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瑟

2022年6月14日,莫迪政府頒布名為“烈火之路”的新募兵計劃,引發巨大爭議。圖為發生在印度喀拉拉邦的抗議游行。
6月14日,在因新冠疫情停止招募新兵兩年后,莫迪政府突然宣布名為“烈火之路”(Agnipath)的新募兵計劃,對印度兵役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重大調整。然而,該計劃提出后卻在印度國內引發巨大爭議,印度多邦民眾甚至采取大規模暴力示威以示反對。莫迪政府此舉意在精兵強軍、提高部隊戰斗力,但其以過急過猛的方式推進改革也催生出種種新問題。
現代印軍與英印殖民時期的英印殖民軍一脈相承,在兵役制度上亦沿襲其舊傳統,長期推行募兵制(即“志愿兵役制”)。莫迪政府此次提出的“烈火之路”計劃雖未改變募兵制這一根本原則,但卻與此前數十年實施的募兵政策迥然不同。具體而言,其改革舉措主要包含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縮短服役年限。“烈火之路”計劃下招募的士兵(又被稱為“烈火戰士”)年齡范圍與此前大致相同,介于17.5~21歲之間,但服役年限則由此前的17年大幅縮短至四年。服役期滿后,印軍將擇優選取25%的士兵轉為職業士官繼續服役15年,而其余人員均需退伍轉業。
二是拓寬募兵范圍。印度自英印殖民時期起就有從特定民族或種姓群體中募兵的傳統,部隊中長期存在由廓爾喀人、錫克人、賈特人、拉其普特人等群體組成的步兵團,各兵團僅從特定群體的年輕人中募兵,“父子兵”“親友兵”現象大量存在。而“烈火戰士”則會從全印各地所有族群種姓中招募,印軍也將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
三是改革退伍政策。“烈火戰士”在服役期間按月領薪,服役期滿后將獲得117.1萬盧比的一次性免稅補助,但無法獲得退伍軍人身份,亦無資格享有退伍軍人福利。此外,政府雖會為退役士兵頒發技能證書并在其轉業安置方面給予一定便利,但退伍士兵仍需自謀職業。
印度總理莫迪自2014年上任以來,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能抵御任何威脅”的現代化部隊,并在軍事領域推出重組陸軍、重劃戰區、設立國防參謀長一職等改革措施。作為印度軍事制度的關鍵組成部分,募兵制和軍隊職業化傳統為其軍事力量建設帶來了諸多好處,包括兵員專業素養強、隊伍穩定性高等。但同時,該制度的積弊也日益凸顯。為此,莫迪政府希望此輪改革能“揚長避短”,在不動搖募兵制根基的基礎上以最大程度規避其所帶來的弊端。
首先是打破“冗兵”“冗費”痼疾,將節省的人力開支投入軍事現代化建設。印度不僅要供養140余萬現役職業軍人,每年還需向260余萬退伍軍人支付高額養老金,且需為現役及退伍軍人提供較為優厚的福利待遇,這導致印軍人力資本開支居高不下,嚴重擠占購置現代化軍事裝備的資金空間。2022~2023財年,印度國防開支為5.25萬億盧比,其中現役軍人工資與退伍軍人養老金等開支總和占國防總開支比例高達53.9%,而用于軍事裝備現代化的資本開支僅占27.5%。此次改革將“烈火戰士”的薪水上限固定在每月四萬盧比,遠低于服役多年的高級士兵。
其次是推動部隊兵員年輕化,適應現代化戰爭需求。在原有制度下,因服役期限長、人員更迭慢,印軍士兵年齡平均為32歲,遠高于美國、俄羅斯、中國等世界軍事強國。長期服役的士兵固然經驗豐富,但也存在身體素質下降、接受新裝備能力較差等問題,且其退役時往往人到中年,復員安置難度較大,多數退役士兵只能依靠政府發放的養老金過活,成為印度社會的巨大負擔。而實行改革后,印軍士兵的平均年齡將降低至26歲。
最后是充實預備役力量,提升印軍應對戰爭的潛力。印度現有預備役人員基本由50歲以下的退役官兵構成,相比采取義務兵役制的國家,印軍因士兵服役時間較長,預備役兵員來源相對較少。目前,印度預備役人員總數約為115.5萬人,僅占其適合服兵役人口的0.23%。改革后,印軍兵員更替周期將顯著加快,每年都會有一大批“烈火戰士”從現役退出,使印度能在緊急狀態下動員更多經過正規軍事訓練的人員投入戰爭。
隨著世界軍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各國紛紛精簡兵力,將資金更多用于裝備采購和技術研發,把軍隊由“人力密集型”轉型為“技術驅動型”。在兵役制度層面,各國逐漸認識到募兵制和征兵制各有優劣,因此或是采取混合兵役制,或是“取長補短”并規定“長短搭配”的服役年限。這樣既可加快兵員更替周期,擴大后備兵員隊伍;又可保留技術骨干,提高兵員素質和戰斗力。因此,印度此輪改革符合世界新軍事革命的發展潮流,也順應了近年國際兵役制度改革的大趨勢。
但同時,與廢鈔令、商品與服務稅(GST)改革、取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特殊地位”等其他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改革相同,此次兵役制度改革也有著鮮明的“莫迪風格”,即事前“高度保密”、事中“突擊宣布”、事后“強力維穩”。改革措施既未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又未廣泛征詢各方意見,更未在小范圍內先行試點,因此將不可避免地造成諸多問題。
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烈火戰士”的退伍安置問題。當兵作為一種職業,歷來在印度被視為“鐵飯碗”,每年能吸引大量青年報名參軍。但此次改革使兵員從擁有編制的“正式工”變為無人托底的“臨時工”,激怒了本就處于失業漩渦中的印度青年人群。盡管莫迪政府又出臺了一些補救舉措,包括將中央武裝警察部隊、阿薩姆步槍隊、印度海岸警衛隊空缺職位的10%預留給“烈火戰士”,為其創業提供信貸支持等,但這些措施難以解決印度青年“退役即失業”的困境。因此,未來大量退役的“烈火戰士”將是一把“雙刃劍”,如安置不當恐將成為印度社會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此外,改革對印軍戰斗力的影響也難以預料。此次改革在實際落地過程中仍有一系列問題亟需解決。例如,四年時間是否足夠讓“烈火戰士”掌握應對現代化戰爭所需的知識技能,特別是對兵員技術素養要求較高的海軍、空軍,以及通信兵、陸航兵等特殊兵種;25%的留任比例是否足夠保留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骨干,又應以何種標準選拔兵員繼續服役;縮短服役年限是否會影響部隊士氣、造成軍心不穩等。這些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將對印軍戰斗力產生直接影響。
此次改革體現出莫迪政府希望憑借莫迪的個人威望和印度人民黨的強力地位破舊立新的強烈愿望。但任何改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難以一蹴而就,此次改革也只是印度兵役制度調整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