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奕
相撲源起于周代,是一種類似摔跤的競技運動。春秋到秦漢時期,人們稱其為角抵;魏晉以降,人們稱其為相撲。
民間俗傳,相撲由秦二世胡亥所創立。據史書記載,胡亥是一位暴戾的君王,終日聲色犬馬、耽于享樂,特別喜歡看兩個巨漢在舞臺上角力,由此衍生出相撲這一運動。考古學家從湖北江陵鳳凰山墓葬中出土的一件木篦上辨知,木篦背面漆繪三個人物,其中兩人糾纏在一起角力,另一人站立一旁充當裁判,頗似現代相撲運動。漢文帝時期,相撲有了新的發展,在角力競技的基礎上,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綜合性表演,即角抵戲。今人從山東臨沂金雀山漢墓中發現了一幅絹質相撲畫,畫中的兩位角力者頭戴面具,左右環伺,頗具表演意韻。

宋代時,相撲在中國十分流行,除了男子相撲,女子相撲也毫不遜色。與武術、擊劍等體育項目一樣,相撲單靠蠻力是無法取勝的,選手們需要具備充沛的力量與嫻熟的技巧。在古代,女子一貫被視為“弱不禁風”,因此,女子參與相撲在人們看來是一件稀罕事。
據記載,參加相撲的女性選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打套子”,即主要參加表演性質的選手,鬧市中的賣藝者為了積攢人氣,往往先讓女子進行相撲表演,以此吸引觀眾目光;另一類是參與競技的擂臺選手,宋代涌現出不少名冠天下的女子相撲運動員,如賽關索、囂三娘等,僅從名字上就能感受到她們強悍的氣魄。
《水滸傳》第一百零四回描寫了男女混合相撲競技經過,真實展現出女子相撲的場景。這位女選手名叫段三娘,男選手名叫王慶。段三娘大約二十四五歲,只見她脫下外面的衫子,然后卷作一團,麻利地丟在桌上。她里面穿的是箭桿小袖緊身鸚哥綠短襖,下穿一條大襠紫夾綢褲。盡管身為女兒身,上場卻毫不怯懦,徑直踏步上前,提起拳頭,朝王慶揮拳打過去。王慶見她是女子,便不用快跌,也拽雙拳,擺開解數與段三娘展開相撲。
據說,宋仁宗本人十分熱衷相撲。一年上元佳節,宋仁宗在京城街頭觀看女子相撲擂臺賽,精彩絕倫的表演令宋仁宗不禁拍手稱贊、大呼過癮。權臣司馬光對此極為不滿,憤而寫下《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的奏折,痛斥女子相撲選手“不著寸縷”“袒胸露乳”有傷風化,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下舉辦女子相撲實屬傷風敗俗的行為,勸諫朝廷要頒行法令廢黜女子相撲擂臺賽,還要禁止街市表演,對參與相撲的人員要嚴加管束。
隨著宋代程朱理學的發展和封建禮教的桎梏,女子相撲運動愈發沒落。元代時,官府為了嚴禁漢人聚眾習武練兵,明令禁止舉行相撲比賽。此后,女子相撲在中原大地逐漸消失。
元初,女子相撲在漠北高原十分盛行。《馬可·波羅游記》中就記載了一段元世祖忽必烈之侄海都王的女兒以相撲擇婿的趣聞。據說,這名女子叫“艾吉阿姆”,蒙古語意為“明月”。她身形壯碩,孔武有力,擅長騎馬和射箭,對中原的相撲頗感興趣。在她的要求下,海都王張榜擇婿,規定只要能以相撲勝其女兒者,就可招為駙馬,否則求婚者須賠償100匹駿馬。一時間,應招者絡繹不絕,但大都敗下陣來,甘愿服輸。為此,海都王贏得了近一萬匹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