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數學課堂對計算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通過競賽、游戲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動加入數學學習中。此外,教師把運算口訣巧妙地加入活動中,不僅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還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一、提高口算能力,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口算是數學教學的基礎,也是思維敏捷性的重要體現。口算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以下兩方面的訓練。第一,一定要把口算堅持下去,養成習慣,長久的鍛煉才能看到效果。例如,在一年級下冊“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看圖片計算數字。如公園中小丑的手里一共有15個氣球,賣出9個,問:還剩下多少個?可以在黑板上畫出15個圓形,而后擦掉9個,再讓學生數一數還有多少個圓形,同理就可以推算出小丑手里還剩幾個氣球。可以列出算式15-9=6,通過查數字的方法得到正確答案。之后要舉一反三,9個氣球加上幾個就是原來有的數量,即9+6=15。同樣類似的習題還有:家里有13個蘋果,媽媽吃掉4個,問還剩下幾個。正確的式子是13-4。我們可以用擺木棍的方法,擺出13根,拿掉4根后,數一下剩下多少根,答案很明顯是9。第二,要想提高口算能力,還可以舉辦一些游戲競賽類的活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輪流派出代表答題,得分最高的小組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用這樣的方法激勵學生積極鍛煉口算能力,讓學生知道大腦在算數的時候,思維也在不斷拓寬,堅持下去會變得更加靈活[1]。
二、善于整理、歸納,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能體現思維的深刻性。而善于歸納和整理運算方法,便成了培養思維深刻性的有效途徑之一。比如,在計算26+7+14時,我們可以把26和14先放在一起,因為其結果是整數,方便后面的運算,得出結果是40后,再加上7答案便是47。如在三年級上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中,學校組織春游,到了公園需要買門票,一年級(1)班有35人,(2)班有34人,二年級(1)班有36人,問一共需要買多少張票。教師在講授本節內容時,可以引領學生用換位置湊整數的方法來計算,先算34+36,得到結果是70后再加上35,那么最后答案便是共需要買105張門票。通過改變數字順序簡易算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巧算技巧。學生要善于歸納、總結這些做題技巧,明確簡便算法會讓自己在考試中節省很多時間,以便最后的檢查,而且教師也要督促學生做好歸納、總結,讓學生不斷加深對方法的印象,以培養思維的深刻性[2]。
三、設計新穎習題,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獨創性的前提是能夠創造出足夠新穎的習題或者解題方法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多位數乘一位數”中:一共有7只猴子。其中有兩只正在吃桃,而每只猴子前面都擺放了空盤子,問7個盤里還剩多少個桃子。學生根據圖片就能看出是0個桃子,但用列算式的方法計算出來,就是7×0=0。這其實便涉及一個特殊用法: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如果遇到類似習題,即便數字很大但也不影響口算,因為其中包括特殊數字0,所以這道題最終答案就是0。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中:媽媽帶小明去水果店買橙子,每個橙子7元,買14個橙子多少錢。直接用14乘7口算有些困難,可以先用10乘7得出70,再用4乘7得出28,最后70+28=98,即是最終答案,運用拆分的方法先算能湊成整數的,再接著算其他的數字,只是顛倒了運算順序就將原本需要筆算的題目變成口算練習。教師應多挖掘類似的新穎解題方法,既可以讓學生在考試中節省時間,又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3]。
綜上所述,在小學計算能力教學中,提高口算能力,善于歸納整理,擁有新穎的解題方法,可以全面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以及獨創性。尤其是通過技巧,教給學生簡便運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對學生的思維拓展也有極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趙愷寅.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考試周刊,2019(A4):79-80.
[2]楊孝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數學大世界(下旬),2019(12):52.
[3]李娟平.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