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
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家訓家教家風歷史文化資源的賡續弘揚,對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好的家風家教是每個家庭成員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基石,我們家“三代黨員”的家風傳承便是如此。
“一條魚”樹立好家規。“一條魚”的故事是父親講給我聽的,也是我們家家規的由來。我的爺爺曾經是一名鄉黨委書記,當時國家發展落后、物資匱乏,我的父輩六個兄弟姊妹生活十分清苦,能吃一次肉都是一種奢望。有一天,附近的村民送來了一條大鯉魚,爺爺知道后堅持要把魚送回去,但是父親他們已經許久沒有吃過肉了,哭著鬧著不愿意,爺爺只好拿出工資給村民送過去,當晚就立下規矩,“以后不準拿群眾的任何東西”。從此,“不拿群眾一分一毫”的家規傳承至今。作為新時代黨員干部更要注重家風家教建設,始終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圍繞“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多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
“一首詩”傳承好家訓。父親是一名共產黨員、退休教師。從我記事起,家里墻上就一直掛著一幅字:“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小時候,父親要守晚自習、要查寢,還要掙稿費補貼家用;母親是學校印刷廠工人,經常加班;晚上幾乎都是我一個人做飯、寫作業、睡覺,長此以往讓我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2018年,在脫貧攻堅最關鍵的時期,我義無反顧前往四川涉藏地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一干就是三年,帶領群眾順利脫貧摘帽。作為一名黨員參與者、見證者,我終生難忘村民脫貧后的笑容。如今我們奮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更要牢記初心使命,涵養吃苦在先的精神,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
“一個詞”弘揚好家風。我的兒子今年11歲,為了讓他傳承好家規家訓,從他小時候起,我就對他提出了一個詞的要求,那就是“習慣”。對于生活,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很重要;對于學習,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很關鍵。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從良好的工作習慣中受益頗多,要想干好小事、成就大事,黨員干部要增強“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保持“遇事不躲、難事敢辦”的進取心,堅持“今日事今日畢、做事不拖延”的好作風,以高質量的工作成效體現自身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單位/中共眉山市委組織部)(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