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英

3月4日,北京市2022 年“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主題宣傳活動在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舉行,嘉賓放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隼
7月12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譽為“鳥中君子”的東方白鸛現身清河、溫榆河交匯處的“生態心”,這是東方白鸛首次在溫榆河公園被發現;
7月31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體型最小的雁形目水鳥棉鳧現身于永定河盧溝橋段淺灘,這是棉鳧首次在豐臺區被發現。
近年來,北京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新的野生鳥類不斷出現,觀鳥、拍鳥成為眾多市民的一大樂事,這類鳥訊的發布,經常引發一場朝向鳥兒的奔赴之旅。
“其實,對于敏感時間段的鳥訊,在真正的觀鳥人圈里,傾向于不公開。”環保組織自然之友野鳥會的骨干成員張鵬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鳥兒的福祉大于我看到它、看清楚它這個事情本身,這是圈內的一個基本倫理。”
“哪怕是極為罕見的鳥類。” 他補充道。
在自然之友野鳥會,張鵬負責北京猛禽遷徙監測調查等多個項目的相關工作,他給自己取的“自然名”叫紅隼——一種北京最常見、和人類非常親近的猛禽。
它就是北京地區過往傳說中的神秘之鳥白腹隼雕!上一次關于它的確鑿記錄還得追溯到1935 年。
所謂敏感時間段,一般指鳥類求偶、筑巢、孵化、育雛的繁殖期。張鵬說,由于部分觀鳥人不甚了解鳥兒的基本生活習性,雖無主觀惡意,卻可能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對其造成傷害。
前面鳥訊里提到的兩種鳥,棉鳧的繁殖期為5月到8月,東方白鸛的繁殖期為4月到6月。
中國有1400多種鳥類,北京地區超過500種。很多觀鳥人都有自己的專屬清單:記錄著自己看到過哪些鳥類,甚至具體到何時何地看到;當一個名字從總名錄移至專屬清單時,會帶來巨大的快樂。
張鵬拿出手機,向《瞭望東方周刊》展示了一張他拍攝于2018年10月的照片:在頤和園的湖面上,一只水鳥在游弋,幾米外的一條游船上,幾名拍鳥愛好者同時端著長焦鏡頭對著鳥兒拍照。張鵬說,那是一只在北京極為罕見的黑喉潛鳥,遷徙途中飛累了,在頤和園休養數日、補充體力,當時鳥訊傳開后,各路觀鳥人紛紛前去打卡。
還有人在觀鳥時,希望拍到非常清晰的照片,不僅要足夠近,還要光線好、角度好,有時為了拍到特定的如親鳥喂食、舞動翅膀、睜開雙眼的畫面,不惜驚擾鳥兒。
“大家一般都在岸上觀鳥。那幾個特意租船圍著鳥兒轉圈的,應該是為了拍到‘大片。”在張鵬看來,這種行為有點不顧及鳥兒的感受。
他打了個比方:你要趕一趟國際紅眼航班,轉機時稍有點候機時間,特想睡會兒覺,可旁邊一幫人非得拉著你聊天,你難不難受?
此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濕地專家崔麗娟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距離產生美,觀鳥的時候請離遠一點。”
張鵬從雙肩包中掏出兩本厚厚的書:一本是1988年1月出版的《北京鳥類志》,一本是2021年11月出版的《北京鳥類圖譜》。
前者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鳥類專家蔡其侃編著,這是北京較早詳細梳理本地區鳥類的一本專著,當時的記錄共有343種;后者由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組織多位專家編寫,書中收錄鳥類達508種。意味著33年間,北京地區的鳥類數量增加了165種,增幅達41%。
張鵬梳理了部分北京野生鳥類新記錄,有的公開刊載于報紙雜志,有的為圈內人交流記錄,從2000年至今共梳理出30條。一個明顯特征是,2014年以前的新記錄幾乎都是專業人士在做鳥類調查或鳥類救助時發現,2014年后的大量記錄則由觀鳥愛好者在日常觀鳥時發現。
2000年5月,紅翅鳳頭鵑被發現于門頭溝區小龍門林場,發現者為北京師范大學鳥類專家張正旺團隊;
2006年10月,斑頭鵂鹠被北京市猛禽救助中心在救助猛禽時被發現;
2014年5月,栗鳽在天壇公園被發現,發現者為觀鳥愛好者孟璐、李欣等人;
2022年7月,栗鳶在密云被發現,發現者為觀鳥愛好者宋熒熒、吳昊陽等人;
……
2017年是個高頻年,出現了黑眉柳鶯、雪鹀、灰頭鶇等6條記錄。張鵬自己也榜上有名:2015年5月,他在西山拍到了高山兀鷲。
2021年4月4日,白腹隼雕被發現于百望山,當時媒體以《白腹隼雕時隔86年重現北京》為標題予以報道。發現白腹隼雕的是猛禽監測團隊的田維克、丁德勇等人。
但提起這事,張鵬卻連呼遺憾。彼時正值春季遷徙季,團隊每天都有成員在百望山輪守,那天本該張鵬值守,他因事與丁德永換了班。上午10點半,“鷹隼兄妹戰斗序列”微信群里傳來田維克仰拍的一只大鳥掠過高空的照片,鳥的腹部呈淺褐色,翅膀下方有波浪形暗色橫斑,非常像北京極其罕見的白腹隼雕幼鳥。
群里情緒高昂起來,在不斷確認細節并與多位鳥類專家交流后,大家一致認定,它就是北京地區過往傳說中的神秘之鳥白腹隼雕!上一次關于它的確鑿記錄還得追溯到1935年。
當天晚上7時32分,北京遷徙猛禽監測調查項目負責人宋曄一錘定音:“這是項目記錄到的第35種猛禽。”
北京遷徙猛禽監測調查始于2012年,10年來,項目組累計監測調查時長超過1萬小時,形成調查記錄千余份,共計辨識、記錄各類遷徙猛禽超過13萬只。

7月19日,北京,世界最小體型的鴨子——棉鳧現身懷柔城區附近水域
白腹隼雕是張鵬多年來心心念念想親眼在北京看到的猛禽,那天他感覺自己“錯過了一個億”。
在張鵬看來,新記錄不斷被非專業人士發現,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加入了觀鳥的行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這,是生態環境不斷變好的基礎條件。
白腹隼雕屬于遷徙過境鳥類,它的偶露身影也許還無法與生態環境好壞直接關聯。但有的鳥兒頻頻現身,是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的有力證明,比如震旦鴉雀。
震旦鴉雀是一種體型嬌小、活潑好動且顏值甚高的鳥,數量稀少,被譽為“鳥中大熊貓”。它對棲息環境要求較高,只喜歡生活在蘆葦蕩中,以葦桿中的蟲子為食。
2020年冬天,4只震旦鴉雀同時出現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并停留過冬,成為觀鳥圈的一大喜訊。
奧森公園里有兩大片蘆葦蕩,管理方以往的做法是,待冬季蘆葦完全枯干之后,一次性割除。2019年,奧森公園成為北京城市多樣性恢復與公眾自然教育的示范區之一,為營造對鳥類更有利的多樣性生境,公園對蘆葦分三次輪割,且保留一個小島上的蘆葦全年不割,任其自我演替。一年后,那4只震旦雅雀選擇了該小島棲息過冬。
張鵬高度評價奧森公園的做法:“在做公園管護的同時,還能考慮到生活在那里的野鳥,并落實成實際行動,值得點贊。”
“新”鳥種總會成為“老”鳥種,但愛鳥、護鳥的理念需要代代延續。
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讓張鵬備覺欣慰。兒子同學的母親給張鵬發微信,說女兒楊佳寧撿到一只受傷的鳥,向他請教如何處理。那是只今年剛孵化出來的池鷺,右翅膀骨頭斷裂。后來,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聞訊后派車將池鷺接走,進行專業救助,鳥兒最終轉危為安。
4年前,張鵬曾邀請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奧丹給兒子所在年級作了一堂愛鳥講座,其中就提到遇到受傷鳥兒時,該如何處理。楊佳寧正是講座聽眾之一。
張鵬特意告知奧丹此事,對方亦深感欣慰:4年前埋下的一顆種子,發了芽、開了花。
晚上10點,張鵬走向停車場時,路過一家依然燈火通明的火鍋店,房檐下一窩家燕正在啾啾喳喳,一個女孩子坐在門口低頭刷著手機。一家大眾餐館,一窩平常鳥兒,城市煙火氣背景下的人鳥和諧共處,這個畫面讓張鵬心生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