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翰琪

“親愛的朱迪:在我對里根下手的嘗試中,我絕對有可能被殺死。就是這個原因,我現(xiàn)在寫此信給你。你現(xiàn)在應該非常清楚,我非常愛你……我現(xiàn)在必須干點什么,毫不含糊地來讓你明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用犧牲我的自由甚至我的生命的方式讓你看到我的心,用這次歷史性的行動,獲得你的尊敬和愛。”這是約翰·欣克利前往希爾頓酒店實施刺殺總統(tǒng)行動前給女星朱迪·福斯特的告白信。在這封信里,不難看出欣克利對朱迪狂熱的愛戀,已讓他徹底迷失,所以他決心要實施一件驚天大事來證明自己的愛。
約翰·欣克利于1955年出生在得克薩斯州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石油公司的總裁,母親是全職太太。從小欣克利就沉默寡言,到了高中以后更甚,在學校里他沒有朋友,學習成績也平平,每天他最愿意做的事就是一個人玩吉他,聽音樂。1976年,欣克利懷著成為一名詞曲人的音樂夢想來到好萊塢,然而夢想雖是美好的,但現(xiàn)實往往會背道而馳,欣克利的追夢之路走得并不順利。在這期間,他從一個沉默寡言的人變得有些不太正常。他更加偏執(zhí)、暴力,并且私下購買了很多槍支,無聊時就一個人去靶場練槍。
1976年,一個平常的下午,欣克利獨自一人在家看著由馬丁·斯科塞斯執(zhí)導、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電影《出租車司機》。欣克利對這部電影非常喜歡,尤其是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朱迪·福斯特,朱迪在這部電影里扮演一個雛妓,青春美麗的朱迪讓欣克利深深迷戀,他對朱迪的追求很快付諸行動。當時朱迪就讀于耶魯大學,欣克利知道后追到了耶魯大學,在耶魯大學他其實有機會面對面對朱迪傾訴愛意,但他卻沒有這樣做,他選擇每日里跟蹤朱迪,并經常打電話、寫情書給她。面對欣克利的追求,朱迪并不喜歡甚至還非常苦惱于他的糾纏,她曾多次告知欣克利自己并不喜歡他,希望欣克利不要再來騷擾她。朱迪的“殘忍拒絕”,讓欣克利心如刀割,他曾經想過用自殺來證明自己對朱迪真摯的愛,但是幾次自殺都沒有成功。自殺不成,欣克利又開始琢磨別的方式來讓朱迪注意到自己,這時候他聯(lián)想到了《出租車司機》中的著名橋段——刺殺政要。欣克利曾一直幻想自己是《出租車司機》中的男主角,他希望此時的自己就像電影里一樣,干出驚天動地的一番大事,讓朱迪的目光從此為他停留。很快,欣克利將目標定在了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羅納德·里根身上。
1981年3月30日一早,欣克利認真研究白宮提前公布的總統(tǒng)日程安排,謀劃著此次的行動。早餐后,他寫下了給朱迪的告白信后就徑直前往了希爾頓酒店。下午,里根總統(tǒng)演講結束后準時出現(xiàn)在了希爾頓酒店,目標出現(xiàn)了,但這時里根總統(tǒng)走得很快,欣克利很難瞄準他。當他以為自己的行動要失敗時,機會出現(xiàn)了!這時恰好有一名小報記者為了拍到里根總統(tǒng)的畫面,一邊揮手一邊大聲喊:“總統(tǒng)先生,總統(tǒng)先生!”里根總統(tǒng)聽見喊叫后停下步伐、轉身準備留影時,卻聽見了6聲槍響——欣克利抓住機會毫不猶豫地扣動了扳機,頓時現(xiàn)場亂作一團。6枚子彈分別打中了白宮的新聞秘書、警察以及特工,只有第6發(fā)子彈射中了里根總統(tǒng)乘坐的林肯轎車,但這枚子彈恰恰又反彈了回來,正好擊中了總統(tǒng)。據(jù)當時的報道,這枚反彈的子彈穿透了里根總統(tǒng)的肺部,距離心臟僅僅有2.5厘米的距離。欣克利用了短短幾秒鐘的時間,完成了刺殺美國總統(tǒng)的“壯舉”。此時的欣克利興奮極了,在結束后他并沒有逃跑,而是留在了現(xiàn)場欣賞自己的“杰作”,隨后就被趕來的警察當場逮捕。幸運的是,這場驚天刺殺案并沒有導致人員死亡,所有受傷者在就醫(yī)后都活了下來,但總統(tǒng)的新聞秘書卻因為腦部中彈而終身癱瘓。
欣克利入獄后,美國聯(lián)邦政府以“非法購買、持有、使用槍支和謀殺總統(tǒng)、重傷多位工作人員”等13項罪名對他進行起訴,如果罪名成立,欣克利將會面臨終身監(jiān)禁。欣克利的父親在得知兒子的罪行后,四處奔走活動,他不惜花重金聘請了4名律師和6名精神病專家搜集證據(jù),據(jù)說,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為證明被告患有精神病花錢最多的一次訴訟。
1982年4月27日,聯(lián)邦法院審理欣克利刺殺總統(tǒng)里根案正式開庭。法庭上,欣克利的律師團以他是精神病患者為由對其進行無罪辯護。在欣克利的個人陳述中,他對自己的犯罪行為一一交代,并且詳細敘述了自己的犯罪動機以及對演員朱迪的迷戀之情。隨后,控告方和辯護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控告方認為欣克利刺殺總統(tǒng)的行為是在自己完全清醒的情況下實施的,欣克利可以有條不紊地安排自己刺殺行動的一切細節(jié),他獨自購買槍支、安排路線、準確地開槍命中,這些足以說明此次行動是他蓄謀已久的產物,另外他對女明星朱迪的迷戀,并不是病態(tài)的表現(xiàn),只是當下年輕人追星的狂熱而已。而且控告方的精神病專家也出示了他們對于欣克利的診斷結果:認為欣克利雖然為人處事與正常人不同,但這并不代表他認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也不代表他不能控制住自己,他寫的古怪信件不能作為判斷其精神狀態(tài)的證據(jù)。這意味著欣克利必須要對自己的行為負刑事責任。
但是,欣克利的辯護律師認為,欣克利從小精神狀態(tài)都不穩(wěn)定,常年都是通過藥物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此前他也有多次自殺未遂的行為。本次槍擊事件是由于他精神病發(fā)作,把自己當作了《出租車司機》電影的男主角,所以才實施槍擊,這就是典型的“妄想癥”精神病患者的癥狀。因此,欣克利無需為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法庭上,欣克利的父親也出庭作證,他老淚縱橫,詳細敘述了兒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位老父親的愛子之心也讓12人陪審團深受感動。最后辯護方的精神病專家出示了對欣克利的相關診斷:認為欣克利具備了精神分裂的主要特征。首先,欣克利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普通情感激發(fā)的能力,而且他不愿面對現(xiàn)實,一直都在逃避正常的學習工作。另外,他沒有任何朋友,不能建立正常的社交關系,且在過去的生活中有過數(shù)次自殺行為。這一切都表明欣克利是個切切實實的精神疾病患者。
對于欣克利的案件究竟該如何判決,這對陪審團來說確實是個難題。在欣克利案發(fā)生以前,美國有關“精神病辯護”的主要規(guī)定是“模范刑法典規(guī)則”,它是由美國法律學會1962年在模范刑法典中所制定的一個規(guī)則,依照該規(guī)則,只要能證明欣克利在實施槍擊行為時因精神疾病而無法認識到這個行為是違法的,或者他雖然認識到這個行為是違法的,但由于精神疾病的原因而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符合這兩種情況之一的話,欣克利就可以不用對自己的危害行為負刑事責任。
當時聯(lián)邦的法律還規(guī)定,控告方必須要提供證據(jù)證明欣克利在實施槍擊時是完全清醒的狀態(tài)。想要證明一個人有點問題很簡單,但是要證明一個人在實施危害行為時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卻很難,這個要求讓控告方難以提供確鑿的證據(jù)來說服陪審團。另外,在美國刑法中,采用的定罪標準是“超越合理懷疑”,這意味著如果要想將欣克利定罪,那么控告方提供的證據(jù)必須要經得起一切合理質疑的推敲。這表示在法庭審判時,控告方一定要提供確鑿可信的證據(jù)來證明被告的罪行,只要有一個證據(jù)對被告有利,且無法排除的話,就不能給被告定罪。在欣克利的案件中,以上種種的法律規(guī)定其實已經讓他在審判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
1982年6月21日,陪審團宣布裁定結果:因在作案過程中精神錯亂,被告人無罪。這樣的判決結果不僅讓絕大多數(shù)美國人難以接受,就連欣克利本人都不敢相信。據(jù)美國電臺統(tǒng)計,當時83%的公眾認為,被告人過度使用了精神病辯護,正義沒有得到伸張。
欣克利精神病辯護成功被判無罪后,“精神病辯護”在美國民眾中的認可程度顯著下降,很多公民覺得自己的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證,要求修改精神病犯罪的判斷標準,防止再發(fā)生類似的犯罪。有學者表示,在欣克利案發(fā)生后不久,美國進入了歷史上有關精神病犯罪判斷標準改革的最活躍時期。
在欣克利的判決宣布后的一個月,美國的眾議院和參議院舉行了關于精神病犯罪辯護改革的聽證會。在這個聽證會上,參議員阿倫·斯派克建議,應該把患有精神疾病的舉證責任由控告方轉為辯護方。對于這個建議,里根總統(tǒng)也表示十分支持。
于是,198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精神病辯護改革法案》,該法案改變了精神病的認定標準,縮小了精神病的辯護范圍。并且,今后在此類案件中,舉證責任由辯方承擔,這意味著如果被告人想用“精神病”作為無罪辯護的理由,那么他必須舉出自己患有嚴重精神疾病以及因精神疾病其在控制能力上有所缺失的證據(jù),若辯護方提供的證據(jù)存在漏洞,不能達到令人確信的程度,則被告方有罪。這項法案對于原先有利于被告的規(guī)定進行了改變,增加了被告人以精神病作為抗辯事由的難度。此后的數(shù)年間,美國各州也紛紛修改了法律規(guī)定,嚴格限制了精神病無罪辯護的標準。

槍是美國歷史和文化中重要的基因片段。

欣克利在出院后獲得了司法的許可,開始以自己的名義發(fā)布音樂和繪畫作品。
雖然欣克利在這次訴訟中獲得勝利,避免了牢獄之災,但這并不意味著他能重新?lián)碛凶杂桑揽死霆z之后被送往華盛頓市的一家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欣克利在這家精神病院中治療了30多年,在這30多年間他至少6次申請出院,但都被拒絕,多年以來欣克利只在1999年及2003年出院探望了父母,他也用青春和幾十年的自由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價。欣克利的父親在這一切結束后,也辭去了石油公司總裁的職位,捐贈了自己的一切財產,在華盛頓成立了一個資助精神病研究和鑒定的醫(yī)學基金會,希望能替自己兒子犯下的罪過作出一些彌補。
除此之外,欣克利案還間接推動了美國槍支管理法律的演變。白宮新聞秘書布萊迪在被欣克利擊中頭部之后終身癱瘓,此后多年里,他堅持不懈地爭取槍支管制立法,終于在1994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有關槍支管制的《布萊迪法案》,這也是欣克利案帶給美國的一項重要改變。
美國的精神病辯護制度從產生之初就備受爭議,曾有很多人主張將精神病的抗辯事由廢除。但實踐表明,精神病辯護制度雖然逐漸變得嚴格,卻不能否認其在法律中的重要地位。精神病抗辯制度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不僅充分保障了精神病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也可以讓司法的公平公正得以更好地實現(xiàn)。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