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含曉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不僅在科學領(lǐng)域有精深的造詣,而且話語也閃耀著啟人深思的光芒,令人頓悟而化于行。
人不要太活躍在雜事上
接受采訪時,趙東元說到人要成功,就要避開瑣事,把精力用在刀刃上。他說:“比如科研人員,學術(shù)研究就是自己的生命。剛回國時,我?guī)缀趺恐芄ぷ?0小時,為了靈光一閃的實驗想法,常連續(xù)十幾個小時泡在實驗室里。我有很多頭銜,常常雜務(wù)纏身,但我選擇活動有一個標準,只有能給科研帶來幫助的才去。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我一定去,教書我也一定去,這都能讓我長智慧。人要抓住機會吸收別人好的想法,從而保持自己思想的鮮活。所以人不要太活躍在雜事上,而要對自己的領(lǐng)域保持奮斗精神,那樣更容易成功。”
當你專注地為某件事努力時,成功的希望將大增。有些人羨慕別人的成功,自己卻不愿付諸行動。趙東元列舉做科研實驗,用數(shù)字說明其艱辛歷程。再說到一個人要把精力用在關(guān)鍵處,你的事業(yè)才有望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他的話要言不繁,析理透徹。
失敗是成功的加速器
記者問趙東元:“一個人該如何巧妙地面對人生當中的失敗?”他說:“生活如汪洋大海,每個人一生中不可避免要遇到風浪,關(guān)鍵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tài),不以失敗為悲,不以成功為喜,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像我們的實驗科學,真的還是有很多失敗,不可能都成功。我覺得,允許失敗,是一個科學家必有的素質(zhì)。當你失敗時,不斷分析,找到經(jīng)驗,關(guān)鍵不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而在于分析,真的去坐冷板凳,慢慢去琢磨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再取得進展。人生的路就是靠這樣走出來。”
趙東元把生活喻為汪洋大海,人所秉持的何種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你的未來走向。再以己為例強調(diào)科學家所具備的素養(yǎng),那就是要會從失敗的泥濘中爬起來,繼續(xù)奮斗。一番道理深刻的話,似天邊的云朵,讓人心生皎潔,驅(qū)散迷霧。
嚴要求,事有成
在一次學術(shù)研討會上,趙東元說到人要高標準要求自己,才有可能在自己的領(lǐng)域中有所成就。“任何一個行當,要出成就,必經(jīng)歷辛苦的歷程。我真覺得搞科研挺累,腦子沒有休息的時候。可是,我就喜歡這個。人做事心中要有個信念,就是每天像小螞蟻一樣地工作,日積月累后,就能得到豐厚的收獲。因此我每天都會制訂計劃,并盡量去完成。我也常教育學生,如果不能專注于科學研究的話,是肯定不會成功的,所以一定要不怕清貧,不怕辛苦,持之以恒。這是做成一件事的基礎(chǔ)。”
賽妮卡說:“能自制的人,就是最強有力的人。”要做成一件事,就要對自己狠一點兒。趙東元先肯定做事必將經(jīng)歷曲折,然后用螞蟻類比自己的工作態(tài)度,說明成功的基礎(chǔ)在于積累。你只有在不斷踏實前進中,才能領(lǐng)略到人生更美的風景。他思路清晰的話,仿佛打開一扇通往成功的門,讓人甘于前行。
興趣讓人生更絢爛
在一所大學演講時,趙東元說到人生要找準益于自己發(fā)展的那個點,通過這個點取得驕人的成績。“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我高中時偏科嚴重,大學時成績也不理想,有些人覺得沒希望了,但我還是很努力,取得了今天這樣的成績。我之所以能從丑小鴨到白天鵝的蛻變,是對化學的癡迷和堅持。大學期間,善于積累,凡是能在圖書館借到的書,我全部看了一遍,特別是關(guān)于有機化學的書,可以說對化學的偏愛是我得以成功的前提。當你的人生毫無起色時,你就要去找自己的那個點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還是人生的牽引力。趙東元先承后轉(zhuǎn)談自己的偏科現(xiàn)象,再衍生出大道理,熱愛能為你的人生繪出彩圖。并列舉了大學時找書勤奮學習的經(jīng)歷,告訴大家不斷地積攢人生力量,將來在某一刻會如火山般爆發(fā)。趙東元淺顯易懂的話,是人生的良藥,也是心靈的雨露。
“有些學生往往在試驗結(jié)果不是很好的情況下有些氣餒,不想和別人交流、展示。可是,如果你不和別人交流,就永遠也找不到實驗失敗的原因。”趙東元說話常帶有智慧的金句,就像碧波蕩漾在人的心湖,讓人舒爽愉悅,適于腳下的路,更好地前行。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