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建造了專門用于水戰的大型戰船,有了比較完善的海軍(水軍)組織。史書記載,伍子胥曾在太湖訓練吳國水軍,他把戰船劃分為多個種類,分別承擔不同的攻擊、攔截和驅逐任務,劃分得非常細致,表明當時或更早我國一些軍事家就已深諳水戰。三國時出現了大型樓船,還有了風帆戰船;南北朝時發明了以腳踏木輪推進的車輪船;宋代指南針開始用于水師航海,還應用了水密隔艙等一系列先進的造船技術;元代火炮開始上船;明代是中國古代戰船的最后輝煌,鄭和下西洋的艦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適航性最好的。
現在的“三姑六婆”是指家庭關系復雜,其實這個詞的原意并非如此。關于“三姑六婆”的來歷,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個叫陶宗儀的學者,他著的《輟耕錄》第十卷中有這樣的記述:“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販賣人口的婦女)、媒婆、師婆(女巫)、虔婆(鴇母)、藥婆、穩婆(指生婆)也。”清代小說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說《鏡花緣》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吳之祥道: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這就是“三姑六婆”的原意。
“回合”一詞源于古代車戰。商朝至西漢初期,戰爭的主要形式是車戰。車戰開始時,戰車駛向對方,兩方開始交戰:先是遠程,射者對攻;戰車靠近后,雙方用戈矛交戰;然后戰車擦身而過,駛向遠方,再用弓箭對射。這個過程稱“合”。“合”就是交戰的意思。戰車駛遠后,各自必須再兜過頭來,準備第二次對攻。這個戰車掉頭的過程就是“回”,然后兩車再駛近而“合”。一個“回”必有一個“合”,戰斗就這樣不停地“回”“合”“回”“合”下去。直到一方敗北,在“合”后不再“回”,直接駕車而逃。因為逃跑的一方是“合”完逃跑的,所以不用減速,直接沖出戰場,因而有一定的速度優勢。勝利的一方在“合”后必須要減速再來一個“回”,才能發現對方逃跑,從而加速追逐,這就存在一個距離劣勢和一個速度劣勢,一般很難追上。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古代車戰很難活捉對方的主將。漢武帝以后,由于作戰的對象變為北方匈奴,作戰的決定力量也由車戰變為騎戰,“回”“合”的壯烈漸漸不再出現。但以“回合”一詞來說明作戰中一次交鋒,卻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