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星



今年是中英《南京條約》簽訂180周年。作為近代史上與列強簽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除割地、賠款等內容外,條約對近代中國社會經濟影響最深遠的莫過于“五口通商”,即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地為通商口岸。時至今日,這五座城市依舊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五口通商,不僅見證了近代中國屈辱的歷史,也成為古老的東方大國走向世界的一扇窗。
談及外灘,人們的第一反應是上海的地標,十里洋場的繁華景象令人心馳神往。事實上,外灘并非起源于上海,而是源于一省之隔的寧波。1844年1月1日,寧波宣布開埠通商,不久便在三江口一帶形成了外灘。相較之下,上海則于1861年前后才逐漸形成了今日的外灘,比寧波晚了近20年。寧波是如何成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的呢?
寧波位于浙江省東北海岸,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據記載,早在7000多年前,寧波一帶就出現了河姆渡文化。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后,“以南疆勾余之地,曠而稱句章”,由此興建城池,并形成港口,即句章港,歸屬會稽郡及越州管轄。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朝廷從越州析出明州,這是寧波首次以獨立姿態登上歷史舞臺。唐天寶十一年(752年),日本孝謙朝三艘遣唐使船抵達明州港,肇啟寧波1200余年海外貿易交往的歷史。宋元時期,延襲明州之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取“海定則波寧”之意,將其定名為寧波府,“寧波”地名沿用至今。
唐朝時,寧波是中日貿易主要的港口之一,浙江盛產的越窯青瓷也大多經寧波遠銷海外。宋元之際,寧波迎來了大開發的時代,不僅設置有市舶司,而且海外商船大多駐泊于此。由此,寧波一躍成為國際性的大港。明代中期,由于倭亂肆虐,明廷不得不實行海禁,寧波港的貿易量銳減。隆慶開關后,寧波港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一舉成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重要的貿易港口。每年夏季,無論是南來北往的本國船只,還是遠涉重洋來華貿易的外國商船,均前往寧波港開展貿易,呈現千帆競渡的繁盛景象。
入清以后,為了肅靖東南沿海的抗清勢力, 清廷嚴令海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收復臺灣及澎湖列島,海禁遂開,朝廷允許海船出入港口。為了加強對外貿易的管理,清廷在寧波設立浙海關,專司海舶貨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改外洋貿易于廣州一口,浙海關不再管理海外貿易,停止收繳外國商船的關稅,只負責收繳中國國內沙船稅。
在東西方長期交往的歷史過程中,寧波一直以來就是西方關注的焦點。元代時,意大利人鄂多立克曾游歷中國,回國后出版了《鄂多立克東游錄》,書中便提及“明州”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14世紀中葉,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1375年加泰羅尼亞地圖》中,明確標出了寧波的地理方位,這是迄今為止最早標出寧波的歐洲地圖。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探險家繞過好望角和麥哲倫海峽,經海路來到中國,開啟了東西交往的新階段。西方人在浙江沿海一帶活動,他們認識并了解了寧波這座物阜民豐的海港之城。
最早來到寧波進行海外貿易的是葡萄牙人。當時,舟山的雙嶼港是東西方海上貿易的要沖,大體位于今天舟山六橫與佛渡兩島之間的海域。明嘉靖五年(1526年),葡萄牙商人初次來到寧波雙嶼港開展貿易。嘉靖十九年(1540年),大批葡萄牙人勾結日本倭寇以及徽州走私犯許棟、福建走私犯李光頭等,在雙嶼港一帶頻繁進行走私貿易。據記載,葡萄牙人每年的貿易額達300萬克魯查多(16世紀葡萄牙的貨幣單位)。葡萄牙人在貿易過程中,還對寧波、舟山一帶肆意劫掠。與此同時,他們還在雙嶼港修筑了兩所天主教教堂和兩所醫院,建館舍上千座,最高峰時可容納近千名葡萄牙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明廷任命朱紈為浙江巡撫兼福建海道提督。他到任以后,在當地人民的支持下,將葡萄牙人趕出了寧波海域。
清初,由于沿海一帶海盜盛行與反清勢力的崛起,清廷實行了嚴格的海禁政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收復臺灣。次年,清廷解除海禁,準許浙江參照福建、廣東兩省之例,允許500石以下的船只出海從事貿易。不久,清廷在寧波設立了浙海關,專司海外貿易。后來,隨著港口貿易的逐步恢復,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分別在鎮海、定海等地設立浙海關分關。
繼葡萄牙人之后,英國人也想到中國從事貿易活動。由于英國商船頻繁在浙江沿海一帶活動,為了便于管理,清廷在舟山定海設立紅毛館,準許西洋商船靠港停泊,并進入館驛內休憩。紅毛館設立后,英國商船便時常往返于澳門和舟山之間,并以舟山作為避風停泊之地。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拓展商業貿易,開始在舟山定海派駐商務監督,負責管理英國商人來浙貿易的具體事宜,寧波由此成為英國對華貿易的重鎮。翌年,英商普爾率商船三艘,裝載大批商品來到定海進行貿易。此后,又陸續有眾多英國商船來華貿易,最多時一年之內有100余艘商船來寧波從事貿易。
乾隆二十年(175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代理人喀喇生和通事洪仁輝親赴寧波,試圖勸說清廷重開貿易,但遭到拒絕。四年后,英國東印度公司因無法忍受粵海關的肆意盤剝,決定再次派遣洪仁輝前往寧波,企圖說服浙江巡撫和寧波知府同意英商來寧波進行貿易,這一請求再次遭到拒絕。寧波之行失敗后,洪仁輝決定只身前往天津向清廷申訴,但遭到了乾隆皇帝的回絕。洪仁輝本人也被飭令押往澳門圈禁,三年期滿后,被逐出中國,史稱“洪仁輝事件”。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英國政府繼續派遣卡斯特卡來華,要求擴大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并特別提出:請求中國皇帝允許在寧波、舟山一帶劃出一塊地方給英國人作為晾曬貨物和歇腳的場所,最好是能夠靠近上等茶葉的出產地。很顯然,卡斯特卡一行人無功而返。
18世紀末,英國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工業革命,人類社會進入了新紀元。由于英國東印度公司貿易量激增,英國對華貿易總額已遠超葡萄牙與荷蘭,躍居第一位。然而,清廷的閉關政策嚴重束縛著英國對華貿易。為了打破這一局面,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率領一個由數百人組成的使團來到中國,他們以給中國皇帝賀壽的名義,意圖在天津、寧波或舟山一帶尋覓一處貿易港口。使團在中途逗留寧波期間,細心探悉寧波港的情況,并下定決心要在寧波一帶謀求與澳門一樣的通商口岸。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馬戛爾尼率領使團抵達熱河覲見乾隆皇帝。除了禮節性的問候,英國人希望在廣州之外另辟一個通商口岸的請求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絕。盡管如此,英國人依舊沒有善罷甘休,并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委派阿美士德來華重談寧波開埠通商事宜,但這一次他們連嘉慶皇帝的面都沒有見到。
在屢次嘗試失敗之后,英國人決定鋌而走險,利用鴉片作為打開中國大門的“鑰匙”。早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國人就開始在浙東海面走私鴉片。此后,英國人走私鴉片日益猖獗。據統計,鴉片戰爭前夕,寧波一帶包括舟山定海在內,每年的鴉片輸入量約占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除了走私鴉片外,英國人很早就蓄意進攻寧波。其中,“阿美士德號”就曾偷偷在寧波沿海進行測繪,詳細了解寧波外海的清軍布防及炮臺分布情況。“阿美士德號”甚至闖入甬江,直抵寧波城外,虛弱的清軍水師竟然無法阻攔。至此,英國人下定決心,準備以武力脅迫清廷開埠通商。
為了達到武力脅迫清廷開埠通商的目的,英國殖民者多次密謀武裝占領舟山,并封鎖了寧波。1839年4月3日,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在給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巴麥尊的信件中明確指出,英國政府應立刻用武力占領舟山群島,同時嚴密封鎖廣州和寧波兩港,并要求中國將舟山島割讓給英王陛下。
1840年2月20日,巴麥尊在給海軍部大臣的信函中,再次提出要武裝侵占舟山。他們意圖封鎖舟山群島與杭州府之間的航行通道,同時封鎖長江口。翌日,義律在給海軍少將梅特蘭的信中傲慢地宣稱,要將主力部隊直接開赴舟山,并在合適的地方升起英國國旗,控制寧波的商貿通道。
1840年7月2日,英國海軍艦隊司令伯麥率領艦隊抵達舟山北港,負責偵探軍情,并測量港口水深。對于英軍這次大膽的軍事行動,清軍竟然沒有任何提防或阻攔。7月4日,伯麥率大批軍艦進入港口,并向定海知縣姚懷祥宣戰,告知倘若7月5日下午兩點前還不投降,英軍將立即攻城。定海海防空虛,兵力短缺,號稱有過萬兵丁,但實際上只有兩千兵勇,而且一大半系臨時雇傭。7月5日下午,在得到知縣姚懷祥的明確拒絕后,英軍竟強攻定海。因武器懸殊較大,加之清軍備戰不力,定海陷落,定海總兵張朝發、知縣姚懷祥等人殉職。
1841年9月26日,英國為了從武力上威懾清廷,發動了第二次定海之戰,戰事最終以清軍失利告終。1842年,中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寧波與廣州、廈門、福州、上海一樣被迫成為通商口岸。
1843年12月19日,英國駐寧波首任領事羅伯聃乘坐兵船抵達寧波港。1844年1月1日,寧波正式宣布開埠通商。經過協商,英國人劃定江北作為通商口岸。當時,江北地區尚為一片荒灘,蘆葦叢生,殘破不堪,僅有幾個小漁村。英國人之所以選擇該處作為開埠貿易之地,主要是因為江北位于甬江下游,離出海口較近,港口十分優良。而且,這里與老城區僅一江之隔,既與縣城相互獨立,又相距不遠,有利于開展貿易活動。不久,英國、法國等列強先后在江北地區設立領事館。
據統計,到了同治九年(1870年),先后有德國、荷蘭、瑞典、挪威在寧波設立領事館,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盡管未設立領事館,但亦有貿易,其事務多由英國領事館代辦。翌年,日本也在寧波設立了領事館。

寧波開埠后,各國領事、商人、傳教士等大多居住在甬江邊的江北一帶,這一區域很快成為外國人的聚居地。開埠通商之前,寧波的重心主要位于江廈街一帶。開埠通商后,寧波的重心則轉移至江北。緣于寧波外國人的居留地位于三江口一帶,此處呈現Y字形,外國人稱其為“Y—Town(Y型城鎮)”,中文譯音“外灘”,這便是外灘地名的由來,也就是今天寧波的老外灘一帶。隨著時間的發展,老外灘逐漸成為城市的地標,并見證了寧波百年的歷史滄桑。
晚清文士黃遵憲在分析各處通商口岸時,指出中國的通商口岸大體可以分為上海模式、廈門模式與寧波模式。
所謂上海模式,就是以租界作為西方列強的主要行政管理方式,并形成了“國中之國”的狀況。廈門模式,以鼓浪嶼的管理方式為代表,盡管名義上是“公共地界”,但是實質上仍是公共租界,只是避開了“租界”之名。相較于前兩者,寧波的開埠通商最具特色。寧波自開埠后,并未設立任何租界機構。太平天國運動以后,諸多士紳與市民逃至江北一帶躲避戰亂,由此形成了中外商民混居雜處的態勢,其市政管理權均由中國政府操持,主權喪失較少,是較為特殊的一種類型。
晚清以后,隨著外國列強要求增開通商口岸的無理訴求愈發頻繁,清廷決定在蘇州、杭州等地推廣寧波的管理模式,并與西方列強展開了外交談判。此后,清廷又自行增開了不少“自開口岸”,其管理方式也大多依循寧波之例。
寧波浙海關舊址
浙海關舊址建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是一幢三層中西合璧風格的磚木建筑,位于寧波市江北區中馬路末端。浙海關舊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海關建筑,也是一處見證我國海關發展史的重要文化遺產。200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開辟為浙海關舊址博物館并對外開放,現由天一閣博物院(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負責保護管理。浙海關舊址建筑以中國的青磚為主料,以西洋式的廊柱、門窗套和百葉窗等為裝飾,兼具中國傳統人倫空間和西方公共空間的雙重特點,以新穎的獨棟建筑形式,打破了中國傳統的連片院落結構,是當時極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江北天主教堂
江北天主教堂是中西合璧的藝術精品,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江北天主教堂位于新江橋北堍三江口北岸,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鐘樓,具有典型的羅馬哥特式建筑風格。江北天主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現存建筑包括主教公署、本堂區、教堂、鐘樓、修道院等,氣勢宏偉壯觀。2014年7月突發一場大火,教堂大堂被毀。2016年,教堂主體建筑修復完成。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