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

生活給了我壓力我還生活以奇跡
2022年暮春,在北京一些社區的核酸檢測現場,市民們掃描二維碼,含住咽拭子機器人放下的一次性檢測嘴,按下啟動鍵,全流程的自主采樣就開始了。每次采樣僅需35秒,一天可完成600人次檢測的咽拭子采樣機器人,是趙慧嬋團隊的研發成果。
有兩個梨渦、笑容甜美的山東女孩趙慧嬋,被網友親切地稱為“梨渦女神”。她在清華大學讀本科期間,就對機器人產生了極大興趣。博士畢業后,她收到哈佛邀約,接觸到“仿真機器人起飛”設計,并取得不錯的成果。
2019年底,剛回國不久的趙慧嬋趕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從電視、網絡上看到醫護人員因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長時間佩戴口罩而被汗水泡得發白的面容,她心疼不已。非常時期,醫護人員不僅勞累,而且面臨極高的風險,有網友這么評價咽拭子采集:“患者咳一咳,醫生抖三抖,取一次倒下一個人。”雖然夸張,但也道出了咽拭子采集的風險之高。看到報道中因近距離接觸患者而感染新冠肺炎的醫務人員日漸增多,趙慧嬋坐不住了。“能不能用機器人代替醫護人員進行采集操作呢?”深受觸動下,她很快想到用科技力量來保護白衣天使。
趙慧嬋迅速組建研發團隊,開始了首臺咽拭子采集機器人的研制。真正做起來,她才感覺到困難重重。以前,有導師的指導,可以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遠方就不那么困難。可這次,她需要自己當巨人,因為這種類型的機器人在全世界都是首例,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
疫情緊迫,沒有時間讓趙慧嬋害怕、打退堂鼓。她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一步步理清思路:“首先,我們要了解醫護人員進行咽拭子采集的要求和步驟,務必確保機器人采樣的準確度。同時,要能防止交叉感染且容易消毒……”她憑借之前研發的經驗,一點點想象、嘗試,仿照前線醫護人員的工作形態,一步一步摸索。
那段時間,趙慧嬋幾乎是不眠不休地投入到科研中,和時間賽跑,和疫情賽跑。她最先設計出的采樣機器人,由一只機械手臂和一只小鋼手組成。為了保證采樣的準確度,她還給機械手臂設計了七個關節,讓它通過一次采集可以獲取四個有效部位樣本。此外,視覺信息采樣位置及使用者舒適度感知數值和實時處理等數值都需要反復測試調整,才能滿足一線采樣需求。為了得到更優的數據,趙慧嬋和團隊進行了上千次的采樣實驗。一次次嘗試、失敗,再嘗試,她總是笑著鼓勵隊友:“我們一定可以做到的。”每當看到她淺淡的梨渦,大家就覺得心安,又有了繼續下去的力量。
終于,八個月后傳出好消息,趙慧嬋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了世界上首臺咽拭子采樣機器人。這個一向堅強、淺笑嫣然的梨渦女孩終于繃不住了,抱著團隊人員哭得梨花帶雨。如今,咽拭子機器人已成功搭載快速移動核酸檢測車,極大地緩解了醫護人員的防疫壓力,降低了他們工作的風險。
兩年過去了,咽拭子采樣機器人也經過三次全面升級。現在,第四代機器人的研究也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了,趙慧嬋所在的實驗室每晚都是燈火通明。科研的艱辛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但趙慧嬋覺得科研帶來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事都不能比擬的,她愿繼續做機器人的守夢者:“希望機器人能去到我們去不了的地方,幫助人類實現更多夢想。”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