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愷

2022年9月日,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首次拍攝到了一顆系外行星的直接圖像
9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稱,一向被調侃為“鴿王”的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這回沒有失約,首次拍攝到了一顆系外行星的直接圖像。
這顆被命名為“HIP 65426 b”的系外行星,是一顆年輕的星球,質量是木星的6~12倍。作為氣態巨行星,它并不適宜居住,但這次拍攝的目的及價值,顯然并非尋找哪個適合星際移民的“替代星”,而是一次對宇宙輪廓的再度張望。
拍攝“直接圖像”,也并非想象中快門一按那樣簡單。事實上,早在2017年,天文學家便通過地面望遠鏡發現了這顆行星的存在,但由于地球大氣散發紅外輻射干擾,行星的細節無法在拍攝畫面中呈現出來。而身處太空的韋布望遠鏡,能夠利用配備了日冕儀的近紅外相機、中紅外儀器遮擋恒星光芒,即便HIP 65426 b 比身邊圍繞的恒星要黯淡一些,韋布空間望遠鏡也能夠在群星璀璨之間找到它,為它拍攝出清晰的“證件照”。

NASA第二任局長詹姆斯·韋布
對于探索宇宙的漫漫征程來說,韋布空間望遠鏡的這次拍攝算得上振奮人心。“我們甚至還可能發現以前不知道的行星?!必撠焾D像分析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博士后阿林·卡特表示。
這架造價高昂、歷經坎坷的空間望遠鏡,終于開始向“宇宙尋寶”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大眾對“空間望遠鏡”最初的了解,始于1990年發射升空的哈勃空間望遠鏡。
在空間望遠鏡之前,人類對宇宙的了解是相對被動且局限的。一方面,受技術限制,人類大大小小的探測器都不能飛出太陽系,抵達太陽系之外的宇宙,“研究”成了圍繞著地球的“類地研究”,方法也大多數是“找規律”和“算算數”:透過大氣層觀察某個恒星的顏色及其他信息,計算它的溫度、年齡,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等等。如果觀測中發現了規律性的亮度變化,還可以推導出是否有固定的行星定期從恒星前面飛過……
這些旁觀、計算與猜測,隔著以光年計的厚厚“窗戶紙”,看起來頗有“人類一敗涂地”的窘迫之感。而窘迫之外,更大的問題在于,宇宙的奧秘或許并不難以挖掘,它就寫在一個個星星的“臉上”:如果人類想了解5年前的宇宙,就可以觀察5光年外的星星;如果想了解1億年前的宇宙,觀察一顆1億光年外的恒星就可以了。宇宙這座巨大的博物館,以時間、距離為尺度,陳列著所有秘密。只要參觀者看得仔細、走得夠遠,就能找到更多的答案。
但從前使用的射電望遠鏡沒辦法做到這些。射電望遠鏡的工作方式是在地球的地表收集恒星發出的電磁波信號,以此勾勒它們的輪廓,但恒星發出的短波信號—紅外線、可見光等,很容易被包裹地球的大氣層干擾或徹底吸收。用射電望遠鏡觀測宇宙,如同在水中望向陸地,模糊、失真,也難以真的“望遠”。射電望遠鏡時代,人類的觀測范圍甚至無法突破百億光年。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升空改變了這一切。人類從圖形扭曲的“水面”伸出了眼睛,從被動接收宇宙信號變為“張眼看世界”,宇宙也不再只是科學家們演算紙上的抽象數字,而變成了一幅幅更立體、更動人的星光。
2019年,哈勃望遠鏡公布了一張包含26.5萬個星系的宇宙照片。這張在官網上可供所有人下載、每個可見光點都可以放大查看星系全貌的照片,不僅是目前為止最詳細的“宇宙快照”,更是一扇沒有門檻的大門,以精彩絕倫的往日星光吸引著普通民眾對宇宙最初的向往。
宇宙的奧秘或許并不難以挖掘,它就寫在一個個星星的“臉上”。

2017年4月13日,美國馬里蘭州,正在調試中的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
哈勃空間望遠鏡在太空服役的30年間,地面的探測科技也取得了一些進步,最重磅的便是用自適應光學技術,修正了被地球大氣層扭曲的可見光—這讓地面天文臺拍攝的照片清晰度能夠超越哈勃。
但無論是哈勃還是地面望遠鏡,短板都是顯而易見的:地面探測縱然可以修正可見光,但被大氣層吞掉的紅外線、紫外線、X光沒辦法復原;哈勃服役太久,身上的硬傷很多,修補、維護需要昂貴的投入和復雜的調度,更重要的是,哈勃的設置有點跟不上人類探秘的腳步了。
哈勃空間望遠鏡以捕捉可見光見長。但在拍攝出宇宙基本的樣貌、帶來震撼人心的圖片之后,還有隱藏在可見光之下、與周圍光芒相比略顯黯淡的群星等待著被看見和研究—這些,需要望遠鏡可以捕捉紅外線。
紅外線可以穿過宇宙大部分的星云與星系,通過紅外光成像,更古老的宇宙、更遙遠的星系才能被我們看到。如果說哈勃望遠鏡看到的是成年的宇宙,那么如今,需要一個專攻紅外線的“繼任者”,帶領地球上的人類看見嬰兒時期的宇宙。
雖然科學家們早早認識到了紅外線空間望遠鏡的重要性,早在1996年便開始準備打造且定在了2007年發射,但一切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容易,有關這臺望遠鏡的預算也一路飆升,從5億美元到了100億美元。
望遠鏡以NASA第二任局長詹姆斯·韋布的名字命名—但命名其實是發生在2002年的事情了。從那時開始,項目方案幾度被推翻,2005年,更是一切要重新設計,并最終花費了11年,將韋布空間望遠鏡制造完成。
從2016年開始,韋布空間望遠鏡又進入了漫長的檢測調試階段—這臺望遠鏡的最終使命,是去往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拉格朗日L2點”張望宇宙。那是載人航空器無法到達的地方,也意味著如果發生任何錯誤、故障,韋布沒有任何被修補的可能,只能直接報廢。
近三年的調試時間里,韋布狀況不斷:防光罩脫落、細節故障……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發射計劃又因人類社會的種種被延遲。
2021年12月25日,歷時25年、耗資100億美元、占用了NASA自有計劃以來全部預算1/4的韋布空間望遠鏡,作為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繼任者,終于在“鴿”了數次之后,成功升空。

哈勃太空望遠鏡環繞地球運行
只要其中一個在運輸、展開的途中出現問題,25年光陰和100億美元將就地蒸發。
升空并非終結。
因為韋布空間望遠鏡的鏡面設計要求為6.5米口徑,遠超火箭發射的尺寸限制,科學家選擇將其折疊,進入太空后再展開。這些極薄的六邊形鏡子與遮光板一起被折疊再展開,本身即意味著巨大的風險。據統計,韋布“全身上下”有多達344個故障點,且全部沒有多余備份—只要其中一個在運輸、展開的途中出現問題,25年光陰和100億美元將就地蒸發。
幸運的是,一切在如履薄冰的操作中正常展開。今年1月24日,韋布順利進入拉格朗日L2點運行軌道;3月11日,韋布完成了最后一輪鏡片微調,并傳回了第一張校準時拍攝的清晰照片—這意味著它已經開始進入工作狀態。
好消息不斷傳來。
7月12日,韋布空間望遠鏡工作以來的第一批正式圖像發布。在“韋布深場圖”中,能夠看到正中心、位于飛魚座的星系團,它們與地球相距50億光年;在它周圍五顏六色的小斑點,是宇宙早期的星系—此前,人類的望遠鏡并不能捕捉到它們的身影。如今,韋布通過長時間的觀測、積累它們發出的光子,最終呈現出它們的輪廓。
8月24日,韋布捕捉到了太陽系外行星WASP-39b大氣中存在二氧化碳的第一個明確證據。這顆距離地球700光年、大氣中混合著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氣等“生命要素”的星球,縱然因為離太陽過近顯得太過熾熱,可能無法真的承載生命,但這份新發現已足以令人興奮。
9月1日,韋布首次拍攝到了一顆系外行星的直接圖像……
面對浩瀚的宇宙,雖然人類及其制造的工具顯得太過渺小,但韋布的成功升空與正常運行,確實給了渺小的人類一次窺探的機會,能夠無限接近可觀測宇宙的初始,到這座博物館更深遠的地方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方法有限,所知甚少,但宇宙充滿玄妙,我們必須破解?!币晕拿鞯那诿?、努力追逐百億年前的星光,回答自己“何以至此”的命題,韋布和人類,都還在不斷努力。
特約編輯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