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花
2012年教育部正式頒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來的十年,是學前教育迅速發展的十年,解讀《指南》、落實《指南》精神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支持幼兒的主動學習與探究,筆者所在幼兒園從2011年開始創設了幼兒園內首個“兒童博物館”,與教師、幼兒、家長共同收集材料、展示物品。在《指南》頒布后,我園教師共同解讀、探究,將“兒童博物館”的環境創設與《指南》的相關要求對接,從“班本兒童博物館”到“固定博物館”,再到“流動博物館”和“走園博物館”,不斷轉變“兒童博物館”的創設形式,以煥發環境的活力,讓幼兒學到更多的知識。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談《指南》背景下筆者所在幼兒園“兒童博物館”環境創設的實踐與思考。
一、對接《指南》,創設
更具價值的“兒童博物館”
《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師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知識與經驗的需要。筆者所在幼兒園根據《指南》的相關要求,在前期創設“兒童博物館”的基礎上,從主體、空間、方式三個方面作出了相應的調整,以期創設更具價值的“兒童博物館”。
(一)“兒童博物館”創設主體改變——從教師轉向幼兒
《指南》指出,教師應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因此,在創設“兒童博物館”的環境時,教師應綜合考量幼兒的身心發展、興趣需要、能力水平等。在《指南》背景下,筆者所在幼兒園將幼兒作為“兒童博物館”環境創設的主體,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運用兒童視角創設“兒童博物館”的環境,使環境更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更符合幼兒的興趣需求,從而更好地推動幼兒在環境中的持續探究與發展。
幼兒的興趣各不相同,在創設“兒童博物館”的環境前,我園教師先通過與幼兒談話、發放家長問卷等方式了解了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做好了前期的經驗準備。在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后,我園教師進行了梳理與分析,挖掘適宜開展活動、具有探究價值的內容,從而確定“兒童博物館”的創設主題。在創設“兒童博物館”的過程中,我園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鼓勵幼兒根據自愿原則選擇自己喜歡的某一事物或某種現象,進行深入的探究與學習,并將自己的發現融入博物館的環境創設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幼兒創設了“紙袋博物館”“紐扣博物館”“石頭博物館”等,豐富了“兒童博物館”的內容,還利用幼兒園的轉角、樓道打造了“瓶子博物館”“氣味博物館”“玩具博物館”“感官博物館”等,幼兒園的每個角落都成為幼兒探究與學習的天地。
(二)“兒童博物館”創設空間改變——從室內轉向戶外
《指南》指出,教師應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欲。盧梭提出了自然主義教育,他主張在自然條件下,遵照幼兒的本性,促進幼兒內在的自然發展。由此可見,教師應創設一個能促進幼兒自由發展的環境,鼓勵幼兒開展自主活動,讓幼兒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受一切事物。基于此,筆者所在幼兒園將“兒童博物館”的空間擴展到戶外,嘗試利用多樣化的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創設的內容,讓幼兒體驗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自然環境,自由自在地游戲、玩耍。
2018年,筆者所在幼兒園著力于自然探究,開拓了草地、小山坡、小溪流、種植園、特色庭院等戶外環境,種植了品種繁多的花草樹木,形成了綠色、生態的自然場地。同時,我園教師依托園區資源優勢,與幼兒共同收集、調查現有資源,形成了幼兒園“花資源地圖”“樹資源地圖”等。我園教師還針對資源的收集進行了專項研修活動,利用幼兒園內的自然資源,初步形成了“花博物館”“樹根博物館”“草博物館”等,豐富了“兒童博物館”的內容。
此外,在《指南》的引領下,我園教師以幼兒感興趣的資源為探究對象,利用項目小組的方式帶領幼兒觀察、采訪、調查、操作、實驗等,讓幼兒在探究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經驗,很好地促進了幼兒的發展。
(三)“兒童博物館”創設方式改變——從靜態轉向動態
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為了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筆者所在幼兒園轉變了“兒童博物館”的創設方式,即從靜態轉向動態,著眼于幼兒長期的發展。
《指南》指出,教師應允許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探究對象,自由支配探究時間與空間,使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和速度成長。基于此,我園教師充分利用“兒童博物館”,為幼兒提供游戲和學習的空間,并鼓勵和支持幼兒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嘗試探索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增強幼兒的探究能力,讓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對照《指南》,發揮“兒童博物館”環境創設的價值
好奇是幼兒的天性,興趣是幼兒學習的驅動力。《指南》指出,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形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與嘗試、樂于想象與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因此,在“兒童博物館”的環境創設中,我園教師著眼于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注重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充分發揮“兒童博物館”環境創設的價值,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一)關注幼兒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習經驗看得見
在幼兒根據自身的興趣和需要提出項目問題后,我園教師會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將項目問題呈現在環境創設中,鼓勵幼兒進行自主探究,并將幼兒的探究過程與發現體現在環境創設中,讓幼兒的學習經驗看得見,從而充分發揮“兒童博物館”對幼兒發展的價值,讓幼兒學習更多的知識。
(二)采用多元評價方式,讓學習效果看得見
《指南》每一個領域的目標都指明了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價值,同時列舉了典型表現,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觀察與評價幼兒。在“兒童博物館”相關活動的評價中,我園教師采取了即時性評價、追蹤性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并注重評價內容的多元性和評價過程的動態性,以保證教學評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讓幼兒的學習效果看得見。
1.即時性評價。在“兒童博物館”走園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園教師通過觀察了解了幼兒的參與度、能力發展、學習方式、經驗獲得等實際情況,并給予幼兒即時性評價。同時,我園教師及時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并將其與《指南》各領域的發展要求相聯系,通過調整環境、材料等方式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2.追蹤性評價。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是學習能力、學習品質等不斷提升的過程,也是學習方式和特征不斷變化的過程。因此,教師應注重評價的持續性、追蹤性。在“兒童博物館”的相關游戲中,我園教師認真傾聽幼兒的想法,并采用投票、采訪的形式,持續收集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并鼓勵幼兒通過主動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同時,我園教師會持續觀察幼兒的活動表現和探究過程,并進行追蹤性評價,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三)豐富課程資源,開展生成類課程
在開展“兒童博物館”相關課程的過程中,我園教師及時將更新的活動內容納入資源庫,不斷豐富課程資源,以更好地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同時,我園教師經過梳理,形成了周邊3公里范圍內的課程資源地圖,充實了課程資源庫。此外,在《指南》的引領下,我園教師嘗試了開展主題課程的新模式,即在開展主題課程期間的任何一周,根據幼兒在主題活動期間的興趣點,開展生成課程。
三、活用《指南》,煥發“兒童博物館”環境的活力
幼兒是環境的主人,教師應尊重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以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因此,在“兒童博物館”的環境創設中,我園教師以幼兒為主,嘗試通過“自主預約”“適當留白”“自主管理”等方式,煥發“兒童博物館”環境的無限活力。
(一)自主預約
在“兒童博物館”內,我園教師會預留部分環境,讓幼兒通過班級預約、小組預約的方式,呈現自己探究的過程與結果,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參與環境創設,使“兒童博物館”更具活力。
(二)適當留白
1.環境留白。幼兒天生喜歡親近自然,在自然中,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并全身心投入學習與探究,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基于此,我園教師在戶外環境的創設中嘗試留白,呈現原生態、充滿自然野趣的環境,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和發現,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2.內容留白。我園教師嘗試通過觀察與傾聽,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和問題,據此成立項目小組,明確探究主題與內容,并在探究內容上適當留白,鼓勵幼兒進行自主探索,讓幼兒與環境進行充分的互動,以幫助幼兒學到更多的知識。
3.指導留白。每名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鼓勵幼兒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索和學習。基于此,在“兒童博物館”的相關游戲中,我園教師給予幼兒充足的探索時間,鼓勵幼兒自主探索與發現,從而增強幼兒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讓幼兒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自主管理
在“兒童博物館”的系列游戲中,我園教師鼓勵幼兒自主管理場館內的材料、環境,并通過討論形成場館公約,讓每名幼兒都知道如何取放和整理材料,以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和自主管理能力。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是隱形的課程,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園將繼續在《指南》的引領下,不斷更新“兒童博物館”的環境創設,使之更具活力,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高新區婁江幼教中心)