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政平
科學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的重要學科,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但卻容易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而使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受到限制。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注重創新思維方法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教師可借助創新思維在課堂教學、課后作業、實踐活動中的應用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創新思維方法得到越來越多科學教師的關注與實踐,它能夠為死氣沉沉的課堂注入活力,將科學知識用多種教學方式靈活地教授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興趣增強的同時也促進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師在應用創新思維方法開展教學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豐富課堂教學,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在這樣的教學中得到進一步
發展。
一、小學科學創新思維方法應用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創新思維融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拓展課堂活動組織的思路,從知識、技能、情感發展角度開展創新思維培養活動,為學生科學素養的多維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創新思維是學生科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本素養。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學生科學素養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創新思維方法的應用有助于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從而可以使學生體會科學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再次,創新思維方法的應用能夠拓展科學學科作業的形式。“雙減”政策要求從更多維度進行作業設計。科學作為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之一,其作業設計更應該擺脫傳統書面作業模式,從實踐角度入手,引導學生在作業中創新,在作業中成長。
基于此,小學科學教學中創新思維方法的應用能夠改變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多維度拓展學科教學思路,滿足小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二、創新思維方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分析
(一)豐富教學內容
大多科學教師在教學時受傳統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條件的限制,過于依賴教材,在講解科學知識時所用的教學手段也比較單一,對一些較為抽象的知識學生理解不到位,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但是小學科學的內容本應是多樣有趣的,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立足教材內容,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拓展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氛圍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能夠為學生展示有趣的科學實驗,為學生設計科學小游戲,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的激發,這能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葉和花”知識的教學為例,學生需要掌握花的結構知識。這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油菜花的一生”的視頻,為學生展示油菜花的構造,讓學生由外到內了解油菜花各個部分的功能。學生學習到油菜花的完整結構后,會產生新的認知: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組成的。這時教師就要用多媒體設備出示百合花的結構組成圖片,學生便會發現百合花沒有花萼,從而可以為學生拓展完全花與不完全花的相關知識,完善整個教學內容。當教師講解完植物傳粉的知識后,還可以為學生拓展人工傳粉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植物的傳粉途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分解油菜花等教學環節,學習興趣能夠得到充分的增強,也能夠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設計探究任務
科學理論知識是通過科學家發現、研究、驗證、得出結論獲得的,教師在運用創新思維方法的過程中需要為學生設計探究任務,讓學生大膽質疑、勇于嘗試、積極探究、深入思考,以此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當學生經歷一遍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便能夠養成努力克服困難、積極探索的科學品質,形成科學的探索精神,學習能力也能夠因此得到提高。教師在設計探究任務時要選擇在學生能力范圍內可以完成的內容,從學生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再到理論驗證,教師都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充當引導者,扮演好為學生答疑解惑的角色。
以“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為例,這一知識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讓沉到水里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教師便可以先讓學生觀察不同物體放到水中的沉浮情況。學生通過觀察便會得出浮起來的物體輕、體積大這個結論。隨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相關主題的探究任務,并提供探究活動中所需要的橡皮泥、石子、螺絲釘等材料,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結論探究讓物體浮起來的方法。學生在探究后便會總結出通過給物體減重、改變物體形狀、往水中加鹽等方法,能夠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通過完成探究任務,學生會懂得合理猜想在實驗中的重要性,明白科學實驗結論的得出必須經過嚴密的實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學習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高[1]。
(三)開展實踐活動
科學是一門與生活實際聯系非常密切的學科,教師若想更好地運用創新思維方法,就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活動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的話,學生就能夠在實踐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體會到科學帶來的樂趣。教師在實踐中運用創新思維模式,讓學生積極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鼓勵學生“無限放大”生活中的疑問,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解決疑問,最終形成專屬于自身的一套思維方式[2]。
以“我們的食物安全嗎”為例,教師在教學完相關知識內容后,就需要讓學生調查食品的安全性,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喜歡吃的食物的配料表,研究其中的添加劑都有什么,引導學生自己搭配營養豐富的食物。學生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能夠意識到安全飲食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進而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四)設計多元作業
“雙減”政策提倡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從基礎作業、拓展作業等入手。小學科學作業設計要結合科學學科的探究性特征,在基礎作業以及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進行作業的拓展與延伸。比如,將課外實驗融入作業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從課本內容延伸拓展到課外,從而真正達到知識的學以致用。
課外科學實驗作為科學作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內容的安排是非常靈活的:其一,可以以教材為基礎進行課外拓展實驗主體的選擇;其二,可以以學生興趣為基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例如,以“地球、月球與太陽”章節為例,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開展課外實驗活動,比如日、地、月三者之間的關系——地球距太陽和月球之間的位置關系,引導學生開展集體探究或者自主探究。探究實驗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入手,動手設計制作自己所需的實驗器材,如借助家庭生活中常見的快遞箱、包裝盒等制作圓形觀察紙筒,紅色的大圓片做太陽,藍色的小紙片做月亮,然后將自己所在的位置作為“地球”,隨后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開展具體的實驗活動。
活動一:將紅色、藍色紙片放在相同的距離上,看到紅色太陽紙片大,藍色月亮紙片小。
活動二:紙筒和月亮紙片的位置不變,然后移動大圓片,觀察大小紙片看上去重合的時候,記錄三種材料的位置關系。
活動結論:太陽比月球大,但是看起來兩者差不多大的原因是? ? ? ? ?。(引導學生填寫兩者關系,看看從活動中學生能否得出正確的結論。)
如此,在課后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將書面作業作為基礎,將原本書面作業中需要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融合到課外實驗中,讓學生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深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同時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能夠從生活中找到科學實驗的切入點,更深層次地理解科學與生活的關系,更進一步地發揮科學學科的育人功效。
本階段科學教材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空氣、土壤、水、人體、動物、力、聲音、電、運動等內容,因此課外科學實驗的設計方向還是非常多的。除了教材的拓展延伸,還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自主探究設計實驗計劃,探究生活中的科學。
如此,從課堂上所學的科學知識、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入手,進行科學課外實驗的設計與開發,一則能夠發現科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二則能夠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將課堂上收獲的知識應用于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幫助學生養成勤于實踐、勤于探索、善于總結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科知識的學習與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對于他們自身的綜合發展大有裨益,小學科學教師應創新思維方法開展教學工作,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實現對學生創新思維、探究能力的有效培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學習中對科學知識產生更強的認同感,增強學習的參與感。
參考文獻:
[1]江軍華.小學科學教學創新思維方法選用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0):291.
[2]李麗娜.小學科學創新思維教學應用[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1(1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