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格 張靜
【摘要】調查研究是獲得全面、詳實、真實一手資料的重要途徑,也是制定舉措、開展工作的必要前提。做好“調”與“研”、練好基本功,才能切實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出更行之有效的決策和行動。在推進調研工作時,黨員干部要敢于發問敢于質疑,更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針對性的調研方法。對發現問題要分步分階段解決,及時建立問題臺賬,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解決方案,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水平。更要積累有效經驗和做法,及時總結并轉化為群眾工作方法和抓落實的能力。
【關鍵詞】黨員干部? 求真務實? 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D26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8.012
黨員干部調研時要深入挖掘有效經驗和做法,及時總結并轉化為群眾工作方法和抓落實的能力,更要提升自我找問題、解難題的水平,在實踐中善于“望聞問切”,“望”臉色,“聞”民情,問“難處”,“切”要害,精準發力,做到一針見血、有的放矢。
劃清“三個”底線,推動“骨健筋強”
調查是獲得全面、詳實、真實一手資料的重要途徑。“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黨員干部“六種能力”強不強,需要在櫛風沐雨的實踐中檢驗,需要靠調查研究得來的真本領、硬功夫呈現。
不做“官老爺”,不去“找模板”,在調研中“腳下沾泥”。時代在變,事物在變,新矛盾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學習從不能有一勞永逸的思想。調查研究作為理論和實踐的橋梁,是掌握第一手資料的不二法門,黨員干部不應滿足于掌握“二手”“三手”材料。“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深入基層、不深入群眾,思想、方法、政策、措施就有了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風險,甚至有“跌大跟頭”的風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黨員干部在調研中要腳踏實地、真抓實干,這樣才能“通變思深,以微知著”,練就頂住問題的“狂風”,扛住挑戰的“暴雨”之本領,最終實現有效掌控局勢,靈活應變,化解危機。
不怕“尷尬事”,不做“花架子”,在調研中“強筋壯骨”。在群眾工作中注入感情,讓言中有“度”。少數黨員干部在調研工作中或許會面臨著“聽不懂”“說不清”的問題;存在不熟悉群眾的語言、同群眾打交道態度生硬,缺少辦法的不足;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出現情況不了解、政策不掌握等“尷尬事”“難堪事”。面對以上問題,黨員干部要有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思想準備和實踐行動,積極發揚“釘釘子”精神,在一錘一錘的敲擊聲中,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把調研工作做扎實,把情況搞清楚,把事情一件一件辦好。突出調研重點,讓行中有法。調查具有多樣性,研究領域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始終要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從物到感覺、思想的認識路線,一切結論應產生于調查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毛澤東同志指出:“要自己當記錄員,把調查的結果記下來,假手于人是不行的。”調查研究期間,不能滿足于看紙上的報告,聽口頭的匯報,走馬看花,不求甚解。要熟悉掌握并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調查方法,例如:解剖麻雀式的調查、針對突出問題采取專題性臨時調查、對于一些重大問題采取詳盡且系統的大規模調查、對于典型案例進行深層次調查等。更要在調查研究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學會“彈鋼琴”,要以調研能力為基本,在群眾工作中善作決策,及時構建大廈“框架”。在察看實情、獲得真知、綜合分析的前提下,才能收到實效,穩固“框架”。科學分析原委,讓落葉歸根。調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也是開啟“大門”的“金鑰匙”。黨員干部遇到問題時往往手足無措,不知從何下手。這個時候黨員干部就需要深入鄉村社區、企業園區、基層群眾中走訪調查以摸清實情、找準問題,從而“對癥下藥”,尋求破解之道,力爭把自己和工作擺到中心大局中“打算盤”“彈鋼琴”,做到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是基礎,研究是關鍵,黨員干部要把掌握的客觀事實和具體數據對照實際情況進行客觀、科學地分析,注重刨根問底、追本溯源、理清脈絡和找準對策,力求“精準把脈”,避免“隔靴搔癢”。
不當“老好人”,勇開“頂風船”,在調研中“砥礪情懷”。調研工作需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在調研中不斷尋求問題的最優解,同時也要在調研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明確下一輪調研的方向。如此循環往復,才能使調研、學習相得益彰、更進一步。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黨員干部在調研實踐中需要不斷打磨本領,砥礪情懷,絕不做缺乏擔當、唯唯諾諾的“木頭人”,更不做只會走經典路線,欣賞“盆景”的“稻草人”。要敢于發問、敢于質疑,不斷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握事物內在的規律性,作出更有利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更切實可行的決策和行動。
樹立“三真”作風,堅持“入山問樵”
調查是獲得全面、詳實、真實一手資料的重要途徑,研究是制定舉措、開展工作的必要前提,做好“調”與“研”、練好基本功,才能切實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真情實意”深入基層,“去偽存真”把脈問診。毛澤東同志曾提出“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調查研究搞“嫌貧愛富”調研,走“規定路線”看“盆景”,嚴重影響調查研究的成果,也令調查研究失去了原本的意義。黨員干部要擺正心態、放下架子、扔掉面子、撲下身子,將“坐在車上轉,隔著玻璃看”轉變為“腳上沾滿泥,一線察民情”,用真情實意廣“調”精“研”。“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調查時既要從聽匯報中掌握整體情況和重要問題,又要到現場親自看發展現狀了解實際情況;既要傾聽基層干部工作困難,又要深入了解群眾所憂所盼,要沉心靜氣地進行分類整理,通過對比分析、思考討論、科學取舍,篩除材料中的“水分”,獲得真正的一手“干貨”。
“真才實學”全面分析,“真憑實據”靶向治療。調查研究貴在求“真”求“實”,要及時掌握黨的大政方針,做好“吃透上情”和“摸清下情”的加法,確保調查研究不走偏。在調查研究中掌握大量、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并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分析,抓住問題癥結,看清問題本質,從而對癥下藥、靶向治療,推動工作落實。以真才實學真“調”準“研”。調查要做到“真”才能出效果,決不能聲勢浩大地聽一聽“模板匯報”、看一看“亮點工程”、走一走“經典路線”就鳴鑼收兵。要真查情況、真抓問題,把“真”和“實”的作風發揚在調查研究中。真調查發現真問題,要瞄準真問題做好研究工作。“識天宜聽風,臨流須觀瀾。”以問題為導向,找準研究方向,開好專題研討會,為切實解決問題、促進發展、樹立典型制定好方案措施,讓調查有后續、有結果、有成效。
“真刀真槍”練就本領,“真知灼見”決策參考。調查研究要以“真刀真槍”深“調”深“研”。“涉深水者得蛟龍。”調查研究要深入才能找到病灶、瓶頸,才能做到靶向發力。深入調研首先要保證時間充足,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就難以做到“深調研”,一次基層走訪、現場查勘,了解到的只是問題表象,想要找準問題“大動脈”,就要多花時間、多查多看。其次調研功夫要下足,時間保證只是前提,要讓花費的時間有價值、有實效,切不可一得自矜、淺嘗輒止。深入調查后更需深入研究來確保“藥到病除”。
掌握“三字”流程,善于“望聞問切”
黨員干部在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時,要“望”群眾臉色,善于讀懂群眾“小心思”,從群眾的喜怒哀樂中找問題、尋方向、摸實情、解難題。
“聞”民情:從群眾的呼聲里尋方向,匯集民意。黨員干部要帶好實踐“路線圖”,腳下有力量,行動有目標。充分運用網絡和新媒體,借助互聯網平臺收集民意、匯聚民智。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化解民憂,多進社區轉一轉、多下田地嘮一嘮、多到街巷逛一逛,通過自己雙腿走、兩耳聽、雙目看,躬身獲取第一手調研材料,了解群眾的工作生活實際,用心傾聽和解決民生訴求。
“問”難處:從群眾的難點處找入口,透徹研究。調研中要主動去問,要問到群眾心坎里,找到群眾的堵點、難點和痛點,深入分析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在“問”中找到調研的方向和側重,在“問”中了解群眾的訴求和愿景,在“問”中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聚焦“直面問題”,做基層工作的“優等生”。
“切”要害:從問題的癥結處尋出路,對癥下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黨員干部要通過提升深入調查研究、科學研判決策、勇于改革攻堅、不懼危機沖突、深入基層群眾、狠抓工作落實這六個方面的能力,不斷增強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學會找到問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持續在實踐中檢視“六種能力”,在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真正成為基層工作中的“多面手”。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只有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以問題為“靶心”開展調查,以問題為“磨心”研究路子和對策,才能做到一針見血、有的放矢。黨員干部在開展調研工作時應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對于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要實行分步分階段解決,及時建立問題臺賬,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解決措施,把經常化調查與透徹化研究結合起來,讓調查研究不是只調查不研究,只研究不落實。在調查研究工作中提高工作本領、錘煉工作作風、踐行青春使命。
(本文系2022年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河北省2022年新文科研究改革實踐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2022CXTD06、2021GJXWK035)
責 編∕包 鈺(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