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詩潔
生存不是生活,它并非一場可以隨意嬉笑的游戲。這是《手斧男孩》的主人公布萊恩通過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的道理。在茫茫叢林中,未知與危險潛藏,希望與絕望交織。面對陌生的環境,布萊恩小小的身體迸發出無限的潛能,呈現了人在困境中竭盡全力活下去的最好姿態。
生存,是蓋瑞·伯森《手斧男孩》系列作品的中心議題。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能否在危機四伏的叢林中生存下來呢?布萊恩做到了。作者通過對布萊恩這段叢林生活的細致描寫及對其心理變化的敏銳捕捉,不僅刻畫了一位沉著冷靜、充滿勇氣與智慧的少年形象,也將書寫的筆觸深入到遠離城市喧囂、彌散靜謐氛圍的叢林中,將神秘而又充滿吸引力的叢林世界搬到了讀者面前。
叢林對于男孩布萊恩來說充滿了各種危險與挑戰,比如隨時可能突襲的棕熊、周圍不時徘徊的狼群、兇猛異常的駝鹿以及天黑后趕不走的蚊子,等等。此外,他還需找到維系生命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食物與安身庇護之所。而孤獨與恐懼的心理、情感也都不容忽視。為了能夠活下去,布萊恩充分利用學到的野外求生知識不斷嘗試,在這一小片無人區域開辟出一個溫馨的“家園”。艱難的生活,最終使他獲得了精神上的成長,并找到了心靈的歸屬地。
該系列小說由六部作品組成,故事圍繞著男孩布萊恩的叢林冒險展開。開篇便是《手斧男孩首部曲》:父母離婚后,布萊恩一人乘坐叢林飛機前往正在加拿大某油田工作的爸爸那兒過暑假,不料中途突發意外,布萊恩被迫操控飛機迫降在森林中。他在這人跡罕至的森林中掙扎求生,饑餓、害怕、無助,甚至死亡,一個個問題纏繞著他,而他身邊僅有的是媽媽臨行前交給他的一把可以別在腰間的手斧。這把手斧不僅幫助布萊恩抵御豪豬的侵襲、“發現”火苗、劈柴砍樹、制造魚叉、處理食材,還寄托著他對媽媽的思念及對往昔生活的回憶與反思。在經過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歷險后,正如讀者所期待的那般,男孩布萊恩最終獲救。他終于可以回到家中,回到熟悉的人類世界里。就這樣,一個少年,一把手斧,一片叢林,一場歷險,讓這個男孩完成了一場人生的蛻變。
在第一部小說作品中,作者為布萊恩安排的是一個完美的結局。那么,我們不妨來假設一下:若男孩布萊恩并未獲救,而叢林的冬季即將來臨,那么他又該如何應對這一生存絕境呢?第三部《一個人的冬天》里,作者續寫了布萊恩在冬季叢林中的冒險故事。叢林里的冬季遠比夏季危險得多,最重要的便是如何應對食物的稀缺以及嚴寒氣候的侵襲。叢林既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布萊恩發現了河邊的燧石,學會了打磨工具,并利用燧石箭頭來狩獵(當然這一切都是生存所需,并非隨意獵殺);還學會了縫制雪地靴來抵御嚴寒,制作戰弓以自我防御……叢林教會了他許多,他也從一次次失誤當中不斷汲取經驗與教訓。作者在延續布萊恩冒險經歷的同時,也改寫了他獲救的方式。這一次,是男孩布萊恩主動尋找生的機會,而非被動、無望地原地等待救援。最后,他跟隨給克里族人大衛一家運輸物資的飛機離開了叢林,重返家園。
在叢林中,男孩布萊恩體驗了最原始、最純粹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與人類社會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是對生命與死亡充滿同等敬畏的方式。叢林改變了布萊恩的人生軌跡。經過與叢林的磨合,他聽懂了大自然發出的各種信號。那些隱秘的符號鍛煉了他對周圍的敏銳感知,獲得了及時對環境作出反應的能力。這段難得的歷險時光也磨礪了他的性格,使他變得沉穩、內斂,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正是這些真實的成長體驗,造就了男孩布萊恩故事的精彩程度,幫助我們更加透徹地去理解主人公,同時也能夠近距離地去了解作者,去體悟作者所欲傳遞出的人生哲理——若是你,某一日流落于荒野,又會做出何種選擇?是在絕望與恐懼之中等待死亡的降臨?還是抓住渺茫的希望勇敢抗爭從而絕地逢生?男孩布萊恩在這場生與死的較量中,為我們展示了勇氣的寶貴和成長的毅力。面對茫茫叢林,他做出了唯一的選擇——努力活下去。
書讀完了,但布萊恩的故事卻并沒有結束。他那充滿驚奇歷險的故事將繼續在讀者的精神世界中一再上演,而他身上所凝聚的勇氣、毅力、堅韌等美好品質,將會繼續而持久地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讀者。而這,正是閱讀美好的文學作品的意義之所在。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