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指游戲是一種手做動作、口念兒歌、眼睛觀察的操作性游戲,不僅能幫助教師銜接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且還有助于小班幼兒記憶力、協(xié)調能力、表達能力等的發(fā)展。文章通過論述手指游戲的研究背景,分析手指游戲與幼兒園各種活動融合的意義,提出手指游戲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的運用策略,以期提高幼兒教學活動質量。
【關鍵詞】手指游戲;小班幼兒;幼兒教育
作者簡介:楊佳宇(1998—),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三和幼兒園。
手指游戲來自日常生活,與幼兒的已有經驗相關,備受幼兒的喜歡。筆者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幼兒在進行手指游戲時,對手指謠的內容記憶深刻準確,對手指動作充滿興趣,節(jié)奏感強,手、口、眼、腦能夠協(xié)調并用。因此,筆者通過幾種研究方法對手指游戲展開了探究,分析手指游戲對小班幼兒的教育價值并提出具體的實施策略。
一、研究背景
(一)問題起源
筆者在H市K幼兒園的兩個小班進行比較觀察,發(fā)現(xiàn)這兩個由不同的教師帶領的班級教學方式不同,教學效果也不同。K幼兒園有晨誦兒歌的特色,每一個星期都會教給幼兒一首新的兒歌。在教授兒歌的過程中,這兩個班的老師都會先向幼兒講解兒歌的大意,讓幼兒初步掌握兒歌的情感,但是接下來所使用的朗讀方式卻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一個老師選擇的是用鈴鼓打節(jié)奏的方式,帶領幼兒跟隨節(jié)奏來誦讀兒歌。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幫助幼兒鍛煉節(jié)奏感以及語感,有所欠缺的地方在于有的幼兒在聽老師打鈴鼓的過程中容易走神,跟不上鈴鼓的節(jié)奏,不知道該怎么唱。而另一位老師采用的是將兒歌的內容與手指游戲相結合的方式,邊用手指表演邊講解兒歌內容。幼兒對此很感興趣,紛紛跟著教師學習手指動作,對歌詞的記憶也更深刻了。此外,該班幼兒在課后一些零碎的時間也常常主動與同伴一起邊做手指游戲邊唱兒歌。
(二)研究現(xiàn)狀
陳鶴琴先生曾經說:“幼兒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在當今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大背景之下,游戲越來越受到幼兒教師的重視,尤其是手指游戲。手指游戲因為簡單和有趣深深吸引著幼兒,對兒童各方面的發(fā)展大有助益。
任麗娜(2011)在其文章中將手指游戲對小班幼兒的教育價值總結為穩(wěn)定幼兒入園情緒、培養(yǎng)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幼兒小肌肉動作的靈活性、提升幼兒數(shù)學邏輯思維的能力、培養(yǎng)幼兒交往合作能力這五大部分[1];劉雪梅(2015)在其文章中側重從教育學、心理學和生物學方面研究手指游戲對幼兒成長和發(fā)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手指游戲能促進幼兒的智力開發(fā)、智能多元化發(fā)展、大腦和手部肌肉的發(fā)育[2];胡巍(2016)則在其文章中重點分析了手指游戲在一日活動過渡環(huán)節(jié)(包括進餐前、教學活動開始前等)中的運用[3];等等。
(三)研究方法
1.文獻法
筆者主要在中國知網進行相關文獻的查找,以“手指游戲的教育”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中進行搜索,共有一百多條結果,縮小關鍵詞后出現(xiàn)了三十余條結果。在查看、分析之后,筆者選擇了十篇文獻進行參考,如任麗娜的《淺談手指游戲對小班幼兒的教育價值》等。
2.觀察法
筆者主要采用的是非參與式觀察方法,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觀察幼兒對手指游戲的興趣、接受能力,以及手指游戲對小班幼兒的作用和影響,并進行記錄和
分析。
3.調查訪問法
筆者通過與一線老師對話交談(詢問手指游戲在教學活動中的使用時間段、頻率以及教師對手指游戲的態(tài)度等),了解當前手指游戲在小班教學活動中的具體運用情況。
4.談話法
筆者與小班幼兒進行交流,通過提問(比如喜不喜歡手指游戲,愿不愿意參與手指游戲等)了解幼兒對手指游戲的態(tài)度。
二、手指游戲與幼兒園各種活動融合的意義
(一)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時間
幼兒在園一天的生活總是會有很多零碎的時間,比如午餐前后的時間、盥洗時排隊的時間等。這些時間段幼兒的自制力往往比較薄弱,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識,喜歡東張西望,常和身旁的小朋友打鬧。如果教師放任幼兒,既容易出現(xiàn)紀律上的問題,又會造成時間的隱性浪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行動和過渡環(huán)節(jié),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xiàn)象”。而教師利用零碎時間進行手指游戲可以避免幼兒消極等待。手指游戲不需要準備道具,可以隨時隨地就做,而且可以起到穩(wěn)定幼兒情緒、集中幼兒注意力的作用。
(二)可以使幼兒掌握一些知識或技能
在集體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使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手指游戲來進行活動的導入,既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能使幼兒初步掌握一些教學內容。此外,在一些日常活動中,教師通過輕松有趣、簡單可操作的手指游戲可以讓幼兒掌握一些生活技巧,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4]。
(三)能使幼兒將手腦結合起來
幼兒的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但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手腦并用,專注于當下的活動。在教育過程中讓幼兒將手腦結合,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而手指游戲就可以讓幼兒較為輕松地實現(xiàn)手腦并用,因為游戲過程中幼兒不會被游戲工具分散注意力,只能專注于自己的手指動作,而且要用心聽教師的口令才能保證手指動作不出錯。
由此可知,手指游戲具有比較高的教育價值。但是在觀察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老師大多時候只是把手指游戲作為一種課間小游戲來活躍課間的氛圍,并沒有充分發(fā)揮手指游戲在教育活動中的價值。對此,筆者提出以下五點運用策略,以期提升手指游戲的運用水平。
三、手指游戲在教育活動中的運用
(一)利用手指游戲進行常識教育
手指游戲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必要的生活常識的教育方面,尤其是衛(wèi)生常識。因此,教師可以借手指游戲對幼兒進行常識教育。比如通過手指謠《小手拍拍》開展手指游戲,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身體。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教師帶領幼兒一起拍手)
食指伸出來(指導幼兒伸出食指)
耳朵在哪里(用一種疑惑夸張的語氣去問幼兒)
耳朵在這里(指導幼兒用手指著自己的耳朵)
教師可將歌謠中的“耳朵”換成眼睛、鼻子、嘴巴,或者腦袋、膝蓋等,引導幼兒在游戲中認識自己的身體。
教師還可以通過刷牙的手指游戲,告訴幼兒“上面的牙齒要往下刷,下面的牙齒要往上刷,要早晨刷、晚上刷,才能沒蛀牙”,從而使讓幼兒養(yǎng)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另外還可以利用關于穿衣、疊衣、吃飯等的手指游戲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手指謠很多來自生活常識,教師將其融合到手指游戲中,能讓幼兒在游戲中記憶生活常識,從而養(yǎng)成一定的生活習慣。
(二)利用手指游戲發(fā)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師可利用手指游戲發(fā)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因為手指謠中的語言很豐富,往往含有大量的疊詞、動詞、形容詞等,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有所幫助[5]。教師在進行手指游戲的時候,可以根據(jù)手指謠的語言對其進行分類,比如擬聲詞類、疊詞類、色彩詞匯類等,再教授給幼兒。比如可以選擇下面這首手指謠幫助幼兒學習一些擬聲詞。
時鐘說: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剪刀說:咔嚓,咔嚓,咔嚓,咔嚓;
榔頭說:叮當,叮當,叮當,叮當;
……
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將手指游戲與角色扮演相結合。小班的幼兒愛模仿、愛表演,筆者在觀察的過程中看到有位老師將手指游戲與角色扮演相結合,取得了很不錯的教學效果。該教師先帶領幼兒完成手指游戲,之后讓幼兒扮演自己的手指,即用身體模仿手指的動作,比如用彎腰模仿彎手指的動作,用伸懶腰模仿手指伸出的動作,等等。教師示范之后,讓幼兒自己發(fā)揮、表演,幼兒都很感興趣,一邊口念兒歌,一邊用身體做動作。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沉浸在角色扮演之中,沉浸在老師為他們構建的童話世界之中,體會到了游戲的快樂,也學習到了一些動作口令的表達方式,從而發(fā)展了口語表達能力。
(三)利用手指游戲發(fā)展幼兒的社交能力
創(chuàng)設能使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的環(huán)境是發(fā)展幼兒社交能力的關鍵。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他們剛接觸集體生活,可能還不善于與人交流,教師可利用手指游戲促進幼兒交流。教師可利用一些利于交流或者能夠讓幼兒互相合作的手指謠[6],比如《拉大鋸,扯大鋸》和《炒黃豆》。筆者不止一次看到,在排隊、自主游戲等時間段內某班幼兒兩兩相對,一邊口念這兩首手指謠,一邊用手指互相做游戲。據(jù)該班教師說,這并不是教師教的手指游戲,是幼兒根據(jù)這兩首手指謠自創(chuàng)的游戲,幼兒常常玩得很投入,還能在游戲中收獲友誼。此外,手指游戲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暫時忘記與家人分離的焦慮情緒,投入集體活動中,積極與別人交往。由此可見,教師可以充分選擇一些適合幼兒互相交流的手指游戲,引導幼兒在游戲中交朋友、收獲友誼,從而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
(四)利用手指游戲發(fā)展幼兒的數(shù)理邏輯能力
手指謠中有些內容是關于數(shù)數(shù)的,比如《猴子蕩秋千》,這首手指謠中除了猴子的數(shù)量有變化,其他內容都是重復的。在進行手指游戲時,幼兒要能及時地反應接下來猴子數(shù)量的變化,順利用手指做出表示相應的數(shù)字的動作。教師可以利用此類游戲,讓幼兒在進行手指游戲的過程中形成對數(shù)量的認知。除了認識數(shù)字、學會數(shù)數(shù),此類游戲還可以發(fā)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思考一些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并用手指做出來,從而發(fā)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將手指游戲與繪畫、音樂等相結合,提升幼兒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之前,筆者發(fā)現(xiàn)幼兒喜歡在手掌上畫畫,或者在手指頭上涂上水彩筆顏色,再將其印到紙上,因此產生了將手指游戲和手指畫結合的想法。筆者自編了一首手指謠《小手小手印顏色》,如下。
食指印來做腦袋,
拇指印來做身體,
再畫四肢和五官。
之后,筆者引導幼兒邊唱這首歌謠,邊根據(jù)內容在手指上畫出一個小人的樣子。筆者還鼓勵幼兒自主創(chuàng)新,豐富手指畫的內容,并嘗試自編兒歌或者自編有趣的手指故事[7]。如此既可以讓幼兒玩得開心,又能讓幼兒從中受益,發(fā)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想象力,提升幼兒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手指游戲本來就是可以伴隨著音樂來進行的。教師在進行手指游戲教學的時候可以加入音樂,讓幼兒伴隨著音樂旋律有節(jié)奏地比畫手指、唱兒歌。當然,也可以在教授兒歌的時候加入手指的動作,使歌曲的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將歌曲與手指游戲相結合,可以使幼兒提升審美創(chuàng)造力。如果有條件,教師還可以讓幼兒表演“手影戲”,準備幕布、燈光等道具,讓幼兒在幕布的后面隨著音樂不斷變化手指動作,可以讓幼兒自由發(fā)揮,表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從而使幼兒感受到美,學會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總之,筆者相信,手指游戲對于豐富幼兒的生活常識,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社交能力、數(shù)理邏輯能力,讓幼兒學會表現(xiàn)美具有積極的作用。將手指游戲與教學活動進行結合,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要記住,手指游戲是幼兒自己對生活經驗的感受與表達,教師應該將手指游戲的價值意義傳達給家長,讓家長在家中也創(chuàng)造出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與孩子共同進行手指游戲,利用手指游戲對孩子進行培養(yǎng),實現(xiàn)家園共育。
【參考文獻】
[1]任麗娜.淺談手指游戲對小班幼兒的教育價值[J].才智,2011(27):279.
[2]劉雪梅.探究手指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必要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4):116.
[3]胡巍.手指游戲在一日活動過渡環(huán)節(jié)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6(23):252-253.
[4]雷穎.淺談手指游戲的開發(fā)價值和對幼兒發(fā)展的影響[J].才智,2013(24):98.
[5]何筱華.淺談幼兒手指游戲的功效[J].科技視界,2012(16):142-143.
[6]曾昭耀.手指游戲[J].比較教育研究,1981(03):60-62.
[7]王曉紅.小班手指游戲的實踐與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