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人:李杰 李葉
受訪者:宋立民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宋立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英國景觀設計研究會會員。
《設計》 宋立民
《設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教學的優秀基因體現在哪個方面?
宋立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教學現狀有三個特征,用三個詞概括就是:傳承、堅持、創新;用三句話總結就是:傳承優秀基因;堅持學科交叉;探究創新課程。
今年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建系65周年,1957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室內裝飾系,首屆招生7位同學,該系是新中國第一個在室內設計、建筑裝飾領域,以學科交叉的姿態(美術學、建筑學交叉)建立的教學單位。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的二十年間,全中國只有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為國家每年培養15名左右的室內設計專業畢業生。1988年室內設計系拓寬知識結構,更名為“環境藝術設計系”,在原有專業方向“室內設計”基礎上,增加“景觀設計”專業。199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清華大學,目前,環境藝術設計系保持有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家具設計三個專業方向,每年招生二個班,每班18人左右。應該說,這個系是有光榮傳統,為國家建設、為環境設計教育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專業系。在教學理念與實踐層面,結合國家重大需求,結合重點工程項目一直是在教學實踐中傳承貫穿的優秀基因之一。在歷史上,結合建國后十大工程、中南海、玉泉山重點工程、改革開放后的建設、北京亞運會、奧運會、米蘭世博會、APEC會議,到近年的世園會、冬奧會,一直都可以看到這個系師生的身影。今年的本科與碩士生畢業展覽上,就有冬奧會、鄉村振興、國家郵輪游艇等緊扣國家重要項目,以實際落地空間設計為導向的選題。這一類以教師承接相關實際項目,學生畢業設計“真題真做”的畢業設計模式,一直是清華美院環境藝術設計系的傳統,也是這個系繼承“優秀基因”的重要表征。我本人的經歷也是一個佐證,1987年我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系學習,畢業設計選擇與導師共同完成深圳云南大廈室內設計實際項目的投標制作,我的方案被甲方采納,我也留校并赴深圳做了二年的現場設計監理,從校園到工地得到難得的實際鍛煉。再回到學校課堂后,鮮活的第一手實踐經驗對教學起到了關鍵作用。可以說,從實際項目中提煉教學理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直是清華美院的優秀基因,也是我們始終將各類型實際項目放進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的重要原因之一。
《設計》:在教學過程和畢業設計中如何體現環境設計教學的復雜性與跨學科特征?
宋立民:1957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裝飾系的成立是將美術學與建筑學進行了跨學科交叉,在當時以“專”為本的時期,這無疑是一個了不起的突破。環境藝術設計系是中國最早實踐跨學科的專業,在今天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堅持更加開放,在“跨”的基礎上“融”。在本科四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在不斷嘗試讓更多的學科“跨”進來,社會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測繪學、計算機學、心理學、園藝學等多學科內容融進教學與實踐中。在清華大學這樣一個大型綜合類學校,這樣的跨學科教學有著“近水樓臺“的需求與便利。如我系的《環境物理》課程是三年級的一門基礎課,這一課程的設置初衷是使同學們認識到進入高年級的設計課程學習后,要不斷考量影響設計的眾多因素,從不同學科角度審視環境設計的變量與復雜性。該課程由“室內熱工學”“建筑聲學”“照明與光學”“色彩科學”“植物生境”等五個課程內容組成,教師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聲學實驗室、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中心色彩研究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光與照明實驗室、北京林業大學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專家共同組成授課團隊,該課程開設八年來,得到師生的好評??鐚W科學習在畢業設計環節得到集中體現,今年的本科生畢業設計選題《情感交互家具設計》《極端條件下的人居環境設計》《零售業態下生活體驗店設計》《當代家庭情感變遷的敘事性空間設計》和研究生畢業設計選題《基于數字技術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觸覺體驗視角的公共空間設計》《景觀績效評價體系下的南湖世園會景觀設計》等就是堅持學科交叉教學在畢業設計環節的有效體現。
《設計》:清華美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有哪些創新課程?
宋立民:環境設計專業在設計學科中是覆蓋空間設計領域的專屬專業。以往的空間設計是物理空間的設計,最終設計成果要落實到物理空間設計實體中。而在互聯網時代,虛擬空間是一個嶄新的空間領域,目前涉及到影視虛擬場景、游戲虛擬場景、AI虛擬場景等。雖然是虛擬,但仍然是空間屬性。目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在課程設計中嘗試逐漸加入“虛擬空間設計“這一新課程系統,今年年初,我系已經在中國建工出版社出版發行了第一本相關教材《虛擬環境藝術設計》。其實,對于虛擬空間,環境設計專業并不陌生,以往物理空間實體設計過程中的“前半場”其實就是虛擬空間設計,用效果圖、平立面圖搭建起的虛擬物理空間,經過施工工程轉譯為物理實體空間。如果把虛擬空間設計用計算機編程完成“施工搭建”則就是虛擬空間設計了。由于環境設計專業在學科教育中對其學生在藝術創造力與想象力方面的塑造與強調,也由于減少了在物理空間設計中諸如建筑規范等的束縛,使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與研究者一定能在未來虛擬空間設計領域中有更精彩的出色發揮。
《設計》:清華美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本科生畢業設計的教學環節有哪些重要節點?
宋立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本科生課表是將畢業設計排在本科四年八個學期的最后一個學期,但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由于畢業設計的復雜性和高要求,學生很難在一個學期中較充分地完成相關設計。幾年前,我們給畢業設計增加了一個“預備期”或稱“暖身期”,將畢業設計學生選擇導師和開題這一環節提前到上一個學期,也就是秋季學期期末。我們的幾個與畢業設計相關時間節點與工作框架大體是:1. 秋季學期11月,預備接收畢業生的指導教師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與興趣點公布畢業設計課題;2. 學生根據公布課題與設計意向選擇導師與課題,一般一位導師可以帶三名學生,每一學生必須獨立完成畢業設計;3. 開題:學生經過調研與文獻綜述,對畢業設計名稱和論文名稱進行開題,開題一般為學生以PPT形式匯報,教師考核組提問、質疑,學生解釋。之后,教師考核組給出該學生的開題成績,該開題成績占學生畢業成績的一部分權重;4. 學生利用春季學期畢業設計前的最后一個寒假做現場踏勘、文獻與案例調研等相關工作,師生在寒假中就畢業設計工作保持溝通;5. 春季學期開學后一個月內進行畢業設計中期檢查。中期檢查由不同選題導師組共同完成,學生以PPT形式匯報,教師考核組提問、質疑,學生解答。整個春季學期,畢業生集中完成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6.6月初,畢業設計展覽與畢業論文答辯。
《設計》:近年的環境設計方向本碩畢業設計的選題有哪些變化?
宋立民:從近年清華美院環境藝術設計系畢業設計師生選題來看,基本上是圍繞前述我系教學理念與傳統開展的,也就是圍繞“傳承、堅持、創新”三條線索選題與完成畢業設計設計實踐。
近幾年,我系一部分指導教師所帶畢業設計選題依然是傳承工藝美院帶畢業設計方式,選題以實際項目為背景,有政府的街區改造、國家重點工程的場地形象設計等,也有商業項目,房地產樓盤景觀設計等項目,這中間有些課題是以甲方任務書作為設計目標,還有一些只是以實際場地為背景,另擬任務書設計。以實際項目為選題的畢業設計,一般較重視形式語言、設計表達、風格創意等方面的呈現。還有一部分導師開始嘗試在畢業設計選題中加入跨學科與創新設計元素。可以歸納為“環境設計+”。如環境設計+社會學;環境設計+心理學;環境設計+生態學;環境設計+數字技術等。部分教師直接以國際競賽為題,選擇專業對口、內容、題目與截止時間適合畢業班學生參加的國際競賽項目作為畢業設計選題。我本人從2019年到2022年就以國際競賽為題帶了四屆畢業設計,參與的12位同學中有一位獲得2019年UNI國際競賽第一名,二位同學分別獲得2022年二個國際競賽第一名。國際競賽的題目相對單純,看重創意創新,要求具有國際視野與清晰表現力,與學生在畢業設計中要達到的目標高度吻合。創新性課題一般要求師生對所做設計的宏觀與微觀觀察、聯想、思考與感悟有更深入的探究,重視觀念、設計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程序是其特征,而是否具有獨樹一幟的解決方案是決定該類型畢業設計成功的關鍵要素。
《設計》:畢業設計教學環節中師生互動的特征是什么?
宋立民: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教師在畢業設計中師生間的位置是高高在上的指導者、評判人、知識傳授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在學習環節或畢業設計中有了越來越多的獨立性,具體體現在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獨立分析問題,獨立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這種能力其實正是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另外,學生也經常表現出來這一階段年輕人所特有的品質與缺陷,如順利時情緒亢奮、不順時情緒低落甚至抑郁。所以,教師在畢業設計乃至整體教學過程中應學會主動給自己增添新的角色,這一新角色應包括做學生的共同學習者、提醒人、陪伴者,甚至是耐心傾聽者、情緒調解人等。做到這一點對教師來講并不容易。我自己在近年輔導畢業設計過程中,嘗試組建輔導團隊,將年輕教師或研究生請進團隊,他們與學生年齡相仿,溝通順利,思維活躍,從這幾年實際操作來看,輔導團隊老中青結合,大家討論時就問題集思廣益,相互啟發,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設計》:近年清華美院環藝系在畢業設計環節存在哪些問題?有何對策?
宋立民:我們近年在畢業設計環節碰到的棘手問題有幾個,首先是新冠疫情爆發后對正常教學有較大負面沖擊,師生們時而線上,時而線下,對教學過程的連續性有所影響。特別是畢業設計環節。學生的場地調研不能順利開展,代之以文獻與桌面調研,失去了學生對場地感知與發現問題的重要方式。還有就是作為社會檢驗與一定儀式性的線下展覽,往往是學生們期待已久并摩拳擦掌,準備一展身手的亮相之時,很多單位企業也在畢業展中物色新人。由于疫情原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2020年和2022年的本科與研究生畢業展都改為線上展。所有事情都要從正反兩個角度唯物考量,失去了充滿儀式感的線下設計展覽,得到的是更具傳播力的線上虛擬空間畢業設計展,師生們共同摸索虛擬線上展覽的有效方式,使得線上展獲得國內外好評,今后可能是常態化實施的一種畢業展覽形式。
第二個問題是對畢業設計的評價標準、評價方式存在需要探討的空間。因為畢業設計的多學科介入與教師隊伍的學術背景多樣性,以及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力等原因,使得對畢業設計的評價模糊了標準,有時難以做出較平衡的等級評價。這種評價的復雜性、多元性也被理解是設計學科發展中的正常狀態之一。但問題總是要有人關注,有人解決的。
總之,畢業設計是學生畢業前對本科四年學習過程的一個總結性的獨立大作業,學生在這一重要培養環節中,既要反映出其對學科特性的掌握,又要具備設計思維能力,以及對專業知識的綜合駕馭能力。畢業設計也是每一教學單位人才培養的最重要環節,更是全社會對該教學單位教學體系、教學過程集中檢驗的一場儀式。據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在“傳承、堅持、創新”原則上對畢業設計教學環節將越來越重視。
桃花春發·野客將游——陽山鎮桃源村村口空間景觀設計
本畢業設計選址位于“中國水蜜桃之鄉”無錫陽山鎮山南頭村,是度假區最具生態風光、人文底蘊、休閑魅力的自然村落。桃源村文化底蘊深厚,蜜桃種植規模化; 此外,前寺舍村莊居民皆為宋代理學家《愛蓮說》周敦頤后代。本設計充分利用場地中的蓮、桃文化元素,平面布置中提取藕的形態,設置豐富功能,為旅客、村民、過路客設計獨具特色的鄉村田園風光,呼應三個設計目標:鄉村旅游、居民生活、留住鄉愁。整個空間由東到西通過敘事手法展示了蓮花種子 - 發芽 - 開花 - 結果的過程,將活動穿插其中,將場地兩側建立起必要的聯系。該方案獲無錫市舉辦的設計競賽入圍獎。
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設計者:李豫冀
指導老師:宋立民
指導老師評語:李豫冀同學的設計聚焦中國鄉村振興主題,以無錫市陽山鎮鄉村生態環境改造為背景進行景觀設計。在系統調研的基礎上,設計圍繞豐富功能內涵、提升景觀價值、延續文化傳承、打造特色空間的目標有效展開。設總體上功能清晰、交通流線合理、設計效果表達到位。
意利莫里工業遺址區環境更新設計
意大利莫里工業遺址區位于阿爾卑斯山脈南麓,這里曾是意大利第一個鋁廠擁有近百年歷史,自1980年代停產后廢棄至今。設計基于“場地—自然—人”三者共生關系出發,依托區域內豐富的山地林湖景觀資源,以環境設計的整體策略對莫里工業區實施更新設計,重建區域內交通流線系統、景觀空間系統、建筑空間系統、公共空間系統以及事件活動系統,使其重新融入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社區生活,成為重振區域發展的空間起搏器。
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設計者:程明
指導老師:宋立民
指導老師評語:程明同學的畢業設計聚焦工業遺址區環境更新課題,基于其在清華-米蘭理工雙學位項目學習期間對歐洲工業遺址區域更新研究及對場地深入實地調研展開。方案以環境設計的整體視角切入,力圖將工業遺址的空間再生產與當地自然景觀資源深入結合,并將社區與游客使用需求、景觀可持續性考慮在內,以達到空間、環境、社區共生目標。設計總體策略清晰,方案完整,效果表達到位。
流動食品餐車及其室外餐飲空間設計——以UNI國際競賽為例
畢業設計基于“UNI”設計組織發起的食品餐車設計競賽,以愛爾蘭高威市Maunsells Rd.為例,以食品餐車為切入點,通過對其所存在的城市非正式流動空間的微更新設計,探究非正式流動空間的發展潛力和其與城市空間環境的平衡關系。餐車作為一種非正式的流動空間,其對于城市經濟、社會和空間發展的巨大影響力時常被忽視和低估。本設計將以城市微更新為背景,以環境設計為手段,通過食品餐車及其室內外空間的設計嘗試,探索城市空間再利用的可能性。設計思路主要分為單體設計和組合設計兩部分,受愛爾蘭傳統舞蹈空間藝術特征的啟發,形成旋轉、排列和共享三個空間設計要形成對于以餐車為主的非正式流動空間的設計與微更新。該畢業設計同時獲得2022年“UNI“國際設計競賽冠軍。
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設計者:邵若羲
指導老師:宋立民
指導老師評語:邵若羲同學的畢業設計結合國際競賽展開,設計構思巧妙,表達生動、工作量飽滿,特別是她通過對愛爾蘭地區舞蹈文化的挖掘,探究食品餐車空間文化的特征并合理加以運用,使設計作品充滿活力與空間氣氛。
頑強綻放的波斯之花
“2020Reborn伊朗災后重建國際競賽”由伊朗Hajizadeh & Associates建筑事務所首席建筑師Kourosh Hajizadeh發起,旨在為地震頻發的伊朗重要城市大不里士尋求一個可以投入災后正式使用的解決方案。本次競賽收到全球范圍內的設計師及學生的作品,共18組方案入圍終評,并最終評選出冠軍和亞軍各一名。在宋立民老師與呂帥、姚妍華兩位助教老師的指導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2020級碩士研究生胡心玥榮獲冠軍。
獲獎作品《頑強綻放的波斯之花》基于伊朗大不里士區域概況對場地現狀進行分析,通過梳理震后重建規劃體系的思路,對建筑單體、構造方式、本土材料運用及社區整體規劃布局、社區運行機制等展開嘗試,并逐步從功能性設計上升到精神性設計,從而減少地震對災民心理和物質層面的負面影響。方案利用環境設計手段,在滿足震后應急前提下快速重建的需求的基礎上,激勵基層受災群眾自發地參與到震后社區重建中,通過鄰里互助、協力合作的營造形式凝聚社區精神,并以紀念性景觀設計對災民的未來生活產生持續性的積極影響。
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設計者:胡心玥
指導老師:宋立民
指導老師評語:胡心玥同學的畢業設計方案關注伊朗大不里士當地文化特色,在對場地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構了全階段性社區震后重建規劃體系,并根據不同階段的目標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方案從多維視角嘗試解決問題的途徑,設計邏輯清晰,圖紙表達準確。
仙人掌群落壹號——極端條件下的人居環境
《仙人掌群落壹號》畢業設計由宋立民老師指導,參與2022年UNI國際設計競賽“Red Earth”(已獲得該設計競賽冠軍),以環境設計手段和仿生思路討論人類棲息地如何在缺水、高溫、強輻射環境中運轉,并探究植被和野生動物在極端條件下生存的可能性。
設計方案運用環境設計手段和仿生思路,討論極端環境中的生活方式,提出合適構想以保證居住者的舒適度和各項研究需求。設計結合仙人掌收集水的表皮結構與當地特色“捕霧網”,構想了像仙人掌般可以收集并儲存空氣中水分的建筑表皮。表皮使用桿件、纖維、膜結構結合的形式,方便運輸、預制和維護,在有效收集水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建筑對抗高溫并阻擋輻射?!跋扇苏迫郝湟继枴睂⒆鳛榭茖W家們的研究基地,并以地標形式吸引游客。
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設計者:徐婉婷
指導老師:宋立民
指導老師評語:徐婉婷同學以阿塔卡瑪沙漠人類棲息地設計為畢業設計背景,通過對當地氣候及植被的充分調研,由此提煉出以仙人掌為仿生對象的設計思路。方案關注建筑表皮的節水利用,建筑功能分區明確,交通流線合理,圖紙效果表達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