率不降反升,甚至吃掉了一部分原本屬于社民黨的中間偏左票源。根據網站Politico的調查,綠黨自5月起反超社民黨,成為德國民意支持率第二高的政黨(在野的基民盟最高)。
從歷史眼光來看,德國雖然制造業發達,但國內基礎設施長期以來嚴重缺乏投資。由于基民盟執行“零債務”政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環節薄弱、設備落后等現象,在默克爾執政時期屢見報端。新冠疫情暴發初期,德國醫院用傳真機發送病人信息,一度成為笑話。柏林新機場以及漢堡易北河新音樂廳的建造一再延期,打破了德國建造“準時”“高效”的聲譽。
在更年輕的選民看來,綠黨用環保主義的包裝,去加強和更新德國越發老舊的能源、交通和通信等系統,加大扶植德國大幅落后于中美的數字和人工智能產業,也就是所謂的德國版“綠色新政”下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有一定的號召力。
英國《經濟學人》認為,2021年國會選舉期間基民盟的嚴重失利,反映出年輕人對基民盟過往的基礎設施政策不滿。實際上,在2022年第二季度的0.1%經濟增長,有相當一部分是基建投資帶來的效果。
綠黨雙領袖之一的羅伯特·哈貝特
德國雖然制造業發達,但國內基礎設施長期以來嚴重缺乏投資。
不過,也有專家質疑德國轉向環保基礎設施的成效。美國地緣政治專家彼得·扎安在一次講座中,調侃德國的環保主義者們模仿美國加州的太陽能發電計劃是“過于天真”:加州電力最短缺的時候是夏季白天居民需要開空調的時候,而德國的用電高峰則是在冬季供暖季節,這剛好是德國乃至歐洲陽光最短缺的季節。環保主義者們一廂情愿的模仿,始終受德國地理條件的極大制約。
德國經濟模式走出默克爾執政下的“黃金時期”,迫使德國新的決策層改變過去人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措施。除了國防預算激增之外,德國也許會尋找新的出口領域。
在汽車、化工制品和機械設備等非軍事性產品之外,世界進入動蕩周期讓武器裝備也成為新的出口增長點。德國目前是世界第五大武器出口國,三黨聯盟政府在6月出臺草案,計劃放寬德國武器對“民主國家”的出口標準。
有意思的是,一直主張“和平主義”的綠黨國會議員,也參與這次能夠增加武器出口的草案。在2021年,德國武器出口產值達到93.5億歐元,主要買家是埃及、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等國。俄烏交戰后,烏克蘭超越這些中東國家,成為德國武器的主要出口對象。
除此之外,德國也在亞太地區尋找新的市場。一個新目標已開始被人們反復提及,那就是印度。德國與印度的雙邊貿易額在2021年比之前翻了一番,德國對印度的出口份額達到147億歐元,當然相比起出口到中國的1234.7億歐元份額,依然有很大距離。
德國經濟學者沃爾夫岡·斯特勒克教授曾經嘲笑,英國每隔十年就會把德國稱作“歐洲病人”,而每次德國都用緩慢而漸進的方式去扭轉“病人”的癥狀。不過,就像上次那樣,這次它的病癥也需要好幾年才能好轉。
責任編輯謝奕秋 xyq@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