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今年暑期檔,迎來了國產科幻片的一次爆發,《外太空的莫扎特》《獨行月球》《明日戰記》等影片相繼上映,高強特效,震撼人心。值得一提的是,這三部科幻電影的特效制作,基本都由國內視效團隊完成。
從引入海外后期視效制作流程,到參與海外影視項目進行學習,再到獨挑大梁,中國影視視效水平飛速提升,為國產科幻電影創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技術不輸好萊塢 但整體差距仍在
2010年,好萊塢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3D科幻電影《阿凡達》火爆全球,奇觀式3D科幻場景讓中國觀眾大開眼界。彼時,中國的后期視效行業剛剛起步,視效制作公司逐漸參與到國產影視作品的制作流程中,為中國影視視效行業搭建起雛形和框架。
2019年,《流浪地球》“一飛沖天”,被不少觀眾稱為華語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之作”。《流浪地球》的視效團隊大多來自中國,中國企業MORE VFX承接了全片最重要的800多個視效鏡頭。
MORE VFX成立于2007年,從初期廣告視效制作,到2012年進軍電影視效,經過十余年發展,一躍成為國內頂尖的視效制作公司,先后參與了《悟空傳》《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出好戲》《流浪地球》《刺殺小說家》《外太空的莫扎特》《獨行月球》《明日戰記》等影片的視效制作。正在制作中的《流浪地球2》的視效也由該公司操刀。國內如MORE VFX視效水準的制作公司還有不少,Base FX參與過《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系列、《長城》等電影特效制作,與好萊塢著名的影視后期“工業光魔”有著密切合作,多次獲得艾美獎;北京天工異彩影視科技有限公司曾助力《尋龍訣》《悟空傳》等國產大片制作,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天壇獎等知名獎項。
中國影視視效制作水平目前發展到什么程度?業內較為統一的說法是,“好萊塢可以做的,我們都能做!”但“能做”并不代表沒有差距,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中國電影的特效水平雖然還帶有某種手工業、小工業作坊的印記,離美國的大工業還有一定差距,但已能基本滿足科幻電影制作的要求,以及觀眾的觀賞需求。”
MORE VFX聯合創始人、視效制片人蔡猛明確指出差距所在,“一是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化流程——無論是生產分工的細節,還是整個制作流程、技術革新、人才的綜合素質等方面,都要比我們完善先進很多;二是我們的電影工業發展雖然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但是歐美國家基本壟斷了基礎行業軟件和底層技術。”談到如何縮短差距,蔡猛認為,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資金扶持缺一不可。
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視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十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中國科幻電影由此迎來新的發展階段。“科幻十條”及近年來有關部門為刺激行業發展出臺的一系列舉措,在產業政策、財稅減免、金融貸款、產權保護等方面,為科幻電影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持,將推動中國科幻電影產業的長足發展。
“希望這些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給予后期行業更多實質性的扶持。”有視效業人士表示。
高速發展巔峰已過 市場正在慢慢回暖
從初創時的六七個人,到現在三百多人,MORE VFX的發展見證了中國影視視效制作行業的一路變遷。對于中國影視視效行業發展,MORE VFX創始人徐建曾有過總結,“巔峰應該是在2016年、2017年到2018年年初。那時候,大量資本進入,影視劇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視效制作需求量特別大,但從2018年年末開始回縮。”
特效師張力(化名)對此有著切身感受。他曾在資本熱潮涌動時創業,開了一家特效公司,但公司在2022年春節假期后便鮮有訂單、難以為繼,“2018年秋天開始,很多在談預算的項目不了了之,有些項目預算減半,甚至許多在談報價的制作公司突然倒閉。2019年,這個行業少了三分之一的公司,后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大家的處境就更難了,一直沒有真正好轉。”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整個行業陷入困境,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后,常規電影逐漸步入正軌,但重視效的電影因工業化程度要求高、制作周期長、投資巨大等諸多不確定因素,新項目啟動就要慎重很多。因此,項目減少是整個視效行業面臨的問題。”蔡猛說,MORE VFX疫情前和疫情中儲備的幾個大項目,都在正常推進,所以公司的營收一直保持穩定狀態,“頭部公司情況稍好,之前很多小公司要靠行業的頭部或者中部公司發活兒才能正常運轉。但現在頭部和中部公司為了維持自身運營,減少了外包,導致一些小公司拿不到項目,很難堅持下去。”
饒曙光表示,不差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中國電影現在處于非常艱難的特殊時刻,也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調整。“電影人仍要咬緊牙關,要有過緊日子、苦日子的準備。”國家電影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2022年暑期檔票房超過2021年暑期檔總票房(73.81億元)。“繼《流浪地球》后,《獨行月球》再次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給暑期檔電影市場加了一把‘大火。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的活力正在逐步恢復,觀眾仍然對電影,尤其是國產電影不離不棄。人們都說,有好電影就會有觀眾,但關鍵在于如何出更多的好作品,需要我們找到方法論。無論如何,電影是大創意,需要各種優質資源的優化配置,每個環節都不能出現短板。電影管理體制機制的完善和優化是當務之急。”
人才流失嚴重 新人難補缺口
資本退潮和疫情影響的是行業外部環境,大量人才流失則是國內影視視效行業當下面臨的棘手問題。
張力表示,疫情暴發初期,公司的很多員工都出于情懷和熱愛,選擇繼續堅守。但從去年開始,很多游戲公司開始以優厚的待遇挖人,“之前影視特效和游戲特效的工資只相差30%左右,后來差距越來越大,現在游戲特效師的月薪甚至比影視特效師高出兩三倍。自2021年年初開始,很多影視行業的高級特效師紛紛跳槽到游戲公司,甚至還有特效公司老板關閉公司,去游戲公司上班了。”
蔡猛表示,行業大環境不景氣,大量專業人才流向其他行業成為不爭事實,與此同時,新人也難以補足人才缺口。“即便是專業院校培養的影視視效人才,入職MORE VFX后,也要經過兩到三年的學習磨煉,才能勝任工作。” MORE VFX 2019年成立了教育公司,希望通過線上線下培訓,培養更多符合行業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受疫情影響這三年,培訓開展得并不是很好,目前電影視效行業在薪資待遇等方面,都欠缺競爭力,很多專業院校的畢業生也不愿意進這個行業。”為了解決人才流失問題,MORE VFX采取了薪酬激勵、與專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等一系列舉措,“國內影視作品對于視效的需求越來越大,市場也在逐漸回暖。市場環境好了,人才自然回流。”
饒曙光認為,對科幻電影來說,最重要、最關鍵的是人才——不僅僅是創作領域的,還包括電影工業化流程相關的各工種。“科幻電影需要完善的電影工業作為支撐,同時,科幻電影的發展也可以反過來促進電影工業體系布局,從實踐、實操層面培育更多人才。電影教育方面,也要在一定范圍內向培養科幻電影人才傾斜,開辟有效的通道,促使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投身科幻電影的創作生產。與此同時,還要想方設法促進文學界、游戲界與電影界實現人才聯動,更好地整合資源。”
虛擬拍攝成趨勢 抓住機遇有望國際領先
8月16日,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科幻主題論壇在北京首鋼園舉辦。論壇以“科影融合:虛擬制片技術發展前瞻”為主題,邀請國內虛擬拍攝技術行業專家、電影導演等業界人士共同探討,展望未來影視工業的發展方向。
《流浪地球》制片人、編劇龔格爾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提到了“虛擬拍攝”,他表示新的流程正在對電影創作產生新的影響,科幻片是技術和流程創新的前沿影片類型,“《流浪地球2》全程虛擬拍攝、預拍攝,讓創作團隊先了解影片的大致內容、風格,現場拍攝時可以更從容。”
虛擬拍攝同樣是MORE VFX正在實踐和精進的領域。蔡猛介紹,虛擬拍攝有利于前期預演,傳統的預演是導演先畫出分鏡,視效部門在分鏡的基礎上做預演鏡頭,導演通過后,再剪輯成預演視頻。采用虛擬拍攝,相當于導演、攝影、美術、視效、動作指導、制片等主創部門,在開拍前將特別重要的視效類或者現場實拍階段無法實現的段落,在虛擬的環境和場景里提前演練一遍。“等到現場實際拍攝時,大家就會更準確地執行拍攝方案,甚至預判可能遇到的突發情況。在創作層面,這是一套更完善的流程。”
蔡猛表示,目前國內影視視效行業仍在追隨國外的步伐,不管是制作技術,還是流程,仍是國外引領,但“虛擬拍攝”是最有希望與國外比拼的領域,“在這個領域,目前國內外基本處于同時起步狀態,就看誰能搶占先機。”
北京天工異彩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常洪松,去年也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論壇上表示,近兩年以虛擬拍攝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化制作技術突飛猛進,他也期待虛擬制片能取代數字化制片,引領新的階段。“從本質上來說,虛擬拍攝就是把特效前置到開機以前。它帶來的最大挑戰不是制片流程的改變,而是‘逼著導演要在開機前明確所有的創意,并制作完成。”常洪松認為,新技術帶來的變革也會推動行業人才的更迭,將來一定會有更多具有創造力、想象力的年輕導演涌現,因為他們可以充分接納新流程、新技術,“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當然,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依然要以服務故事為第一要務。”
所有技術層面的創新,最終還是要落地在內容端。凡影咨詢發布的科幻電影研究報告曾提出:想生產一部好的科幻片,需要三個成功要素——一是好故事,二是工業標準,三是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內核。在這其中,文化內核屬于最底層的構建。凡影咨詢創始合伙人李湛認為,未來無論是科幻電影,抑或是其他高成本大片制作,都需要成熟的工業體系支撐。中國電影產業已進入深耕細作階段,只有依靠專業的工業體系,創作弘揚中國優秀文化的優質內容,才能抓住機會,吸引更多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