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

2022年6月15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發表講話,備受關注的議息決議出爐,早先市場預測加息75個基點成真。
美國總統拜登執政以來,美國經濟一度從疫情中實現了強勢復蘇。2021年美國內生產值(GDP)增速達到5.7%,失業率也降至4%以下。但2022年二季度以來,美國通貨膨脹水平持續走高,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升至9.1%,連續刷新40年來的最高水平。高通脹加劇了民眾的不滿情緒,拜登近來多次表示治理通脹已成為政府“首要任務”。
拜登政府的強力經濟刺激是近來美國通脹水平持續走高的主要原因。拜登當選總統時,美國經濟正處于疫情帶來的嚴重衰退中。為盡快推動經濟復蘇并兌現競選承諾,拜登剛上任就推出了總額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助計劃”,客觀而言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包括前財政部長薩默斯在內的多位經濟學家在當時就曾指出,在特朗普已經實施多輪財政刺激后,“美國救助計劃”的規模遠遠超出了美國經濟的產出缺口,將會引發通脹。從2021年4月開始,美國通脹水平節節拔高。同時,基于對疫情反復的擔憂,美聯儲在通脹率遠高于2%這個“理想目標”的情況下,遲遲不開啟緊縮進程,為通脹“火上澆油”。
俄烏沖突爆發后,伴隨著全球能源和糧食價格的暴漲,美國國內通脹率迅速升至過去40年來的最高水平。拜登試圖把這一責任甩給俄羅斯總統普京,公然稱之為“普京通脹”(Putinflation)。但事實上,美國通脹水平的明顯升高遠發生在俄烏沖突之前,剔除能源和食品價格因素的核心通脹率,目前也已達到近6%的高位。不可否認的是,供應鏈不暢、俄烏沖突等因素對美國的高通脹有“貢獻”,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拜登政府大規模刺激政策所帶來的需求過剩。正如學者們對1970年代高通脹進行的研究所顯示,人們在高通脹的過程中集中討論石油危機等供給側因素,但事后發現,根本原因還是需求過剩。
拜登政府還對通脹形勢產生了嚴重誤判。美國的高通脹在2021年中已經非常嚴重,但拜登政府當時正著力推動“重建更美好未來計劃”,該計劃需要大規模的財政支出作為支撐。因此,拜登多次宣稱通脹的上升只是“暫時性”的,財長耶倫在2021年中也曾預判美通脹水平將會在當年下半年回落至3%左右,美聯儲也多次表達了同樣的判斷。拜登政府要員在談論通脹時反復強調的“暫時性”雖有政治和宣傳上的考慮,但也反應出其內部對通脹形勢的認知偏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通脹水平一直穩定處于低位,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的一段時間甚至遲遲無法升高到2%的目標水平,人們漸漸抹去了對高通脹的記憶;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拜登政府認為高通脹主要來自于疫情背景下居民對商品的過度需求,隨著疫情的好轉,居民消費重點將從商品轉向服務,通脹水平將逐步下降。現在來看,服務業的重啟進一步導致服務通脹水平的走高,而商品的通脹卻沒有相應下降。這一切的背后,是居民仍然旺盛的消費需求。
今年5月底,拜登在媒體刊文闡述其政府應對高通脹的計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突出美聯儲在治理通脹方面的作用,強調美聯儲是主要負責應對通脹的部門,政府尊重其獨立性,不會干預加息進程;二是宣稱政府的經濟政策起到了抑制通脹的作用,表示“基礎設施計劃”緩解了港口擁堵、卡車運力不足等供應鏈問題,通過“社會保障計劃”能夠進一步保障家庭的基本需求,但需要得到國會的支持;三是強調通過削減財政赤字來控制通脹,表示2022的財政赤字將會減少1.7萬億美元,主要得益于經濟復蘇帶來的強勁稅收。然而,仔細分析拜登的通脹治理政策就會發現,該政策明顯誠意不足。
首先,所謂“尊重美聯儲的獨立性”可能更多是一種默許和縱容。美聯儲的確是應對通脹的主要部門,1970年代的高通脹就是靠時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主推的強力貨幣政策最終得到控制。美聯儲今年初開啟了緊縮進程,截至6月已經累計加息1.5%。但屢創新高的通脹水平表明,美聯儲目前的加息幅度還遠不夠。現任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多次表示不會匆忙大幅加息,希望在控制通脹的同時實現經濟的“軟著陸”,這與拜登強調的希望美國經濟從高速復蘇轉向穩定增長不謀而合。拜登希望通脹能夠得到控制,但也不愿意利率提高過快,從而給經濟帶來衰退風險。與特朗普時期施壓美聯儲降低利率不同,拜登不愿為控制通脹而背上“干涉美聯儲”的罵名。更重要的是,從個人政治角度出發,拜登缺乏主動給經濟迅速降溫的勇氣。
其次,拜登的另兩條政策更多是借應對通脹之名推動自己的議程。拜登政府在2021年底推出了總額55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和就業法案”,但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較長周期,無法在短期內顯著改善供應鏈和運輸狀況的實效,供應鏈問題迄已得到的緩解更多要歸因于包括美國在內一些國家疫情管制的放松。住房供應行動計劃、兒童保育、老年人護理補貼等“社會保障計劃”在國會遭遇大巨大阻力,推出仍遙遙無期,更不用說保障高通脹下的美國家庭生活水平不受影響。而且,拜登的經濟政策議程多是對需求方的刺激,而不是謀劃供應方的改革,會通過增加政府開支和預算赤字刺激通脹水平提升。削減財政赤字確實對治理通脹有長期作用,但短期效果較為有限。拜登提到削減財政赤字更多是為了給自己的增稅計劃進行辯護。釋放石油儲備等措施對于俄烏沖突背景下能源價格高企的影響也可謂杯水車薪,拜登在首次中東之行中并沒能從沙特阿拉伯那里獲得歐佩克組織(OPEC)增產的承諾。
在有效應對通脹的政策選擇方面,拜登政府內部存在分歧,猶豫不決。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3月底發表的報告認為,貿易政策調整是降低美通脹的有效手段。拜登政府如能全部移除特朗普時期對各國產品額外加征的關稅,可將CPI水平降低1.3個百分點,平均幫每個美國家庭每年節省797美元開支,而僅取消對中國加征的301關稅一項動作就可將CPI降低一個百分點。而且,降低關稅通常能起到累退稅的作用,對低收入家庭幫助最大。這筆賬算下來雖并不太大,但緩解高通脹對低收入家庭的作用卻是肉眼可見的。拜登也一直在考慮利用這一手段,5月就曾表示要評估削減對華關稅,但至今仍未采取實際行動。這固然有共和黨阻撓的因素,但主要還是拜登政府內部存在巨大分歧。財長耶倫多次表示對華關稅已經“失去戰略目的”,會拖累美國經濟,助推通脹;商務部長雷蒙多也在6月初指出,取消對家庭用品、自行車等產品加征的關稅有助于降低消費者承受的壓力。對此,貿易代表戴琪、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明確表示反對,認為取消關稅會讓美國失去與中國談判的“寶貴籌碼”。拜登則是左右為難,既希望在控制通脹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又不希望在政治對手面前示弱。內部的分歧和拜登的猶豫使得政府在削減關稅問題上始終沒有實質進展,消費者不得不繼續面對高通脹。
通脹居高不下、經濟瀕臨衰退,已經成為美國國內首要的政治問題,正對拜登政府的執政地位和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的選情產生不利影響。拜登執政以來,盡管在經濟復蘇方面取得一些成績,但高通脹還是嚴重拖累了其民意支持率。民調顯示,自2021年8月以來,拜登的支持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下,目前已跌至36%的任內最低水平。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和民調機構益普索(Ipsos)6月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83%的美國人認為經濟是決定他們在11月中期選舉中如何投票的重要議題,其中通貨膨脹(80%)和汽油價格(74%)是影響他們投票的最主要因素。

2022年5月31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與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左一)、財政部長耶倫(左三)會面,討論通貨膨脹問題。
面對高度不確定的疫情形勢,拜登當選后通過強力刺激來復蘇美國經濟雖然無可厚非,但今年以來,在高通脹壓力持續增大時候,拜登政府的政策反應確實過于滯后和猶疑了。這里既有誤判通脹持續時間的因素,也有擔心通脹治理政策拖累經濟增長的“政治算盤”。然而,拜登政府如果無法有效控制通脹,美國可能會見證史上最短的繁榮周期,經濟面臨迅速轉入衰退、甚至陷入滯脹的風險,瞻前顧后的惡果正在逐步顯現。
拜登政府已經錯失治理通脹的“最佳窗口期”,在中期選舉投票前,恐怕已無太大空間作出讓民眾“亮眼”的政策選擇,今后的短期政策抉擇非常重要。拜登政府期望通脹迅速下降并不現實,能夠穩住它、不讓情況繼續惡化是其所能作出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