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琦 孫鵬



摘要:文章首先對時延模型、遷移調度模型進行了說明,指出應以延時調整系數、網絡架構還有流表耗時為落腳點,對通信代價模型進行建立,由此確定通信代價約束以及最終目標。其次圍繞SDN流表調度展開了討論,強調以通信代價模型為依托,在對網絡架構進行動態遷移的前提下,結合路徑請求量對累計總效用、平均時延進行計算,基于信道負載完成動態調整工作。最后對仿真實驗過程與結果進行了討論,指出對該方法加以運用,可將控制器數量對時延產生影響降至最低,確保網絡負載始終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
關鍵詞:光傳送網;動態遷移;SDN調度;時延優化
一、引言
與傳統網絡相比,SDN調度在動態性方面的表現更加突出,如何保證SDN性能和云計算、大數據所提出需求相符,自然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有學者指出應根據SDN特征,制定相應的動態遷移策略,通過對時延加以控制的方式,使SDN優勢得到更加充分地發揮,這便是本文所討論的主要內容,相關人員應對此有所了解。
二、研究背景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數據量呈井噴式增長,對海量數據進行劃分與聚合的情況變得十分常見,加之移動互聯、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均對網絡即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P網絡所能發揮作用變得十分有限[1]。在此背景下,將傳統網絡所具有靜態特性徹底打破的SDN開始為越來越多人所熟知,作為有別于常規網絡架構的全新網絡架構,SDN的特點是將控制器作為內核,通過調度域內現有交換機的方式,使網絡資源、數據信息得到全面且準確的傳遞,與常規網絡架構相比,其優勢主要體現在開放性、擴展性兩方面,現已逐漸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事實證明,對SDN加以運用,可確保數據傳輸、控制層得到有效分離,在提高資源調度操作所具有靈活度的前提下,為先進技術的推廣還有應用提供支持[2]。但也要了解一點,即:作為全新網絡架構,SDN被提出并得到運用的時間較短,目前,在流表部署調度、控制器部署調度等方面仍有不足存在[3]。一旦調度策略出現疏忽或是失誤,就會致使網絡時延大幅增加,不僅會造成擴展性下降、負載失衡的情況,還會給網絡性能帶來負面影響。鑒于此,各國學者紛紛選擇將如何有效控制網絡時延作為主要課題展開研究,希望能夠憑借自身的力量,使網絡時延的情況得到有效解決。
本文選擇以負載、時延為切入點,以目標約束為前提,綜合考慮流表調度、SDN控制器還有交換機等因素,提出可使網絡調度能力得到顯著改善的動態遷移策略,通過對比該方法和k-median的方式,對該方法在提升SDN性能方面的作用進行直接展示,供相關人員參考。
三、建立相關模型
(一)時延模型
為保證SDN時延得到有力控制,相關人員決定以SDN網絡為落腳點,針對其通信代價對模型進行建立。將模型輸入參數設成{G(S,L),M,V,T,λ},上述參數所描述內容均有所不同,其中,G(S,L)將SDN網絡與連通圖畫上等號,S代表網絡交換機,而L代表網絡鏈路。M所描述內容為控制框架。V所描述內容為數據實際流速。T所描述內容為流表單位消耗時長。λ所描述內容是時延對應調整系數。若以域分布情況為依據,可利用以下公式對控制器進行表示:
(1)
在該公式中,mi指代元素M,可理解為i層所包含控制器實際數量。cij指代i層所包含控制器j。由此可見,可能被cij所影響的網絡為Gij(Sij,Lij)。以控制器j給交換機所產生影響為依據,對交換機實際映射情況加以確定,即sij∈{0,1}。如果cij能夠控制交換機l,則代表si1j=1,若cij無法控制交換機l,則代表si1j=0。以交換機l實際部署情況為依據,對控制器當前映射情況加以確定,即csi1j∈{0,1}。若csi1j∈{0,1}位于l上,則說明csi1j=1,如果csi1j∈{0,1}沒有被部署在l上,則說明csi1j=1。從控制器的角度來看,數據與隊列高度相似,其中,作為隊列元素的vi,其所描述內容為即將到來的數據i,考慮到控制器針對數據所進行一系列操作,通常包括服務時間還有等待時間兩部分,因此,除特殊情況外,均可利用下列公式對數據流表實際操作時長的平均值進行計算:
(2)
在上述公式中,是指操作速度平均值。Ns是指總數據流。是指平均數據流,通常滿足。
由此可見,對單位數據流表對應操作時長的平均值進行計算,可運用以下公式:
(3)
考慮到網絡所累計總通信代價,通常包括數據流、控制器兩部分,因此,相關人員決定用以下公式對輸入參數進行表示:
(4)
在該公式中,tik代表最優工況下,各交換機間所存在傳遞時延。代表控制器、交換機對計算數據進行傳遞所累計總時延。代表計算控制器對數據進行操作所累積總時延,對應調整系數的取值為0~1。而以累計通信代價視為最終目標的關鍵是要對P最小值加以確定,在此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注意兩點要求,一是限定控制器、交換器對應映射關系,二是確保控制器數量為逐層減少。在本項目中,相關人員共設定了以下三個約束條件:首先是交換機l對應cij取值不得超出層數范圍。其次是框架所包含控制器總數、各層數量均應當符合要求。最后是cij所對應交換機數量為一臺。
(二)遷移調度模型
SDN網絡傳送數據期間,交換機、控制器對應映射關系會給數據時延帶來一定的影響。若網絡架構所包含li交換機、lj交換機互為鄰域,li將數據傳遞至lj后,lj往往會以緩沖為依據驗證數據流表,隨后,再向控制器提供相應輸入包,而控制器的任務是以網絡情況、輸入包情況為依據,盡快對轉發策略進行確定,與此同時,將數據封裝在對應的流表內。li所發出數據,通常會先到達控制器cm,由控制器負責對數據進行封裝,再將封裝所得數據流表作為依據,完成規劃轉發策略的工作。若研究表明,直接將數據流表轉發到鄰域需要付出較大代價,則可選擇現將數據流表轉發給其他的域內交換機lm,待數據流表順利通過驗證,由該交換機將數據發送給lj,隨后,lj便可驗證所接收數據,根據驗證結論判斷是否需要通過發送通知的方式告知控制器cn[4]。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先確定成功,控制器才能對數據進行相應的處理。以傳輸數據的流程為依據,用下列公式描述li對應路徑請求量:
(5)
在上述公式中,L(i,j)代表li將數據傳遞給lj的過程中自身路徑請求量。代表cm所涉及交換機請求量。代表非cm所涉及交換機請求量。除特殊情況外,均可根據qim對cm實際負載進行確定,在此基礎上,對cm處理時間的平均值加以確定,即:
(6)
在該公式中,Rm代表cm實際容量。N代表網絡節點總數。結合tm公式不難看出,節點總數、控制器處理效率均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網絡時延,要想在控制網絡時延的前提下,使網絡均衡得到增強,關鍵是要先確定li對cm加以利用的情況,再通過由點及面的方式,獲得可被用來對控制器累計總效用進行計算的公式:
(7)
在上述公式中,Ztotal代表網絡現有控制器對應累計總效用,rim代表資源利用率。該公式所傳遞信息為控制器負載和Ztotal的關系是正相關,用此可見,一般情況下,只需對動態遷移加以運用,便可使網絡累計效用得到有效調節,換言之,動態遷移的本質是重構交換機、控制器,這點需要有所了解。
四、SDN流表調度
在下發數據流表期間,通常需要對信道負載情況引起重視,現階段,對負載飽和度進行計算的方程組如下:
(8)
在該方程組中,fc代表計算所得控制信道負載值。fd代表計算所得數據信道的負載值。wc、wd均代表信道的加權值。f(·)代表飽和度。眾所周知,信道誕生并長期存在的關鍵是有物理鏈路提供支持,基于鏈路、網絡節點對節點集、鏈路集進行構造,其現實意義有目共睹。在對特定節點間跳數最小值加以確定后,便可著手對最短路徑進行計算,同時對節點聚集度進行定義,這表明,節點聚集度與最短路徑間的關系為負相關,即:節點聚集度會隨著路徑的縮短而增大,節點也會變得更加集中,此時,聚集中心附近信道加權較其他信道更大。隨后,相關人員便可根據飽和度函數及其他公式,對fc和fd之比進行計算,根據計算所得比值,對實際負載進行判斷,真正做到依托動態遷移對流表進行及時且科學的調整[5]。在傳統認知中,基于多域場合對數據進行傳遞,前提是要先在域內對數據進行數次傳遞,再通過邊緣交換機對數據進行鄰域傳遞。實際應用情況表明,該方法所用到流表請求相對復雜,極易出現時延不必要增加的情況,鑒于此,相關人員指出可在負載相對均衡的前提下,基于控制器對流表進行直接傳遞,待形成相應高速鏈路后,再通過各域所安裝控制器、交換機,完成后續傳遞工作,如圖1所示:
在圖1中,虛線即為本文所提出的全新調度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由交換機li負責將數據發送至對應cm,順利接收數據后,cm便可著手對數據進行封裝,將經過封裝處理的數據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傳送給其他的域內交換機,另一部分傳送給cn。事實證明,用該方法替代傳統方法,可使下發流表的次數、運用控制器的頻率得到控制,SDN時延自然能夠得到顯著降低,其現實意義有目共睹。
五、結果分析
在本項目中,相關人員計劃依托networkx打造仿真環境,同時對Python算法加以運用,在此基礎上,網絡拓撲進行構建。拓撲節點總數為100,鏈路總數為186,數據包在128B~2048B之間,節點度平均值為2.4,數據發送率在100M左右,流表請求包對應參數為128B。在實驗開展期間,為保證所模擬信道狀態最大程度接近真實狀態,相關人員決定隨機生成100~1000間的傳遞數據,在此基礎上,確定源地址以及隨機地址,SDN對應控制網絡包括底層、中間層還有頂層,其中,底層為單域,域數量是1,中間層為多域,域數量是2,頂層同樣為多域,域數量是6。
考慮到網絡通信代價源于數據流、控制器轉發,而時延調整系數的作用,主要是對上述時間代價所存在關系進行平衡,相關人員決定先分析通信代價、時延調整系數的關系,通過更改調整系數的方式,使通信代價得到累計。實驗結果表明,初期通信代價、系數的關系為負相關,在系數取值為0.54時,通信代價達到最小值,在此之后,二者的關系將由負相關變為正相關。此外,控制器、交換機均會給通信代價產生影響,針對以上因素,相關人員決定通過動態遷移調度的方式,對控制器、交換機所處位置進行改變,由此達到調整域分配的目的。
調度策略所存在差異,通常會使網絡控制器形成差異,系統時延也會受到影響。鑒于此,相關人員指出應通過仿真的方式,深入分析控制器、時延的關系,增加控制器數量,基于k-median進行對比分析,現將分析所得出結果歸納如下:隨著控制器的增加,k-median時延持續下降,控制器數量越少,時延降速越快,待控制器減少到一定數量,降速將有所放緩。若對上文所介紹方法加以使用,則控制器數量變更給時延曲線平穩性所產生影響并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上述方法將通信時延單價視為最終調度目標,在此基礎上,以動態遷移策略為依托,真正做到結合多域場景負載,依托控制器對數據流表進行直接發送,從根本上解決了邊緣節點發送所存在問題,在節約處理數據、傳遞數據所花費時間的前提下,將控制器數量給SDN時延所產生影響降至最低。另外,該方法還要對部署控制器加以運用,無論是運行成本、還是網絡復雜程度,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對系統時延、數據量關系進行驗證的方法,主要是更改SDN信道負載,現將實驗結果歸納如下:信道負載與數據量的關系為正相關,與此同時,系統時延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提升。本文所討論方法在增速、時延方面的表現更加理想,這是因為該方法具有良好的負載均衡,加之流表所依托發送方式為控制器發送,通常不會出現過度依賴數據信號或是類似情況。
六、結束語
綜上,出于對光傳送網在SDN調度方面所表現出動態性能加以改善,使網絡時延得到有力控制的考慮,相關人員選擇將通信代價作為最終目標,對切實可行的遷移策略進行制定。通過仿真分析的方式,對通信代價最小時調整系數的具體數值加以確定,隨后,圍繞輸入數據量、控制器數量與系統時延所存在關聯展開討論,同時對負載差異、動態遷移相關性進行分析,最終得出以下結論:本文所討論方法,一方面可使域內數據傳遞量、傳遞頻率得到有力控制,確保SDN時延維持在較為理想的狀態,另一方面可依托動態遷移對網絡所表現出負載均衡度進行提高,為日后擴展SDN網絡等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趙夢琦? ? 61623部隊
孫鵬? ? 31411部隊
參? 考? 文? 獻
[1]唐雄燕,王海軍,楊宏博,等.面向專線業務的光傳送網(OTN)關鍵技術及應用[J].電信科學,2020,36(7):8.
[2]李藝,唐宏,馬樞清,等.軟件定義網絡中基于分段路由的多路徑調度算法[J].計算機應用研究,2021,38(5):6.
[3]劉振鵬,任少松,李明,等.軟件定義網絡的數據中心動態流量調度方案[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21,51(3):8.
[4]王濤,陳鴻昶.基于多維異構特征與反饋感知調度的SDN內生安全控制平面[J].電子學報,2021,49(6):8.
[5]蘇建忠,張華宇,朱海龍,等.結合SDN控制器的TSN周期性帶寬預留值計算方法[J].通信學報,2021,4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