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教師的大量閱讀,引領質量的提升
新時代背景下,要實現提質增效,就要提高教師的素質。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讓筆者認為,一所學校,只有有了教師的發展,學校、學生的發展才會成為可能。實踐證明,讓教師致力于讀書,用讀書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是促進教師不斷成長的好方法、好途徑。教師只有不斷地閱讀,用閱讀給自己“充電”,用閱讀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用閱讀開闊自己的教育視野,用閱讀使自己的業務更加精湛,才能給學生做好示范引領,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會從內部催生自我成長的愿望,帶動學生的閱讀。語文教學中,筆者所在學校以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抓手,引導教師閱讀教育類書籍,定期開展教師讀書沙龍、讀書誦讀比賽、讀書筆記校長點評、世界讀書日好書推薦等活動,讓讀書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始終。每期開學初推薦教師閱讀教育類書籍。全校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通過組織讀書沙龍研討交流,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實際提出了“行動教育”辦學理念,認為真正的教育是知行合一,是根植于本土的教育;閱讀吳非的《照亮校園的常識》讓教師更加堅信了教育就是回歸質樸,就是遵守常識,只有遵守常識,才會培養出具備核心素養要求、具有健全人格的時代新人;閱讀朱永新的《新教育》,讓教師感受到原來教育可以如此美好,教師還可以因為閱讀而改變心態。每天的閱讀課上,總會看見教師和學生一起讀書、品書、議書的樣子。其實“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出樣子”“你讀書的樣子真美”成為學校品質軟實力。
好的教育教學就是和學生一起閱讀,尤其是語文教學,就是教師影響學生,就是言傳身教,就是帶領學生做最美的讀書人。因為閱讀潤澤了師生的心田。教師更優雅了,學生更懂事了,面對大量的閱讀難題迎刃而解了。閱讀,由原來的閱讀變成了現在的悅讀,讓語文教學也因為閱讀而更加厚重。
二、以學生的課內外閱讀,促進質量的提升
從事語文教學多年,筆者認為,越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越應該多讀書,用讀書讓學生的心靜下來,用讀書提高自己的認知。身居農村的孩子,多數為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管教,更談不上引導、陪伴。而閱讀的重要作用眾所周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確實離不開閱讀。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用課內加課外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倡導學生除做好課內閱讀外,更重要的是倡導并推動課外閱讀。在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的情況下,如何把他們引上閱讀的道路,讓他們遠離手機,遠離電子產品,致力于讀書提升,作為語文老師,必須不遺余力地做好這項工作。一直以來,除了做好教師的示范引領,更重要的是從思想上進行引導,讓更多的孩子把閱讀當作一種時尚、一種樂趣。我們的做法最初是分年級閱讀:一、二年級以聽讀為主,在校每天下午一節閱讀課,由老師或讀書量豐富的學生給其他學生分享閱讀故事、繪本故事等。操作方法是:一個人分享(講),其他學生聽,或者用播放器播放繪本故事,師生共同聆聽故事,這樣做的好處是還給學生留足了想象的空間;三、四年級學生已經認識了一部分字,我們結合彩繪讀本、插圖、課本內容拓展課外閱讀,推薦學生閱讀《窗邊的小豆豆》《歷史名人小故事》《米小圈上學記》,紅色書籍如《雞毛信》《小兵張嘎》等。五、六年級以語文課本上的單元訓練重點為主,突出主題閱讀,推薦書目如《城南舊事》《草房子》《西游記》等。同時把學校圖書室的書籍以班級為單位發放到學生手中,每一類書至少有55本,提倡全班共讀一本書,先是老師上閱讀推薦課,然后學生閱讀,隨后同級之間進行漂流。
在學校是老師帶著學生讀、引領學生讀、鼓勵學生讀。在家庭,學校通過家長會、班隊會等,倡導家長引導孩子讀書。為了更好地營造書香校園,推動學生真正愛上閱讀并且始終以書為伴,學校每學期都會通過買書、獎書、贈書的方法鼓勵學生、教師、家長參與到讀書活動中。由于推動課內外閱讀,學生的語文素養明顯提升,提質增效水到渠成。
由課內到課外,由學校到家庭,因為閱讀,學校的育人方式改變了,學生、教師、家長的綜合素質提高了,我們學?!靶袆咏逃崩砟钕碌摹白x行致美”文化滲透到了每個學生的心田。
三、以優質精細的課堂教學,確保質量的提升
“站在講臺上的教師,決定著教育的品質。”“抓住課堂教學,就是牽住了提質增效的牛鼻子?!痹谡Z文教學中,筆者始終把課堂教學作為提質增效的聚焦點,在抓實課堂教學中,始終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吃透教材、研讀教參、理解教材編寫意圖。平時利用教研會、備課會等,把學習新課程標準當作備好課的前提,用心、用情懷備教材、備學法、備教法、備學生,使上課有的放矢。二是熱愛學習,積極參與各級各類示范課教學活動,帶頭上好研究課、示范課,帶頭參與分析課,分析課例,主動參與評教議學活動,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并把不同的觀點及時記錄在案,寫好教學反思,以備后面上課用到。人民教育家于漪在《歲月如歌》的扉頁中這樣寫道:“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笨梢妼W習的重要性。三是在課堂上重視評價,讓多元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通過聽課發現,好的語文課,除具備其他方面的要素外,對學生的評價也非常重要。例如,有一位老師執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刷子李》一文時,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針對學生的回答,用了這些評價語言:“你的知識真豐富;你的聲音真清脆;你真是老師的知音;你讀出了神仙一般的感覺;你把書讀活了;你的語言很嚴謹……”老師每一次適時的、恰到好處的評價,都可以看見課堂上的參與率快速提高,學生靈動的眼神一下子就活了起來。確實,好的評價,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刷子李的形象更充滿畫面感。
課堂改變,則教學效果改變。課堂因老師們的自信、孩子們的精彩而充滿活力。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緊扣三維目標,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我們研究探討出“三段式”教學法(即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師根據重點、難點講解;同學互助練習),逐步形成了課堂教學“學、教、練”的板塊式結構。“三段式”課堂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的新課改理念,做到了學講練的有機結合。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主性,在有限的時間里嘗試自學完成教學任務;講:經過教師點撥引導,突破難點,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練:分層訓練,有的放矢,尊重了學生的學情,當堂反饋針對性強,便于一對一糾錯解疑,有效地幫助了學困生,做到了堂堂清,課課清,杜絕了課內知識課外補,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從而達到了提質增效的目的。
四、以合理科學的作業設置,助推質量的提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現狀是很多小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究其原因是大量機械重復的作業抹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筆者認為,合理有效地設置作業,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利于提質增效。
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就要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對于農村孩子來說,大多是留守兒童,家里隔代教育作業輔導根本落不到實處。有時老師在校整整一天的習慣培養,會因一次回家做作業使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好習慣毀于一旦,周末更是如此,一周的養成毀于周末(正所謂的5+2=0)。因此,如何規范學生的作業,如何讓作業設置科學合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是圍繞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合理布置作業。在作業布置上,教師要科學設計,追求少而精,少而優。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實現作業優化,要緊扣教材,把握學情,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的重難點,重點知識點可以反復訓練,課堂上學會的,就不用再布置。以語文教學為例,屬于學生掌握的字詞,一定全部掌握,作業要分類布置,學生學會的一定不能重復布置,如生字,在學校利用輔導課先聽寫,再分類布置,聽寫全對的,就不用再布置,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如讀書、做手工、參與藝體活動。
二是根據小學生的差異和需要進行作業分層。作業要分層分類設計,以語文作業為例,對學困生多布置基礎性的字詞句練習;對優等生可以布置閱讀、習作類作業,也可布置語文綜合實踐類等作業。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田忌賽馬》為例,對于學困生可以布置課前預習字詞,讀通課文;對中等生可以布置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以及分幾部分寫的等;對優等生可以布置查找資料,了解歷史上運用謀略取得勝利的故事或者用自己的話復述田忌賽馬的故事。用分層方法,讓不同的學生做自己能做的事,這樣布置作業既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是作業評價方式要多元化,以多種評價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愛做作業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作業設計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這既能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又能提質增效。總之,要盡量避免重復機械的作業訓練,耗費學生時間,低效無益于學生成長,教師費心,學生費力,效果較差。
新時代背景下提質增效,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一定要突出師生閱讀提升、課堂教學主陣地、合理設計作業等,并將好的做法不斷優化、總結、提升,就會達到“提質增效”的良好效果。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農村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1]GHB115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徐琳(1975—),女,漢族,甘肅慶陽人,大專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