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宏偉

1 — 2 . 1831年11月19日,詹姆斯·加菲爾德出生在俄亥俄州一戶小農場主家庭。3. 查爾斯·吉托同樣來自一個單親家庭,母親英年早逝后,他由父親撫養長大。
人們似乎永遠只記得第一名,甚至連政治刺殺也不例外。在解放黑人奴隸、完成美國統一大業后,林肯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遭暗殺身亡的總統。但是,第二位遭暗殺身亡的美國總統是誰呢?想必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事實上,在林肯身故不到20年,詹姆斯·加菲爾德就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二位遭暗殺身亡的總統,他也是美國在任時間第二短的總統。
1831年11月19日,詹姆斯·加菲爾德出生在俄亥俄州一戶小農場主家庭。父親在他不到2歲時便去世了,母親依靠家庭小農場的收入,獨自撫養2個孩子長大。不過,單親家庭并沒有讓加菲爾德變得自卑懦弱,相反作為一名冒險小說的狂熱愛好者,他對生活充滿著斗志和勇氣。大學期間他就精通了各種語言和演講,并且沉迷于數學,甚至還提出了后來被人們贊譽的勾股定理新證法——“總統證法”。在加入共和黨后,加菲爾德堅定地反對奴隸制,并力主統一美國南北各州。南北戰爭爆發時,加菲爾德意識到自己一展抱負的機會來了,他很快加入北方的聯邦軍隊并擔任了中校,憑借優秀的戰績在年僅33歲的時候就獲得了少將軍銜。1880年,不到50歲的加菲爾德成為了美國第20任總統,所有媒體和公眾都認為這是他人生的新起點,卻沒人料想到年輕的“數學家總統”即將遭遇厄運。
上任伊始,加菲爾德立志改變當時存在已久的“政治分肥”傳統,即獲勝的總統候選人需要給予他的支持者一份職位,無論這個人是否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美國共和黨內部的問題尤其突出,買賣官職近乎成為常態。加菲爾德曾不止一次在自己的日記中抱怨:“總統的職位遠非令人愉快。幾乎每個來找我的人都想要一些他認為我可以而且應該給他的東西,而這會損害友誼的樂趣。”他采用“任人唯賢”的方式肅清了不少吃閑飯的官員,但也導致大量為共和黨競選出過力的人失去了擔任公職的機會。在這些人看來,他們為總統出過力甚至流過血,這是總統過河拆橋的表現。而以羅斯科·康克林和其助手切斯特·阿瑟為首的保守派卻堅持“政黨分肥制”。
加菲爾德的改革不僅觸及了大量共和黨內部人士的既得利益,也在全國引起了震動。一名來自芝加哥的落魄律師查爾斯·吉托,同樣成為了“受害者”,本來能夠通過所謂的政治功績弄個一官半職的他,突然就失業了。“如果能干掉加菲爾德,讓阿瑟當上總統,似乎一切就有了解決的途徑?”刺殺的想法在查爾斯·吉托心里一閃而過,卻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吉托同樣來自一個單親家庭,母親英年早逝后,他便由父親撫養長大。因為當時社區流行所謂的“集體婚姻”,吉托也希望找到幾個年輕的女性伴侶,但卻遭到了社區眾人的排擠和嘲笑。此后,吉托還做過傳教士、保險推銷員等一系列職業,他還在1868年通過了法律考試,成為一名擁有正式執照的律師。這讓周圍所有人都感到驚訝——除了他自己。經歷過一段時期不穩定的工作后,吉托對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粗略考察了各個黨派的理念,確定共和黨的保守派最能代表自己的理想,此后吉托就專注于爭取政治任命。
1881年吉托寫信給加菲爾德總統和即將上任的國務卿布萊恩,聲稱因自己的“付出與服務”,他應該獲得駐奧地利領事一職,這是對他所付出努力的“個人致敬”。但不久之后,這位律師先生卻又改變了興趣,他覺得駐巴黎領事的職位更加適合他。為了更快地得到這份工作,吉托搬進華盛頓的一間公寓,成為了白宮求職辦公室的常客。然而,在成千上萬的求職者中,吉托并不顯得那么突出。起初,布萊恩還能夠敷衍吉托的請求,但是顯然吉托的堅持遠遠超出他的預料。終于布萊恩無法忍受吉托的騷擾,憤怒地告訴吉托:“永遠不要跟我提及巴黎領事館的話題。”此后,吉托被禁止進入白宮求職辦公室。
吉托感到十分傷心,他自認為是一名忠誠的共和黨人,加菲爾德能夠成功當選總統離不開他的努力和付出。在幾周漫長的祈禱后,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求職之路和政治夢想走到了終點。他堅信,只有殺死加菲爾德、讓阿瑟上位,才能恢復共和黨內部的和平。
從親戚那里借了15美元后,吉托著手準備殺死總統的武器。“總統太強壯了,刀具太難殺死他,我會被他一拳打得粉碎。”吉托覺得自己可能需要一把手槍。在琳瑯滿目的華盛頓奧邁拉商店中,他瞅準了一把44口徑的英國斗牛犬左輪手槍,但卻在選擇木柄還是象牙柄之間犯了難,原因是他在考慮暗殺之后哪種款式在博物館展覽的觀賞感會更好。終于在店主降價后,他得到了那把象牙柄的手槍。準備好武器的吉托立即開始跟蹤總統的行程。與我們想象中艱難的跟蹤、刺殺之路不同,吉托的行刺之路簡直是輕而易舉,他在短時間內就得到了3次刺殺總統的機會,甚至”出于同情和憐憫”還主動放棄了2次刺殺機會。

加菲爾德反對奴隸制,并力主統一美國南北各州。1880年,不到50歲的加菲爾德成為了美國第20任總統。

吉托自認為是一名忠誠的共和黨人,加菲爾德能夠成功當選總統,離不開吉托的努力和付出。但是,當吉托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求職之路和政治夢想走到了終點時,他堅信,只有殺死加菲爾德、讓阿瑟上位,才能恢復共和黨內部的和平。

1881年7月2日,吉托迎來了他第三次刺殺總統的機會,他在離加菲爾德總統不到2米的距離向他連開兩槍。
第一次機會是在一個風清日朗的星期天,加菲爾德總統照常來到教堂進行祈禱。在活動進行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吉托姍姍來遲,站在門口的他一眼就看到總統坐在一扇離地一米左右、正開著的窗戶附近,“這將是殺死他的一個好機會。”吉托心想。他本可以一槍打穿總統的后腦勺,可是猶豫許久后,吉托最終放棄了這次刺殺,原因是他認為教堂是一個神圣的地方,萬一傷及無辜會違背他的初衷。
第二次刺殺的機會很快來臨。同一個星期的星期四,加菲爾德準備送妻子去新澤西州朗布蘭奇的一個海灘度假勝地,吉托提前在報紙上看到了這個消息。他對著鏡子一絲不茍地整理好面容,將已經有點老舊的皮鞋擦得锃亮,檢查好手槍和子彈便出門了。早上9點,吉托就提前到了車站。他站在車站的入口,靜靜地等待白宮馬車的到來,不遠處就是總統需要途徑的人行道。大約過了25分鐘,白宮的馬車到達了車站,加菲爾德和他的夫人先后下了車,夫人溫柔地挽著總統的胳膊,兩個人微笑著輕聲交談。吉托又一次陷入了猶豫:總統夫人看上去那么瘦,還生著病,讓一個病人看到自己的丈夫被殺,是不是太殘忍了?吉托再次推遲了他的計劃。
最終,在一個星期五的晚上,吉托再次從當天的報紙上得知了總統的行程:剛剛就任4個月的加菲爾德準備前往馬薩諸塞州的威廉姆斯學院,參加他的班級聚會。吉托迎來了他的第三次刺殺機會。吉托認為這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美國人民的利益,加菲爾德必須走向終局。他甚至已經預想到公眾會如何討論這件事,阿瑟總統又會給予他怎樣的政治回報。
1881年7月2日,國務卿詹姆斯·布萊爾親自開車送加菲爾德總統到巴爾的摩和波多馬克火車站,兩人都沒有帶警衛。火車站的人向來很多,即便在19世紀也是如此,這讓佇立在火車站人群中的吉托顯得很普通。很快,一輛單座的敞篷馬車到來了,加菲爾德從馬車上走下來,吉托隨即跟蹤而上。在總統先生還在思考如何度過一個愉快的大學同學聚會的時候,吉托已經離加菲爾德總統不到2米的距離了。這一次他是那么果決——掏槍,射擊,連開兩槍。第一顆子彈穿過了總統的右臂,打到了一個工具箱。加菲爾德直起身子,還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什么攻擊。第二顆子彈隨即擊中了軀干,穿透了總統的背部,加菲爾德搖搖晃晃地倒在了血泊之中。

加菲爾德總統遇刺后,白宮邀請了眾多外科專家組織會診,但最終因檢查器械未進行有效消毒造成感染而溘然長逝。


槍聲響起后,車站的安保人員迅速趕來,吉托被當場逮捕,后被判以絞刑。
槍聲響起后,車站的安保人員迅速趕來,吉托被當場逮捕。令人驚訝的是,這名走投無路的律師臉上不僅沒有任何殺人犯的沮喪和慌亂,相反似乎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他對周邊的警衛大聲呼叫:“我是一個堅定的人,現在阿瑟是總統了!”似乎自己的“求職之路”終于要收獲一個圓滿的結局了。
得知總統遇刺后,官員們立即向周邊地區派出信使,尋找任何可以治療的醫生。不久,查爾斯·珀維斯到達現場,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治療總統的黑人醫生。簡短地查看完總統的傷勢后,醫生將未經消毒的手指和器具扎進了總統的傷口,試圖找到子彈的位置,但最終失敗了。之后,美國國防部長理查德·托德·林肯——前總統林肯的長子,請來了當時美國軍隊中最好的外科醫生之一布利斯接手了總統的救治工作,他是公認的槍傷專家,夸下海口說:“如果我救不了總統,那么誰來也救不了。”布利斯將隨身攜帶的一個白色瓷尖的長探針插入傷口深處。
在X光誕生以前,這是當時最先進的子彈位置測定的方法。19世紀的子彈大多為鉛制品,只要探針的尖端觸碰到鉛制子彈,就會立即變為黑色。遺憾的是這個方法也未能確認子彈的位置,之后總統被送往白宮繼續進行治療。救治期間,大發明家貝爾聽聞總統遇刺的消息后,甚至專門發明了一項金屬探測器,用于幫助探索子彈的位置。貝爾特地提醒醫生們:在使用時要杜絕金屬探測器周圍有其他金屬存在,否則儀器難以發揮作用。但是,醫生們顯然忘記了貝爾的告誡,加菲爾德躺在帶有金屬框架和彈簧的床上,醫生就直接使用金屬探測器查找子彈位置,結果可想而知。
為了挽救總統的生命,白宮邀請了眾多的外科專家、組織了無數次會診,不同的醫生將不同的器械插入總統體內,而這些均未進行有效的消毒措施,病菌輕而易舉就進入了總統的身體,造成了廣泛的傷口感染。在漫長的煎熬中,加菲爾德瘦了約45公斤,而醫生們卻一直宣稱總統身體“營養充足”。1881年9月19日,美國第20任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溘然長逝,享年50歲。華盛頓陸軍醫學博物館進行了最后的尸檢,結果顯示,子彈并沒有傷及總統任何重要的器官,而是恰好嵌在腹膜后方和脊柱左側,他們還在尸體內部發現了大量的濃腔。事實證明,總統最終死于傷口的擴散感染和嚴重營養不良,以至于后來吉托都在法庭上振振有詞地狡辯道:“殺死總統的是醫生,我只是開槍擊中了他。”
尸檢結果在美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媒體紛紛詰問總統的醫療團隊技術不精、罔顧生命,民眾也指責是“醫生殺死了總統”。那么,真的是總統的醫療團隊專業素養過于低下嗎?還是說美國當時的醫療技術確實遠遠落后于世界水平?實際上,美國當時的醫療技術就走在世界前列。美國是第一個發明乙醚麻醉的國家,早在1846年,麻省總醫院就在一場頸部腫瘤切除手術中首次公開展示了乙醚麻醉手術,這是人類外科手術史上里程碑式的進步。然而,最先發明乙醚麻醉的美國卻是最后接受外科消毒概念的國家。
19世紀60年代,英國外科醫師約瑟夫·李斯特最先提出外科手術消毒的概念,并且為之制定了一套系統的殺菌方法。1876年,李斯特在費城世博會醫學大會上發表演講,企圖將這一外科技術在美國推廣開來。但是,李斯特的殺菌消毒技術在美國招來了大量的質疑和反對,傲慢的美國外科醫師們拒不接受李斯特的消毒防腐的辦法,時任美國衛生局局長的外科顧問塞繆爾·格羅斯直言,美國的醫生并不相信“李斯特主義”,消毒法并不適用于美國。
理論的辯駁都將讓位于事實,任何經不起實踐考驗的東西都要走入歷史的塵埃中。一場刻骨銘心的刺殺案和觸目驚心的尸檢報告,終于使得傲慢的美國醫學界低下了頭,即便起初堅決反對消毒理論的格羅斯也主動將外科消毒技術引入美國外科協會,并對其進行了推廣宣傳。此后,各類消毒器械和消毒技術開始高速發展,人類外科醫學史進入了新紀元。
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加菲爾德遇刺100年后,美國時任總統羅納德·里根同樣被一把左輪手槍擊中。子彈從腋下穿透肺部,距離心臟僅有2.5厘米。趕來的急救人員將他送至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的急診室,醫生們在經過系統消毒殺菌后為總統執行了靜脈輸液、輸送氧氣以及胸腔插管等多項治療,并在無菌手術室內進行了緊急手術取出了子彈。僅僅在入院后第13天,里根便康復出院。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