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沖出地球》《外太空的莫扎特》《獨行月球》《明日戰記》……四部科幻元素影片扎堆上映,成為今年電影暑期檔的熱門話題。據燈塔專業版,截至8月19日,2022暑期檔總票房80億元,超過去年暑期檔最終票房(73.81億元)。票房最高的《獨行月球》目前已突破25億元,四部科幻片的票房總和超過30億元。
2019年,《流浪地球》的橫空出世引發社會各界對中國科幻電影的熱切關注,這一年也被影迷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2020年,國家電影局和中國科協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的動力源。該政策的推出,再次掀起了科幻電影創作潮。今年暑期檔,國產科幻電影集中爆發并收獲觀眾認可,不僅增強了業界對科幻片的信心,也為未來科幻片創作積累了經驗。
在這波科幻潮中,創作者進行了哪些有益的拓展和嘗試?視效進步廣受好評后,國產科幻影片如何進一步升華主題,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科幻產業還存在哪些問題、短板?《綜藝報》采訪多位專業人士,試圖找到答案。
“科幻+”探索國產科幻新路徑
暑期檔上映的四部科幻影片中,古天樂監制并領銜主演的《明日戰記》最為“硬核”。影片在機甲造型、軍事裝備、特效畫面等方面都做得相當扎實,超過1700個特效鏡頭,4.5億港元投資,是中國香港電影工業最強水準的集中體現。但影片上映一周多,目前內地票房剛破4億元,未達市場預期。燈塔專業版分析師陳晉分析,“觀眾對該片的特效評價不錯,不過劇情短板較為明顯。”影片故事和人物略顯單薄,在酷炫的視效以外,似乎很難讓觀眾找到強烈的情感共鳴。
在情緒共鳴方面,已收獲25億元票房的《獨行月球》做得更成功一些。沈騰和馬麗這對喜劇CP本就“國民度”極高,開心麻花團隊根據國內觀眾喜好,對原著進行了大量本土化的喜劇改編。“影片融合了科幻和喜劇兩種元素,是一次創新嘗試,這種類型復合的探索也得到了觀眾認可。”陳晉告訴《綜藝報》。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也認為,《獨行月球》一馬當先,是因為科幻+喜劇的類型設定,更容易實現“合家歡”的效果。另外,在影片的制作層面也能看到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的提升。
另兩部含有科幻元素的影片,陳思誠執導,黃渤、榮梓杉主演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全片充滿童趣,奇幻色彩較為突出;彩條屋影業打造的《沖出地球》是一部架空世界觀的科幻動畫片,國風和未來元素的融合讓人眼前一亮。但兩部電影累計票房分別為2.23億元和1005萬元,均不太理想。
分析暑期檔科幻電影的創作特點,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表示,“今年暑期檔科幻影片的新特點是科幻題材與其他類型的融合混搭。”如《獨行月球》是科幻+喜劇,《明日戰記》是科幻+機甲,《外太空的莫扎特》是科幻+親子,《沖出地球》是科幻+動畫。“這說明‘科幻+在中國市場是有消費需求的,但前提是必須與觀眾的趣味、喜好相結合。”
石川特別強調,科幻片不完全等于特效大片。“我們的視效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產業發展是不均衡的,編劇能力、科學觀念、思想內涵等方面仍有欠缺。”科幻電影的本質是哲學思維,關乎拍攝者、觀影者的世界觀,它既可以討論宇宙文明和人類命運的終極命題,也可以不斷向內探索自我。
《流浪地球》樹立了國產科幻片的標桿,除了概念足夠高,還傳遞了“帶著地球去流浪”的主題。這個主題內核,蘊含中國人特有的對故土的眷戀及家國情懷,是東方式鄉愁的體現。“從這一點上看,后來者并沒有將這個標桿再往上推。”在石川看來,近期的國產科幻電影,更多是借用了科幻設定和元素,偏向于軟科幻,“硬科幻仍舊缺乏,這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科影融合為科幻片“保駕護航”
科幻電影并非憑空想象,必須有合乎邏輯的科學理論進行支撐。近期,國產科幻片的另一個新變化是出現了“科影融合”的身影。
細心的觀眾發現,電影《獨行月球》片尾字幕,用單獨一屏展示了“科學顧問”。導演張吃魚透露,科學顧問從籌拍階段就已經介入,為影片世界觀的構建保駕護航。這背后,得益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科影融合專委會)的牽線搭橋。
2020年,《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系機制,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為科幻電影提供專業咨詢、技術支持等服務。同年年底,科影融合專委會正式成立,是我國首個由優秀科學家和電影人組成的跨界交流平臺。第一批成員包括古生物學家汪筱林、恒星際黑洞首席科學家茍利軍、計算數學家劉歆等科學家;陸川、郭帆、陳思誠等電影導演;馬平、徐建、常洪松等電影技術專家……
科影融合專委會副主任王姝告訴記者,他們一直在“架橋修路”,讓影視界和科學界相互溝通、合作。“到了《獨行月球》,這條路終于通車了。”她回憶,《獨行月球》與科影融合專委會的初次接觸是在2020年秋天,劇組籌備開機前,主創團隊和科學顧問團隊進行了首次交流,編劇組整理出一份“科學問題清單”,專委會根據這份清單,邀請對口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參加討論;電影進入拍攝階段后,影片主創繼續通過微信群進行科學咨詢;成片后,專委會還邀請了物理、航天方面的權威專家看片,請他們提出專業建議。
“喜劇里有一句話叫作‘越真越喜,科學細節上盡可能真實,才能放大電影的喜劇效果。”張吃魚說,主創團隊花了大量時間,和科學顧問溝通影片的設定是否合理。比如,一個人在月球上能不能造出返回地球的飛行器;飛行器和發動機的外觀看起來是否專業;飛行器起飛時的噴射狀態及現場的發射口令,是否和真實場景一樣……
王姝還分享了一件趣事,編劇組最初整理問題時,并不太完善,通過和火箭工程師溝通,大家突然意識到,這個發生在月球上的故事,竟然缺少天文學家的支持。第一次線下咨詢會進行到一半,王姝臨時邀請國家天文臺“狐貍先生”救場,后來他也成為項目的重要一員。“電影展現月球上的夜空時,星星是不會閃爍的(因為月球沒有大氣層),這一點就是他特意叮囑的。”
科學和科幻的度如何把握?王姝也有清晰定位:“科影融合實踐中,主體一定是電影。科學家的價值是幫助影片主創完成更好的作品,而不是把電影改造成科教片。”
除了《獨行月球》,科影融合專委會還參與了《流浪地球2》《球狀閃電》《三體》等頭部科幻影視項目,以及航天題材原創科幻作品《群星閃耀時》的創作。王姝有信心讓大家看到“科影融合”的價值,也期待更多專業的科學表達能出現在電影中。
科幻文學IP和專業人才稀缺
近期科幻片的密集上映,重燃了觀眾對國產科幻電影的熱情;不過,產業在發展中仍存在一些短板。文學作品是影視創作的重要源頭,自2015年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獲得雨果獎,國內便掀起了科幻影視創作熱,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版權被一搶而空。《鄉村教師》《流浪地球》被改編為電影,《三體》的網絡劇、動畫電影正在開發中,《球狀閃電》《贍養上帝》等小說的影視化也提上日程。但石川直言,“大部分科幻作者仍集中在網絡上,他們普遍年輕,距離成熟穩定的產出還需要時間積累。可以說,我們的科幻文學基礎并不雄厚,需要更多像劉慈欣這樣的作者。”
除了儲備不足,科幻文學的IP轉化也有諸多難點,包括劇本改編、視覺呈現、項目開發、資金保障、市場運作、團隊管理等方方面面。從《三體》電影版開發幾經擱置,便能窺見其中的困難。
饒曙光也認為,盡管科幻文學走在了科幻電影的前面,但適合電影改編的文本仍然稀缺,“科幻文學和電影的互動融合發展,需要更多機構共同努力。”他建議有關方面多鼓勵科幻文學、動漫、游戲的創作,只有科幻文化土壤足夠肥沃,才能孕育出更多優秀的科幻電影。
一部優秀的科幻片離不開一支優秀的主創團隊。開心麻花CEO劉洪濤曾表示,他在拍攝《超能一家人》《獨行月球》時遇到的最棘手問題是科幻人才稀缺。“劇本完成后,組建主創團隊成為最大難題,多虧《流浪地球》給科幻電影積累了第一批人才,我們都是在此基礎上繼續前行。”
王姝最關注的問題也是科幻人才稀缺。她表示,編劇、導演、美術設計、概念設計師、特效師等電影工業體系鏈條上的每一個群體,在面對科幻項目時都會出現“本領恐慌”。“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不斷拓寬‘科學與影視融合這條路徑,依托科技界的支持,以跨界融合的方式,讓更多影視行業的工作者了解前沿科技,看到真實的科學場景,理解不同的科學文化,內化之后產出更多優質的科幻電影作品。”
石川則強調了從業人員的創意能力,“電影是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需要擁有兩種能力,一種是技術實現能力,一種是想象力和審美能力。技術層面問題不大,但是如何讓技術人員成為創作者或者視覺藝術家,任重而道遠。”
電影是系統性工程,需要各種優質資源的優化配置,才能提升生產力。“雖然我們的硬件設施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各個環節都缺乏更優秀、更具想象力的專業人才。”饒曙光建議,可以在各類電影節展上設立科幻電影單元,鼓勵科幻電影創作,同時讓科幻電影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特效、故事兩手抓
相較其他類型片,科幻電影成本高、周期長、風險大,投資與回報難成正比,這讓很多投資方望而卻步。未來,國產科幻電影應該走怎樣的發展道路?如何進一步創新?
陳晉認為,“科幻電影需要成熟的產業鏈做支撐,保障影片的工業化水平;此外,要塑造一個可以說服觀眾的宇宙觀,在此基礎上講好本土故事,挖掘本土觀眾的共情點,簡單來說就是特效和故事,兩手都要抓,不能有短板。”
饒曙光表示,中國的科幻電影不能照搬好萊塢模式,而是要基于自身文化基因,堅持講好中國故事,構建真正能夠表達自身文化內核的敘事方式。此外,還應該有更開放的胸懷,在思維層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更大層面的共情共鳴共振。
國產科幻片想要做大做強,還應該學會“兩條腿走路”。饒曙光認為,國產科幻電影應該是多樣化、多元化的,“我們需要更多硬科幻,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化體系進一步完善;同時需要有創意和想象力的軟科幻,帶給觀眾新鮮體驗。”
王姝表示,近年來,我國在科研領域突飛猛進,取得了很多世界前沿的科技成果,創作者應該多了解我國科研進展,從而打開對科技和未來的想象,形成澎湃的創作動力。“科影融合就是把創作者送到科技前沿,再施展他們所擅長的想象力,這樣的想象力才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面向未來的。”
國產科幻的崛起,絕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電影工業制作能力的持續發展,需要更多優秀的創作者投身這個領域,也需要足夠數量的電影作為積累。石川把具有合理產能結構的電影市場,比喻為一座金字塔:頂端的頭部作品需要成千上萬的基石支撐,這些基石就是大量的科幻文學、科幻題材影視劇……“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是夯實這個基礎。”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科技文化的氛圍越來越強,科幻電影的核心受眾將快速拓展。”陳晉認為,《明日戰記》《獨行月球》已經證明了國產科幻片具有一定產業基礎和重工業能力,未來國產科幻將是多形態協同發展,不僅僅是院線電影,小說、電視劇、網絡電影甚至綜藝都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科幻元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科幻、熱愛科幻。在培養科幻土壤的同時,造就更多科幻影視人才,不斷積累本土科幻經驗,最終產出一批講好中國故事且制作精良的國產科幻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