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紅
受烏克蘭危機和美西方對俄羅斯制裁與俄羅斯反制裁的影響,當前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居高不下,全球經濟復蘇勢頭趨弱,歐洲經濟首當其沖。作為受烏克蘭危機影響的重災區,歐洲經濟當前面臨的首要難題是通貨膨脹難以遏制,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而通貨膨脹難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又依賴能源供需關系的變化。由于歐洲能源對俄羅斯高度依賴,俄羅斯對歐洲的能源供應能否保持相對穩定,就成為歐洲解決通脹難題的重要因素。而8月底,俄羅斯再次暫停通過“北溪-1”管道向歐洲供應天然氣,引起各界對歐洲能源危機將繼續加劇的擔憂,歐洲經濟前景也受到廣泛關注。
在疫情暴發前,歐盟和歐元區的通脹率在近十年中保持在歐洲央行確定的2%之內。2020年疫情暴發后,由于經濟“停擺”,歐盟與歐元區的通脹率甚至連續數月為負值。2021年,受全球經濟復蘇過程中供需錯配影響,歐盟和歐元區通脹率突破2%,至2021年底升至約5%。但直到2022年初,歐洲央行都認為歐洲的通脹是中短期現象,預測隨著疫情緩解和全球物流的暢通,通脹將在2022年年中開始回落。但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歐洲的通脹走勢受到嚴重擾動,不僅沒能回落,反而繼續一路攀升。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制作。
隨著歐美國家對俄制裁以及俄反制措施不斷升級,全球供應鏈更趨緊張,能源與糧食價格持續上漲。歐洲因能源與糧食均高度依賴進口,價格波動更為劇烈。2月至8月,歐元區能源價格的同比漲幅由31.7%升至38.3%(在3月和6月曾超過40%),食品飲料價格的同比漲幅由4.1%升至10.6%。能源與食品價格飆升進而推動其他商品價格走高,共同導致歐元區通脹率由5.1%大幅升至9.1%,不斷突破歐元誕生以來的最高紀錄。2022年8月,歐盟主要經濟體德國的通脹率為8.8%,法國為6.5%,意大利為9.0%,西班牙為10.3%,均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的通脹率更是超過了20%。
推高歐洲通脹率的主因是能源價格上漲,因此歐洲通脹走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源供需關系的變動。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歐盟加快了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步伐。除了加速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重啟部分煤電、暫緩放棄核電產能之外,歐盟還試圖加強與北美、北非、中亞等地區的能源聯系,旨在使歐盟能源進口來源多樣化,尤其是天然氣進口來源。為盡可能保障2022年冬季取暖需求,歐盟為成員國設定了到11月1日前將天然氣儲量提升至80%的目標;同時為了防止俄羅斯中斷天然氣供應,歐盟成員國還達成削減15%天然氣用量的協議。各成員國一方面通過在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高價“囤氣”,另一方面紛紛出臺節約使用天然氣的新規辦法保障今冬天然氣的夠用。截至8月底,歐盟整體的儲氣量已提前達到80%的目標,德國、意大利的儲氣量超過80%,法國超過了90%。盡管如此,考慮到以往冬季歐洲天然氣消費中僅有1/3來自儲氣罐,其余部分仍主要依賴俄羅斯管道輸氣,若俄羅斯徹底切斷天然氣供應,很可能會導致一些高度依賴俄羅斯管道天然氣、且自身缺乏液化天然氣接收終端的歐洲國家陷入能源嚴重短缺的困境,進而將被迫接受極高價格的天然氣,而對于天然氣發電依賴度高的國家則可能面臨大面積停電的風險。雖然2022年8月底歐洲基準天然氣期貨價格因儲氣量達到80%而下跌了約10%,但是仍為2021年同期價格的七倍左右。雪上加霜的是,9月2日俄羅斯以技術故障為由宣布將完全停止“北溪-1”管道天然氣運輸,且未提及恢復供應時間,而9月9日舉行的歐盟能源部長緊急會議也未能拿出有效解決方案。可以預見,未來數月歐洲能源,特別是天然氣價格仍將在高位運行,這使得歐洲通脹的回落空間極為有限。

2022年上半年,歐洲經濟延續了2021年年底的復蘇勢頭。2022年第一、第二季度,歐盟經濟環比增長均為0.6%,同比增長分別為5.5%和4%。但隨著高通脹的負面效應不斷發酵,當前歐洲經濟承受的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復蘇前景不容樂觀。預計2022年第三、第四季度,經濟增長率將放緩,不排除出現環比零增長或負增長的可能。
從消費上看,高通脹導致民眾生活成本大增,同時嚴重侵蝕了居民收入和儲蓄的實際價值,迫使民眾大幅壓縮各類消費開支。自2022年4月起,歐洲零售貿易額同比增速顯著放緩。6月,歐盟與歐元區零售貿易額出現了2022年以來首次同比負增長,分別下降2.8%和3.7%。具體而言,汽車燃料零售額因能源價格高漲始終處于上漲態勢,而食品和其他非食品、非燃料部門的零售額則持續下滑,民眾生活水平受到的沖擊可見一斑。7月,歐盟和歐元區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終值均降至-27,為2020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從投資上看,能源價格飛漲已傳導至下游制造業的加工生產、存儲、運輸等諸多環節,大幅提升了企業生產運營成本,壓縮了利潤空間,大量企業被迫減產或停產,導致企業的投資意愿進一步降低。2022年以來,歐盟工業生產價格指數(PPI)一路攀升,7月同比大幅上漲了37.8%,創歷史新高。同期,歐盟工業產出也陷入低迷。4月,歐盟工業產值同比萎縮0.8%。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內外部需求持續下滑,歐洲制造業企業訂單正在顯著減少,服務業狀況也隨之惡化。2022年8月,歐元區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49.6,服務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降至50.2,均為2020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未來數月,若通脹進一步傳導至勞動力市場導致工資水平普遍上漲,歐洲企業將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投資意愿也將進一步減弱。
從貿易上看,由于能源、原材料進口價格飛漲,制造業成本飆升以及全球經濟下行致使外部需求放緩,2022年以來歐盟與歐元區對外貿易逆差不斷擴大。4月歐盟貿易逆差達到454.45億歐元,6月仍高達339.77億歐元。特別是歐盟第一出口大國德國,4月的對外貿易順差僅為7億歐元,為30年來的歷史低點;另一重要出口國意大利則連續數月出現貿易逆差,6月逆差額為21.66億歐元。
從國際金融市場來看,強勢美元和美國緊縮貨幣政策產生的負面溢出效應也波及歐洲。自7月以來,歐元兌美元匯率多次跌破平價,創20年來新低。由于國際能源貿易均以美元計價,歐元疲軟無疑會令歐洲能源進口價格承受更大的上漲壓力,進一步惡化歐洲通貨膨脹形勢。

面對高通脹難解、經濟下行風險凸顯的艱難局面,歐洲宏觀經濟政策的應對空間卻極為有限。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目前處于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加息與不加息都有明顯的“副作用”。7月21日,歐洲央行宣布加息50個基點,為11年來首次加息。9月8日,歐洲央行再次宣布加息75個基點,加息幅度為史上最大。歐洲央行加息的目的很明確,一是防止通脹進入螺旋式上升的通道,二是防止歐元對美元匯率更加疲軟導致資本外流和能源價格上漲。但歐洲央行的這兩個目標并不好實現。當前歐洲通脹是輸入型通脹,主要成因是進口能源和大宗產品價格上漲。能源價格居高不下,通脹就難以得到緩解。另外收緊貨幣政策也有明顯的“副作用”,不僅會抑制本已放緩的經濟增長,還會提升意大利等高債務成員國的再融資利率,進而推高債務市場動蕩的風險。為此,歐洲央行在7月宣布加息的同時還推出了新的成員國國債利差控制工具,即傳導保護工具(TPI),其效力如何尚待市場檢驗。鑒于當前通脹仍處于上升通道,預計歐洲央行將在未來幾個季度連續加息,而加息對總需求和經濟增長的抑制效應也會逐步顯現出來。
歐洲國家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提振經濟的余地同樣很小。疫情暴發后,歐洲各國政府都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社會救助,加大政府開支,政府債務隨之激增,上一輪歐債危機后逐步改善的債務狀況再度嚴重惡化。2020年底,歐盟整體的公債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由2019年底的77.2%猛升至90%。作為公共財政“優等生”的德國,其公債與GDP之比也打破了歐元區規定的60%的紅線;重債國意大利的公債與GDP之比由134.1%飆升至155.3%,希臘更是由180.7%升至206.3%。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歐洲多國政府被迫增加能源補貼、難民安置等支出,導致公共財政狀況短期內難以改善。在此背景下,未來歐洲國家通過財政擴張提振經濟的空間并不大。
當前歐洲經濟陷入高通脹與低增長的風險正在加大,前景堪憂。歐盟委員會7月14日將歐盟2022年經濟增長率下調至2.7%,2023年下調至1.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俄歐關系進一步惡化,今冬俄羅斯完全中斷對歐洲輸送天然氣,不排除2023年歐洲經濟陷入零增長或衰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