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諾

2022 年央視七夕晚會仙女湖桃花島開場片劇照
乞巧穿針體驗、水上情歌表演、非遺婚俗展覽……流水潺潺,花香陣陣,晚風在歌謠中輕拂,游客們伴著美妙歌聲,漫步在仙女湖畔。今年七夕之際,被譽為“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的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景區舉辦了第19屆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節,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感受“中國式浪漫”。據統計,2022年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節期間(6月至今),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度假區住宿人數近5萬,同比增長近400%。
近年來,各類城市節慶活動層出不窮,各級城市緊跟節慶的時尚潮流,在傳承優秀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開拓新的節慶板塊,借節慶繁榮城市經濟,擦亮城市品牌。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熊海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下人們的旅游消費重點已從觀光旅游轉變為休閑體驗,具有特色的節慶活動能夠給人們提供良好的旅游體驗,城市節慶活動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節慶活動的最大優勢在于能以最快的速度衍發出強效應事件,聚集線上線下流量、城市空間環境、地方資源風俗等要素,從而產生社會效應,帶動當地旅游發展。
“在夢與夢交界的地方,有一片煙波浩淼的湖光,沿著星辰墜落的方向,我用向往把你的浪漫收藏……”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仙女湖作為七夕文化之源,有著深厚的仙女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仙女人文遺跡。
仙女湖位于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郊,景區面積19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50平方公里,有99座島嶼,60多條湖灣,自然風光秀美,人文勝跡薈萃,集秀、幽、奇、美于一體。該地區因東晉文學家、史學家干寶所著《搜神記》中“毛衣女下凡”的愛情傳說而得名,是“七仙女下凡”傳說的發祥地,擁有獨特而厚重的“七夕文化”。中國報業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旅游報社共同發布的《2020年中國旅游產業影響力報告》揭曉2020年度中國旅游產業影響力案例,“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節”入選“全國十大節慶活動優秀案例”。
“過七夕就來新余,追求美好愛情就來仙女湖。”來自江西南昌的游客張明感嘆道。
新余市仙女湖區委副書記潘志軍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愛情文化”已成為仙女湖鮮明的城市節慶文旅IP。圍繞“愛情文化”,仙女湖著力打造了包括2022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天下有情人”七夕晚會、2022中國·仙女湖非遺婚俗歡樂周、仙女湖國際賽車場七夕聯賽季、2022中國仙女湖七夕水上情歌會等近十項節慶活動,充分夯實“中國七夕節發源地”文化地位,積極唱響“仙女下凡之地、人間愛情之源”文化品牌。
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天下有情人”七夕晚會則通過詩、歌、舞以及語言節目等形式,呈現出七夕的文化意味和東方美學的神韻,并采用CG、AR、VR等數字技術手段,為仙女湖烘托出天上人間、亦真亦幻的浪漫情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閆晶明看完晚會作出評論,“根植傳統文化的雅集盛會流溢出新的時代色彩”。
除豐富多樣的節慶活動之外,仙女湖還將七夕文化元素注入新產品、新業態開發,成功升級文旅產業,推動城市營銷、構建和傳播文旅產品。仙女湖建設系列七夕景觀地標,包括環湖系列七夕文化景觀及七夕文化民俗村、七夕廣場、七夕演藝中心、羽仙小鎮等文化地標,并開發了“仙遇記”系列文創產品,深受游客歡迎。
以七夕助城市發展、以節慶促經濟增長,是新余打造城市名片的不二選擇,也由此形成了極具影響力的“七夕節慶旅游”經濟產業鏈。七夕節慶與仙女湖融為一體,形成了互相依托的地方化品牌,繁榮當地文化旅游業的同時促進了城市的全面發展。
節慶活動的最大優勢在于能以最快的速度衍發出強效應事件,聚集線上線下流量、城市空間環境、地方資源風俗等要素,從而產生社會效應,帶動當地旅游發展。不同城市的特色有別,呈現的節日內涵和節慶風格也存在差異。《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調研發現,當下城市節慶活動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
一是潮玩法搭配炫科技。在各路文化旅游節層出不窮的情況之下,節慶文化若想出彩、出圈,活動形式必須要出新、出奇。最新潮的玩法加上最前沿的技術,成為當下城市節慶提升知名度、擴大輻射面的重要突破口。
隨著劇本殺、盲盒等“潮經濟”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與風靡,游客對于游玩體驗“沉浸式”“未知感”的需求大大提升,文旅節慶亦開始拓展相關項目。海南首屆溫泉文化旅游節設置劇本殺活動,讓游客一邊泡溫泉一邊玩劇本殺,收獲別開生面的全新體驗。華僑城文化旅游節聯合網易文創推出“來拆你的內在靈魂盲盒”H5互動游戲,游客在線即可體驗抽盲盒、集盲盒的快樂。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之下,不少節慶文旅節“線上+線下”雙線齊發,舉辦線下活動的同時通過“云展覽”、網絡慢直播等線上活動形式貫穿時空,讓觀眾云端參與,感受節慶氛圍。老牌城市節慶也開始探索科技深度融合之路,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創新嘗試。2022青島啤酒節發行1萬份啤酒節數字紀念票,推出4款1.2萬份數字藏品,并開發元宇宙青島國際啤酒節線上數字體驗平臺,以創新形式樹立了文旅行業數字化節慶標桿。
二是舊傳統連接新時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傳統文化是連接歷史和當下的紐帶,而傳統節日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既來自于源遠流長的民間傳說和民俗活動,更得益于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
傳統文化是連接歷史和當下的紐帶,而傳統節日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既來自于源遠流長的民間傳說和民俗活動,更得益于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楊柱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打造傳統佳節的節慶活動,要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元素,并將這些新內涵和新元素具象化、實體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脈傳承弦歌不輟。
今年元宵節期間,多地在保留賞花燈、吃湯圓等傳統風俗活動的同時,更為節慶披上了新的時尚外衣。昆明、長沙等城市主打“國風”“古風”概念,結合中華傳統文化推出“古風市集”“游園燈會”等具有濃郁節日氛圍的場景,將猜燈謎、送湯圓、紅線墻等傳統習俗活動融入其中,并在活動現場陳列手工發簪、面具、紙傘等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設置多處節慶氛圍濃厚的拍照取景地。游客們身著漢服徜徉其間,盡享佳節之樂。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穿上漢服來打卡,也是想在這一天能以最具‘中國風的樣子記錄下快樂的時刻。”昆明市呈貢區春秋漢文化發展協會的一名會員表示,她和朋友提早在網上購置了精美的花燈,意將節日氛圍“拉滿”。
三是小切點打造大乾坤。“有節靠節,無節造節”,除了結合傳統文化打造城市節慶活動之外,多地在探索文旅節慶發展路徑時,會將當地獨特的飲食、環境等特色加深放大,開創獨有節日,形成差異化發展優勢。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不同地域的美食各有千秋,形成了當地的特色文化符號,也為多地延伸節慶文旅提供了新思路。
“一座火焰山就在吐魯番,一條葡萄溝甜過半邊天……”吐魯番葡萄節創辦二十余載,已然成為知名海內外的葡萄盛會,成功助力當地葡萄產業縱深發展;青島啤酒節輻射全國,形成超級城市IP,“燃”遍澳門、無錫、隴南、大慶等多個城市,打下專屬節慶烙印;后起之秀如福州魚丸節亦通過“千人火鍋”、吉尼斯世界紀錄魚丸等特色活動提升城市的品牌影響力,成為當地支柱性產業的金字招牌。
美食誘人,美景更醉人。除飲食之外,風景也是發展城市節慶文化的重要著力點。特定景象、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等文化旅游資源為繁榮文旅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牡丹之鄉”山東菏澤以“牡丹花開滿城香”的盛景打造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游節,寧夏(沙坡頭)·絲綢之路大漠黃河國際文化旅游節結合“大漠”“黃河”“絲路”“星空”等地域元素展現獨特景觀,湖南岳陽張谷英古建筑文化旅游節彰顯城市歷史印記,讓游客在悠悠古村間感受文化遺存建筑之美。
長遠來看,打造城市節慶,應充分調動各方力量開發、保護、升級節慶文化,更好地提升城市文旅實力,打造城市節慶品牌。
政府作為城市節慶活動的主要“牽頭人”和“操辦者”,在節慶市場中要積極發揮組織、規劃、監管的職能。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綜合治理研究所所長袁振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政府最好通過行業協會與市場企業建立緊密聯系,了解和前瞻性地掌握文旅行業最新動態,在籌劃節慶活動時著力加強各方聯動,構建城市節慶的運行機制。
同時,為了更好地為節慶文化保駕護航,基層政府牽頭舉辦活動時,應報上級政府批準,上級政府做好指導、把關工作。節慶活動若出現不規范操作,要依法依規進行追責,查明相關人員是否有亂作為、濫作為、利益輸送等問題。
除了政府組織之外,社會力量的參與對于節慶活動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也十分必要。熊海峰認為,政府打造節慶活動,若效益不佳會給地方財政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企業的加入可以為節慶活動開拓思路、豐富產品,民眾的廣泛參與可以為節慶活動營造氛圍,媒體的傳播可以擴大節慶活動的影響力。眾人拾柴火焰高,多方力量貫穿節慶活動,有助于形成一個價值共創、共建共享的城市節慶生態體系。
受訪專家表示,發展節慶活動要從僅對活動本身的關注,轉向對節慶產業和產業鏈的思考。節慶文化若要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助力城市經濟運行,需在多方努力之下不斷創造產業價值,形成節慶產業鏈條。與此同時,要不斷提升全民參與度,積極收集、吸納反饋意見,進行節慶活動的迭代升級,不斷優化活動體驗感,深度展現文化魅力,城市節慶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