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運用雙邊市場理論分析流通成本的空間效應,并使用DEA-malmquist方法對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區域流通效率進行綜合評價,在此基礎上使用空間杜賓模型對流通成本與區域流通效率間的計量關系進行結合分析,綜合研究得出結論:目前我國不同區域流通效率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空間性,產業流通成本對區域流通效率間具有顯著負向影響性。
關鍵詞:流通成本;流通效率;空間杜賓模型;C-P空間聚集模型
早在2012年,國務院便出臺了《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對流通業創新轉型和發展方式變革提出了指引,要求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助力流通業現代化快速實現。但就目前來看,我國區域流通發展壁壘重重,流通效率受到流通成本的制約無法快速提升,而產業關聯理論業已證明,流通效率是產業空間性的最佳指標,因此明確在現代產業集聚過程中流通成本與流通效率間的空間效應對于提高流通現代化、優化產業流通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一、模型建構
1.基于雙邊市場理論分析流通成本的空間效應
基于克魯格曼的“中心-邊緣”理論,本文根據雙邊市場利率構想一個具有類似特點的兩地模型。假設任何一地消費者均由當地制造業勞動力n和農業勞動力組成,制造業勞動力空間流動能力強且勞動力收入主要以工資收入為主,無儲蓄情況。在這一情況下,消費者的福利水平由名義工資w、區域物價水平P與消費的制造業產品組合CM和農產品CN組成。假設消費者為理性經濟人,其消費具有邊際偏好,設為μ,當消費者效用最大化時可得到:
(1)
由(1) 式可以推導得到區域物價水平:
(2)
其中,(3)
(4)
在理想狀態下,假設區域制造業廠商分布于兩地,且每個廠商可以雇傭的勞動力數量有限,用(4) 式中的n代表廠商數量,n*為兩地的廠商。引入流通成本(包括運輸成本和渠道成本),假設運輸費用δ由各廠商自己承擔。據此,制造業廠商成本函數為TCi=w(F+MRCqi),收益函數為πi=piqi-w(F+MRCqi))。其中,F表示制造業廠商的固定資產投入、MRC為勞動力衡量的邊際成本,qi為產品的產量。
由此可推導得出 (5)
綜合式(4) 和(5) 可以看出流通成本能夠對區域一、二產業產品的價格及市場收益產生影響,當流通成本上升時會導致區域產業福利水平下降,比如運輸成本上漲會導致產品的銷售單價上升,此外在制造業或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還具有部分隱性成本(比如人力資源流失成本、供應商渠道成本等),這些隱性成本無法通過上式公式得到直觀體現,但同樣可歸納到影響區域流通效率的因素中。
2.流通效率的DEA—Malmquist模型
目前廣泛使用的DEA—Malmquist模型對于評價流通效率具有重要價值,該模型是一種建立在帕里托有效基礎上的數理分析方法,在應用到流通效率的測評方面,更加注重獲知相對效率。利用數學規劃的方式更好的獲知既定投入水平下產出規模的變動。其決策模式描述如下:
假設有a個決策單元,每個單元有b種“投入”和s種“產出”,第i個決策單元的投入向量為xi,產出向量為yi,
即:xi=(x1i, x2i, x3i…xbi)T,yi=(y1i, y2i, y3i…ysi)T
其中,i=1, 2, 3…n
通過線性規劃的方法獲得效率值如下:
S.t.(其中I, j (1, 2, 3…b)及(1, 2, 3…s)
上式中,b和s分別表示輸入和輸出指標的個數,Sj為松弛變量,θxij和θyij則分別為j0省份的第i項輸入與第r項輸出,分別可用(x0,y0)表示。
3.空間杜賓(Durbin)模型
傳統的空間計量分析普遍采取空間滯后模型和空間誤差自相關模型(SEM)。本文為了更好地突出區域流通產業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特征,在空間自回歸模型(SAR)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形成空間杜賓(Durbin)模型。
普通SAR模型可表述為:y=ρWy+Xβ+ε。其中,ρ為空間自回歸系數,W為鄰接矩陣,Wy為空間滯后因變量,ε為隨機變量。寫為區域人均流通產業增加值(RIADV)對流通產業規模(scale)和流通產業效率(efficiency)及流通產業貢獻(contribution)的函數,得到下述公式:
RJADVit=α0+βscaleit+δefficiencyit+ρcontributionit+Zitγ+εit(1)
(1) 式中,α0為常數,i和t分別為區域和時間變量,scale、efficiency、contribution分別取流通業資產規模、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批零比、流通產業經濟貢獻率的對數值。Zit衡量了一系列控制變量,εit為隨機變量。
根據本文研究的實際問題,將SAR模型進行改寫,將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空間影響同時寫入模型進行分析,即加入因變量的空間滯后項及自變量的空間滯后項,得到空間杜賓(Durbin)模型如下所示:
lnRJADVit=α0+α1WijlnRJADVit+βlnscaleit+δlnefficiencyit+
ρlncontributionit+Zitγ+εit(2)
(2) 式中,Wij定義為區域i和區域j之間的地理鄰接,可根據鄰接空間矩陣權重計算出流通產業所處地理位置對其周邊位置產生的影響。在本文中,定義為判斷地區i與j之間的地理距離權重和經濟權重。其中,,φ值是衡量地理距離權重和經濟權重在空間權重矩陣中所占比重大小的統計量,若φ值趨近于0,說明空間權重與地理相鄰意義越是相關;若φ值較大,且趨近于1,則空間權重表現出與流通成本變動具有較高相關度。
二、流通成本與區域流通效率間實證分析
1.數據選取
本文根據研究問題的實際需要,選取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數據進行研究,為了更好地明確區域流通效率的研究方向,按照中國行政區劃依次分為4個區域,東部(選擇北京市、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中部(選擇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西部地區(選擇陜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地區(選擇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為保證研究結論的有效性,上述省份農產品流通相關指標數據主要來自各省市統計年鑒(2009-2018年)及《中國商品交易年鑒(2009-2018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9-2018年)》
2.我國不同區域流通效率差異
使用DEA模型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2009年-2018年中國四大區域流通效率水平,記錄研究數據在表1中。
從表1中可以看出,我國不同區域流通效率水平差異明顯,東部、中部地區在十年間的累計達到DEA有效狀態,西部和北部地區流通效率未達到DEA有效狀態。而且東部和中部地區的規模效率和流通綜合效率要好于西部和北部地區,這說明我國流通效率尚未達到均衡發展,技術效率對整體效率的影響較低,規模效率和綜合效率的影響明顯,因此我國西部和北部區域流通體系中存在規模報酬不足的情況,由于西部和北部經濟發展緩慢、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流通能力相對較低,特別是流通業集聚水平不高,這也使整體流通效率下降。
3.空間杜賓模型的估計結果
(1) 模型檢驗
在對空間計量模型進行分析和處理時,可以采用諸多檢驗方法對模型的穩健性進行檢驗。Elhost(2010)的研究中對普通空間面板模型進行了LM檢驗和RobustLM檢驗。本文采取李惠蓉(2018)的模型檢驗方法,通過Wald檢驗來判斷本文的研究使用空間(Durbin)模型是否合理。得出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wald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值在之間以0.2為步長值變動時,空間杜賓(Durbin)模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故使用面板數據空間杜賓模型作為實證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 空間杜賓模型的估計結果
本文使用Matlab軟件和極大似然估計法,分別給出在較為理想的φ值下,如φ=0.9時的模型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借鑒連兆大(2017)的方法,控制了流通成本、流通規模、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因素、城鎮化水平、外貿發展水平等可能對流通效率產生實際影響的因素。其中流通成本以CO表示;流通規模以scale表示,選取流通產業資產規模、流通產業總產出數據計量;經濟發展水平以gdp表示,以區域GDP數值計量;市場因素主要以樊綱建設的區域市場化指數計量;城鎮化水平以urb表示,以區域城鎮人口與總人口的比值計量;外貿發展水平以OP表示,以進出口額占GDP的比例計量。
表3的數據顯示了空間杜賓模型的兩種效應的估計情況,其中空間個體固定效應的擬合優度(R-squared)值為0.9922,大于空間個體隨機效應的0.8780。Hausman檢驗數值為0.0000<0.05,即上述結果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空間個體隨機效應由于空間個體固定效應。因此空間個體固定效應分析對于得出確定性結論更有幫助。
上述結果同樣可以看出,流通成本對區域流通效率具有顯著負面影響,當前流通成本將會造成流通效率下降33%,在考慮區域異質性的空間個體隨機效應時,這一影響程度將提高至64.9%。這也說明在我國流通業整體層面和區域流通業層面,流通成本都是阻礙流通效率提高的關鍵因素,流通成本增加的來源眾多,不僅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下、行政審批困難、流通渠道復雜等有關,還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規模等有一定關系。檢驗結果表明,區域GDP和城鎮化水平的發展都可以提高流通效率,因此在經濟發展落后、城鎮化水平不高的區域提高流通效率、縮減流通成本將是一項大工程。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首先,目前我國區域流通效率差異明顯,東部、中部地區在十年間的累計達到DEA有效狀態,西部和北部地區流通效率未達到DEA有效狀態。
其次,從空間杜賓模型的實證分析結果中可知,流通成本對流通效率的空間自回歸系數為-0.330,兩者之間呈現顯著負向聯系,且在考慮不同區域差異的情況下,這一系數上升至-0.649,因此不同區域間流通成本差異對于流通效率的影響巨大。
2.建議
首先,提升流通企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流通企業集聚能夠更好地促進資源配置,對于區域內相關產業的組織協作能力提高具有積極影響。因此,地方政府要積極布局謀劃區內流通企業跨域發展,形成跨產業協作,帶動金融業、旅游業等第三產業與流通業的內容合作深化,同時流通基礎較差區域的企業要向流通基礎完善、產業規模大的流通發達區域靠攏,建構協同發展、優勢互補的格局,也可促進流通產業在較大層面上的集聚,有利于縮小流通成本規模,提高流通效率。
其次,進一步加強流通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設。“十三五”建設規劃時期我國商貿流通業要實現創新轉型首先要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視淘汰冗余產能、降低經營成本,幫助區域內產業產生空間集聚效應,繼而形成產業集群,帶動規模經濟體系建設。最后,流通業要依托產業集聚的優勢補齊短板,市場是流通業發展的引領者,重視形成流通競爭力,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科技打造現代流通體系,在速度和服務質量上取勝,才能夠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路徑,在激烈地市場競爭中取得先機。
參考文獻:
[1]王小琴,王慶,劉洪.商貿流通業集聚對制造業轉型的集群競合作用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9(06):161-164.
[2]梁坤.流通成本與區域流通效率的空間效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9(03):18-21.
作者簡介:方芳(1989.08- ),女,河南省周口市人,碩士研究生,南昌理工學院財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