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權

成功的先決條件,是不變的信心和堅強的意志
一位姓林的HR博主在微博上發帖,稱自己曾遇上一個應屆女大學生,自稱畢業于某名牌大學,來面試前臺工作,說自己要求并不高,然后張口就要月薪2萬元……網友紛紛留言表示:“這前臺是金子做的嗎?”“我仿佛上了一個假班?”……細想一下,這種“敢想、敢要、敢開口”的自信,的確是沒有站得住腳的依據。職場不是走秀場,而是競技場,在我們準備成為場上最耀眼的那個人之前,一定要熟悉游戲規則。
這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女大學生之所以遭到網友的嘲諷,錯在她只看到自己認定的價值,卻忘記了企業看重的反而是被評估的價值,即她的專業能力和從業經驗。薪資之高度,一靠能力,這是你放之四海皆準的話語權,沒有底氣的憤怒毫無意義;二靠定位,把得失看淡些,值得仰望的永遠是正確的方向;三靠堅持,只有腳踏實地地專注于提升自己,虛心地學,才能內外通透達成最好的結果;四靠境界,要盡早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保持好樂對生活的姿態。假如你始終認為刁難是雕刻,日拱一卒,從低處向高處一步一個臺階攀登前行,你總會贏的,功必不唐捐。
在生活中,你也常常在某些瞬間看到這樣一種人:談起計劃,壯懷激烈,喜歡把別人的成就強加到自己身上,認為自己比別人擁有更加出眾的天賦與能力。比如言必“這很簡單”,張口閉口是“這片子要是讓我來導,一定大賣”等。這種眼高手低的現象叫“自我拉抬偏差”,在社會心理學上稱為“烏比岡湖效應”。烏比岡湖是幽默作家蓋瑞森·凱勒虛構的一個美國小鎮。鎮上的“女人都很強,男人都長得不錯,小孩都在平均水平之上”??蓪嶋H上他們并沒有聰明到哪里去,鎮里經常發生令人捧腹的事情。后來心理學上就借用烏比岡湖效應來表示人們總覺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傾向。通俗地說,就是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不幸的是,我們常常發現,這些自視過高,自認為聰明、幽默、能力很強,實際卻不過爾爾的人在時間的長河中比比皆是。比如“紙上談兵”導致四十萬趙軍被坑殺的趙括,比如不聽部下勸諫導致街亭失守的參軍馬謖,比如汴京保衛戰中聽信讒言造就靖康之恥的北宋末代宰相何栗。
時移世易,變化亦宜。高估自己雖是我們作為人類的一種普遍心理傾向,但久而久之不去疏通打理,過度了就會適得其反,容易一葉障目,停留在追求一種虛幻的、懷才不遇的錯覺里,成全自負的光芒。所以啊,與其陷入自我膨脹的陷阱成為一個孤傲的瞎子,不如做決定時多留有余地。
首先,一定要虛懷若谷,把握好分寸尺度。多用進化版的“達克效應”(“越強越謙虛”現象)去尋找更實質的東西;多給自己潑冷水,學會聆聽別人的想法,以避免“烏比岡湖效應”。畢竟如果我們事事皆逞能,做過多攻城拔寨的活,結果必定不言而喻,總要倒在“不自知”的霉頭下。
其次,要保持清醒,不停獵奇,學習吸收。不要把自己犧牲在盲目從眾上。要擺脫認知偏差,就得少說多干,埋頭做好自己的本職,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只有能力越強、學識越淵博,才會覺得世界那么大,兵無常勢,水無長形,自己多么渺小;才會越謙虛,更容易放下身段,依靠強大的內心和眼界深刻認識到每個人,包括自己。
正如一位企業管理者所說:“什么是偉大的事?偉大的事就是無數次平凡、重復、單調、枯燥地做同一件事情,就會成為偉大。”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無數次的平凡、重復、單調下,愿你熟能生巧,迭代精進,擁有一個燦爛的未來。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