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中華文化的根脈,鄉村振興是民族復興的基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
黨中央深刻洞悉鄉村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重大部署,強調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把鄉村建設行動納入推進鄉村振興范疇。2021年、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也著重對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作出具體部署,鄉村建設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逐步形成。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確立了鄉村建設的工作導向,健全了鄉村建設的實施機制,推進了鄉村建設政策集成要素集聚,為2025年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勾畫了時間表、路線圖。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鄉村建設行動致力于解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強調“硬件”“軟件”一起抓,分類實驗、積累經驗,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落地。鄉村建設既包括政府自上而下的供給過程,也包括地方自下而上的響應過程。要在全面準確理解鄉村建設行動的內涵外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鄉村建設事關農民切身利益、農業現代化和農村長遠發展,價值取向決定著未來鄉村建設的方向。以人民為中心,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鄉村建設的根本目的,統領著鄉村建設的方向和理念,是鄉村建設的“魂”。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讓億萬農民生活得更美好,著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必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以農民滿意為標準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鄉村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鄉村建設要著眼鄉村形態變化,遵循城鄉互動發展和鄉村內在發展規律。鄉村建設要遵循城鄉互動發展規律,跟著農民需求走,在農民選擇和未來趨向中尋求鄉村建設的真實需求。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鄉村建設要堅持因地制宜、規劃先行、循序漸進,順應村莊發展規律,按照方便群眾生產生活、保持鄉村功能和特色的原則,因地制宜安排村莊布局,依法編制村莊規劃,分類有序推進村莊建設。
鄉村建設要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當前,數字鄉村建設正在加速推進,要推動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持續開展數字鄉村試點,將鄉村振興帶入高質量發展新賽道。鄉村建設一定要“開放”,特別是要用好新經濟業態。要讓農村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將鄉村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鄉村建設的題中之義。鄉村建設既要結合農民實際需求,也要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當地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合理確定公共基礎設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不能“一刀切”,不搞齊步走。與此同時,也要注重保護、體現特色,在實現鄉村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有機融合的過程中,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编l村建設的新圖景是鄉村全面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本期特別策劃邀請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就如何落實鄉村建設重點任務、如何強化鄉村建設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如何創新鄉村治理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敬請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